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探究

田雪,王鹏 ,牟雪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生态指的是有生命适合生存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正常生存,还是和当地的动物、植被的生存空间,因此要保障区域内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土地规划给载体的生存空间,生态设计要遵循当地动物的多样化,减少对当地资源的破坏,保持正常的水循环,保障生态的健康。在低碳环保理念的影响下,研究人类和生态共存的理念逐渐出现了雏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被运用,在水利施工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生态理念建设的主观性,从对生态环境设计入手,引导当地水资源合理开发,通过工程建设的方式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水利施工给国家的经济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此要预防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现良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环保理念的出现,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对各行业中影响环境施工技术进行管控,对于水利施工而言,如果建设过程中影响到了附近的环境会导致生态受到影响,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这个角度出发逐渐出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本文主要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希望为后续水利施工提供帮助。

1生态修复的概念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简析

1.1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指的是对一片区域停止人为干扰,减轻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依靠当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利用生态的这种恢复能力以及人工的辅助,让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成以前良性循环的状态。生态环境修复主要针对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区域,让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得到修复,恢复原本的面貌,例如被砍伐的森林要重新种植上植被,部分区域进行退耕还林,这样生态环境就得到了恢复。生态修复的研究可以追寻到19世纪的研究,关于生态恢复、修复、重建等理念的提出,生态修复的说法主要源于我国和日本,虽然含义有一定区别,但是恢复和发展具备一样的含义,对遭受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以往的生态系统可以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的创新和时代的进步,生态修复逐渐从对土地的恢复利用演变成了土壤环境修复上面,在人为的辅助修复下,依靠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让受损的环境得到恢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简析

依靠生态修复的自我调节能力确保生态环境恢复以往的良性循环,这个过程中人工干涉过程较少,多半利用人工进行辅助性修复,确保环境不断被恢复以往的面貌,这就是生态环境修复过程。对于水利施工而言,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工程本身的特殊性,许多水利工程施工没有估计到附近环境,导致原有的植被被破坏,导致环境朝着恶性发展。水利施工在一些河流区域建设时由于施工涉及的范围较广,施工难度大,对附近环境无法顾及全面,生态环境无法避免被破坏,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为了确保工程的便利,经常会对附近一些植被进行砍伐,土壤失去了植被的固化,导致生态的自我修复力降低,由于水利施工设计的方面较多,施工也多样化,一些防洪工程、港口施工、农田施工都会造成不同的水土流失现象,表现得形势差异较大,导致生态环境修复多样化发展。因此要做好水利施工的水土保持修复工作,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确保土壤的蓄水能力得到提升,保持土壤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地表水与地下水时交互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自然灾害。水利施工过程中展开生态修复可以确保水资源被合理运用,确保当地水库正常蓄水,达到供水和用水达到平衡,确保当地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2.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许多种,因此面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案,首先要了解流失的原因在提出解决方案是最合适的,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自然演变过程中有自己的规律,并且自然有很强的恢复能力,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水分循环、植被、气候等相辅相成,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形成一个平稳的生态系统。因此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尊重生态保护,控制住部分永久占地,减轻施工中一些临时场地使用,施工要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利用自然的修复能力,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实现生态和建设协调发展。由于水利施工涉及到的水资源比较多,工程要根据实际进行建设。例如对附近区域进行围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修建大型的水库来防止水流对当地土壤的影响,引导生态环境走向好的发展方向,施工中坚持分级分块原则,确保生态自我修复发挥最大功能。

2.2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部分水利施工需要对附近进行过渡开垦才能进行施工,因此要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此时的技术就是退耕还林,我国这项政策执行了很久了,根据规定来看,坡度在25度以上的区域需要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对生态林草系统进行构建,就可以使大于25度的农田得到实际的开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位,对当地的坡地进行调研,关注人口维度,村庄以及道路的改造,确保当地情况得到充分了解,确保水土资源满足当地耕作的要求。也有部分区域是因为樵采导致的,需要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出现问题的区域进行好封闭处理,封闭年限按照当地情况而定,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修复。部分区域的粮食种植用地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在农家日常生活方面,要减少对柴火的砍伐,推动资源保护理念,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复垦覆土和绿化用土的需求,结合占地的情况对表土进行剥离等方式,在施工前期突出对当地土壤进行剥离的方案,根据施工的进度,对适当区域的表土进行收集,保护当地的土壤资源,为后期复耕、绿化提供保障,避免工程对附近环境造成影响。

2.3经济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

部分区域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建设,进行水利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施工对生态造成破坏,这时候就需要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利用林果套种的方式进行修复,确保土壤的肥力不受到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山坡的坡度,确保植被的种植在理想范围内,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利用这种方式把当地的土地利用起来。还可以利用植被轮作的方式进行恢复生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生物链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有效措施,让生物链恢复以往的情况,利用农田循环经济机制的方式让生物链得到快速恢复,确保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2.4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当地的生态平衡会受到影响,水利施工完成以后要对当地情况进行组织分析,对影响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方案,设计出调整和改善方法。在施工时要确保当地的植被正常生存,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植被进行种植,确保生态处于一个理想状态,依靠这种方式确保水土不会发生流失。还要关注当地的生物覆盖率,避免水土流失现象逐渐严重,把生态的情况控制在一个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我国的民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应该仅关注其经济、社会效益,还需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影响。通过分析水利水电工程中水土流失及原因,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最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区域内的生态质量。

参考文献

[1]仇文山.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5):62-63.

[2]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9):124-125.

[3]冯慧.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商品与质量,202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