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自理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自理能力的影响

邓钰玲

绵阳市中医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 探究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与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62例脑梗死患者,经随机双盲法分组,常规组(n=31)和对比组(n=31);住院期间,分别给予2组脑梗死常规化护理干预和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2组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结果 护理干预后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能力方面,对比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接受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梗死;扎根理论;护理干预

扎根理论属于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任何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实际观察出发,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理论。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更多的是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经验中对理论进行提升,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逐渐构建出一个理论框架,对护理干预进行指导[1]。当前,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展了有关于扎根理论的护理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也特计入69例脑梗死患者,将对此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和影响展开探究。现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62例脑梗死患者,经随机双盲法分组,常规组(n=31)和对比组(n=31),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常规组:男:女16(51.61%)/15(48.39%);年龄:49岁—75岁,均值(59.08±15.76)岁。对比组:男:女17(54.84%)/14(45.16%);年龄48岁—73岁,均值(57.29±14.38)岁。分组资料差异较小(P>0.05)。

1.2 方法

1.2.1常规组

脑梗死住院期间,予以本组31例患者皮肤护理、个人卫生清洁管理及饮食/用药指导、解答存在疑惑、体征观察等常规化护理干预。

1.2.2对比组

脑梗死住院期间,予以本组31例患者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涵括内容如下:

1.2.2.1组建专项护理小组:从临床中选择资深且高水准护理人员构成组员,委任护士长或主管护师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参加培训,以促进组内成员内基于扎根理论护理干预措施的熟练掌握。

1.2.2.2资料收集:由小组成员一共拟定访谈大纲,之后主动与患者构建有效沟通和交流,根据大纲引导患者勇敢倾诉内心想法与感受;其间,加强对患者面貌和精神状态的观察;注意,在患者表达、倾诉期间,避免予以患者评价,且不打断患者讲话;如有需要录像或录音,应在征求患者同意后进行。

1.2.2.3资料分析:整理访谈资料或录音/录像文件,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下,以文字稿件的形式呈现所获得资料,并通过数字或字母的形式,对患者语气、动作以及神态等进行表示和标记。

1.2.2.4模型构建:于网络中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综合本组患者相关信息和资料,开展深入分析,构建符合患者生理、心理需求的健康模型,本研究构建模型涉及内容如下:(1)肢体功能:基于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下促使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和恢复;(2)心理社会适应状况:通过医务人员鼓励、家属支持以及心理疏导干预下,强化患者疾病治疗信心与心理承受能力;(3)自理能力:基于科学、合理的日常生活训练下,提升患者认知及自理能力。

1.2.2.5拟定护理干预措施:(1)康复训练:情况允许后,指导患者展开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强度以患者身体耐受为宜;训练前,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结束训练后,护理人员需按摩患者四肢肌肉,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更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2)心理辅导: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就脑梗死相关疾病知识向患者、家属进行普及,重点讲解疾病相关治疗工作开展的积极意义及预后效果,以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能够做好长期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若发现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则在了解其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并借助既往榜样案例,增强患者康复信念。(3)医护人员鼓励及家属支持: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倡导、鼓励患者与自己信赖的家属谈心,以促进社会支持作用的充分发挥,消除患者疾病治疗期间产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促使患者勇敢战胜病魔,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4)认知能力提升:从记忆力、逻辑思维及注意力方面入手,引导患者展开相关训练;同时,可通过播放舒缓音乐以及阅读书报等方式强化患者觉醒能力。(5)日常生活训练:从多方面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根据评估结果编制个体化训练方案,以强化患者穿衣、行走以及饮食等能力。

1.3 指标观察

1.3.1 以0-100为评分值,应用Fugl–Meyer 量表,评定2组护理干预前后上下肢肢体功能;分值越高,提示肢体功能越好。

1.3.2 以90-450为评分值,应用SCL–90量表,评定2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适应社会状况能力;分值越高,提示心理适应状况能力越差。

1.3.3以0-100为评分值,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2组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值与之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变量资料以“t”计算,定性数据用x2核实,分别以(±s)与(%)表示,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对比

经观测,组间干预后评分对比,对比组FMA、BartheI评分显著较高,对比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护理干预前后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上肢(分)

下肢(分)

护理干预前

常规组

31

45.61±4.28

22.02±2.65

对比组

31

45.20±4.14

22.73±3.18

t

-

0.383

0.955

P

-

0.703

0.343

护理干预后

常规组

31

51.40±3.34

25.23±2.27

对比组

31

58.42±3.63

29.08±2.13

t

-

7.924

6.886

P

-

0.000

0.000

2.2 心理适应状况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经观测,组间干预后评分对比,对比组SCL-90评分显著较低,Barthel评分显著更高,对比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理适应状况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对比(±s)

组别

例数

SCL–90 评分(分)

Barthel 指数(分)

护理干预前

常规组

31

236.61±27.30

51.01±6.21

对比组

31

235.70±26.46

51.23±6.74

t

-

0.133

0.134

P

-

0.984

0.894

护理干预后

常规组

31

188.52±17.64

68.61±5.70

对比组

31

161.33±14.37

79.74±5.55

t

-

6.654

7.789

P

-

0.000

0.000

3 讨论

脑梗死后常因神经损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并非单纯的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那么简单,它还需要对患者数据进行持续的对照,逐个层次进行调查和分析,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阻碍和促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加强促使因素,排除阻碍因素,制定出更符合患者情况的训练计划,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来加快患者的身体功能康复进程[2]

脑梗死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其精神状态普遍不佳,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3]。所以,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性,不但对患者的病情有帮助,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采用与患者面对面、情景化的访谈、倾听、观察的方式,将患者更真实、更全面、更细致的开放性回答作为原始数据,在对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最终形成了一套护理方案,通常可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使患者能够与其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护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除此之外,在注重患者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扎根理论,对患者的诉求进行充分的理解,运用质的研究的方法,所构建的护理方案不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扎根理论分析得出,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与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关系,还与周围环境、患者自身精神状态、自信心、回归社会的渴望程度等都有关系。所以,会从多个方面着手,比如:营造便利的环境、注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促进自我管理能力[4]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脑梗死时,实施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模式,有助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和提升,强化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能力;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丽红,范小勇,刘辉莉,胡军利. 行为护理干预联合抗阻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3):356-358.

[2]黄敏.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23,44(2):538-541.

[3]梁慧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108-110.

[4]夏雪芬,谢玉洁,刘淑琴,刘冰慧,王璐茜. 基于扎根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自理能力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5):68-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