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4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

陈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内核,当前乡村文化日益衰败,乡村文化振兴迫在眉睫,已是普遍共识。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文章通过分析组织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定义和重要作用,分析乡村组织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思考探寻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一、前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团结凝聚的内生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泱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了优秀的农耕文化。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当前,中国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的历史阶段,只有坚定历史自信,实现文化振兴,才能低于外部思想的侵蚀,激发出国人的奋进意识。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有其鲜明的乡土性特征。乡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1]],土地是乡村家户的生存资源,因此土地与中国人心底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情愫。

当前,我国的一二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但农业依旧是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国人口十四亿,其中五亿在农村,想要实现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的振兴是基底石和助推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明确了促进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对于激发乡村文化自觉自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根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市场经济、城市文化、外来思潮等对乡村传统文化不断侵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现象,商品化带来的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让我国许多的农村在丧失文化自信的同时,迷失了信仰;随着经济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经济富裕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了,而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弱项短板,是亟待解决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是发展各项农村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在上一阶段的脱贫攻坚战中,有一句话说在老百姓中流传“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支部”,足以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各个方面建设的重要作用。从现实的角度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进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样昭示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现代化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文化的传承更不是一朝一夕,文化的建设需要依靠强大的组织力量推动,因此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领导力和文化繁荣力,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共商共建,对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二、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细分,其拥有所有文化特征的共性,但突出的“乡村”二字,更反映的是特定区域及主体下的物质和精神总和。关于“乡村文化”的定义,不少学者已有界定,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其表现在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二是行为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形成的行为习惯,映射出个体或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如:民俗习惯、交往方式、礼仪等;三是制度文化,是长期处于统一区域的人们为了规范行为、更好生存发展制定共同遵守的规范体系,如: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宗族堂规等;四是精神文化,是基于物质文化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总和,例如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全方位的振兴;是解决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振兴;是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重构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实现乡村文化自觉、自醒、自信、自强的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文化,发挥文化教化育人作用,提升乡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振兴;是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培育,协同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振兴。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代价值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精神之基、力量之源。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前,乡土生态与乡土文化互相配套,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改革开放后,随着乡村经济衰落、乡村人口流出、城市文化浸入等现象的出现,乡土社会原有的文化样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由于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引发的乡村文化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优质文化的供给欠缺使得乡村社会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了“文化荒地”。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4]]。人才的回归、产业的兴旺、文化的繁荣,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条件。就乡村文化振兴赋予当代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共筑中华民族文化谱系,增进中华各族人民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树立的自信。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面临着外来势力挑战、意识形态渗透,如果缺失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被外来敌对势力扰乱人心,颠覆政权,重新至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文化谱系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乡土,繁荣于农村,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筑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为中华各族人民树立文化自信找到文化源头,让我们的文化振兴有了历史传承。

  1. 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发乡村“五大振兴”协同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项目标都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持。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文化振兴不仅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乡村文化中包含的物质文化如美食文化、建筑文化等,行为文化如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都能开发成为文化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推动和匡扶,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让市场经济打破了乡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带来了市场经济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虚荣攀比的不良风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顺应天道、尊重自然和谐的思想,传唱中华民间故事、诗词中包含的“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发扬祖辈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乡风文明体现在村民们在行为规范上,属于乡村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乡村的居住方式常以家族式聚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重孝道、亲邻里、遵家规,能帮助建立乡风文明的行为规范和自我反省自我规制的机制,推动村民“自治”,实现“德治”。有了文化振兴提供的潜在文化产业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走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活富裕的目标必定能实现。

  1. 建设“乡愁”情感的精神家园,提升各项资源“虹吸”力量。

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方式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地关系由生存依赖演化为情感依赖,即土地同时具有生存供给与情感供给的双重属性。这种土地情感在文化表达上体现为故土之情,无论是古典诗词、戏剧小说,还是习俗节日,故土情结随处可寻。[[5]]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造成了乡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的社会结构从“乡土”向“离土”演变[[6]],人口的流失造成了现在许多村庄的“空心化”现象,弱化了乡村对各项资源的“虹吸”效应。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多数为正值青壮年的劳动人口,或者为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或者为致富能力较强的创业人士,对他们而言,追求经济的离土向城与情感深处的故土依赖形成了经济追求与情感追求的割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乡村仍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根基,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寄托[[7]]。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习总书记指出的“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精神家园,有助于感召具有“乡愁”情怀的游子回乡,随着乡村人口回流速度的加快,乡村对于各项资源的“虹吸”力量必将提升。

三、组织振兴

(一)组织振兴的概念

组织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关于组织振兴,目前很多学者将组织振兴定义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如“组织振兴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更加有效的乡村治理机制,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使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8]],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乡村经济组织,会同乡村传统延续下来的农村社会组织与村支两委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因此,本人关于组织振兴的定义,本人更认同王晓乐的观点“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组织振兴意味着农村地区所有的基层组织都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都能够各司其职,发挥其重要作用,凝聚农民群众的全部力量,优化农村基础组织的治理能力,保障乡村振兴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9]]

(二)组织振兴的重大意义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做保障。2019年6月,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村基层组织,是村民实现自治的有效途径,农民群众通过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有效参与到农村社会的治理当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0]],因此,组织振兴是实现“三治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保障。

1.决定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能。

根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农村基层组织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村社会治理成本,将农村社会问题内部化,最大效率的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能[[11]]。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农业产业转型、人力资源短缺、资源集聚能力孱弱、乡村文化内核缺失等长效工作上,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组织振兴作为保障,那么这项工程将很难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的振兴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障和带头领导作用,实现组织全面振兴,夯实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行政能力,激发农村经济组织的脱贫致富积极性,带动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共商共建的自觉主动性,乡村内生动力才能被激活,才能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1. 深入领会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确保各项决策落实落地。

乡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的执行主体,基层组织对国家战略部署、政策规划、当地资源禀赋等方面的认识,决定了乡村治理各项具体措施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建强乡村基层组织队伍,提升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推动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实行村民自治,接受村民监督,确保各项决策落实落地。

  1. 培养“一懂两爱”农村干部队伍,促进各项资源回流乡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使用、管理机制”,“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组织振兴,包括组织干部队伍的振兴,通过培育领头书记、建设骨干队伍、落实大学生村官战略、挖掘乡贤人才、培训乡村内部人才等凡事,配优配强乡村基层组织干部,实现乡村基层组织人才振兴,有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12]],有助于提升村民委员会服务群众、提升自治水平;有助于农村经济组织吸附外部资金和人才。

四、组织振兴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耦合性

乡村组织振兴与文化振兴同属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基层组织的统筹领导、协同推动和贯彻落实,乡村组织振兴需要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乡村基层党组织振兴能确保乡村文化发展行稳致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和“领头羊”,是协同乡村各类组织团结协作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发展于农村,有很深的群众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伦理主导下的资本至上、无限驱利等价值观念与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互助互爱等社会伦理强烈碰撞,农民群众在思想上产生了混乱和迷茫,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加上敌对国家别有用心的思想渗透,很多农民群体接受了错误的价值观念而不自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趋于严重。

乡村文化的繁荣,需要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文化包含的精神文化需要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通过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农民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农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乡村精神文化内核,使农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乡村文化包含的制度文化需要乡村基层组织建立科学的党内制度和村规民约来规范,进而引导熟人社会中的行为习惯在社会主义法治下进行;乡村文化包含的物质文化需要乡村基层组织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但也存在糟粕,有些陋习根深蒂固,有些风俗屡禁不止,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带领村民进行变革,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从而实现乡风文明。

(二)组织振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指引促进乡村文化与时俱进。

乡村基层组织的全面振兴也包括组织的制度和文化振兴,乡村基层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党的章程,制定党的决议,受到党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和升华之上提出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乡村居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外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行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可行之路。乡村文化日益衰败,乡村文化振兴迫在眉睫,已是普遍共识。在实行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流的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因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二字的忽略以及市场经济下对城市文化的盲目崇拜,存在着对乡村文化振兴径路的走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先进性,更能领会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更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不断结合时代需求继承创新,促进乡村文化与群众的需要结合、与时代召唤共频。

(三)组织振兴促进乡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提高,推动乡村文化事业产业不断发展。

相对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新要求而言,乡村文化建设的能力水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不匹配的现象,部分党员干部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乏力、文化产品开发利用无序、法治化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无疑阻滞着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贯彻执行,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13]]组织振兴包括了乡村基层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内部人员的综合水平和自治能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着表率带头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严格落实中央要求灵活部署,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需要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移风易俗需要村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思想决定眼界,决定行动。乡村振兴,说到底根本在人,通过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自治能力,增强乡村人民的自信自觉自强精神,乡村文化事业产业才能后继有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才能成为现实。

五、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

乡村组织振兴与文化振兴的耦合性,有助于我们探索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从组织振兴的参与主体、组织力发挥的五大方面与乡村文化体系相契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推动法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调节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寓于乡规民约和当地民俗文化中,用深入浅出,育教于情礼与生活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树立正确的导向标。

(二)转变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思维和模式,营造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引导村民实现自醒自觉自信自强,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事业中来。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观念转化深刻影响农村作为自治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治理中,伦理文化起着引导乡风、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乡村治理有效,关键需要乡村居民发挥主管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农村基层组织需要转变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由管理型组织项服务型组织转变,引导农民群众表达精神文化诉求,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建强农村文化队伍,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激活农村文化内生动力。

(三)建强和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人才队伍,挖掘传统乡村伦理文化,教化和强化乡村居民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构建“乡愁”情感的精神家园。文化发掘和继承发扬需要人才,农村基层的不同组织中囊括了第一书记和知识分子、有志于农村的企业家、自城市返乡的无工作个以及土生土长的乡村能人,他们对农村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对时代需求和国家政策有着更贴近的领悟,通过建强发展农村基层组织文化人才队伍,对乡村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维护乡村传统优秀伦理秩序、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吸附外流的人才资源回流,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内核。

 


[[1]]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31、931.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6 页.

[[3]] 李明,陈其胜,张军.“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第147页.

[[4]] 徐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5):132-137.

[[5]] 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6]] 李佳.乡土社会变局与乡村文化再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2012(4):70-75,91,95.

[[7]] 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6-161.

[[8]] 黄倩倩,蒋兴川.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A].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4期.第51页.

[[9]] [11] 王晓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平度市D镇为例.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6月12日.

[[10]]朱哲,姜广博.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J].理论探讨,2020(03):136-141.

[[12]] 张克兵.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6月6日.

[[13]] 门献敏.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关系研究[A].理论探讨,2020年第2期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