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老城区生活性街道有机更新的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贵阳市老城区生活性街道有机更新的思考与实践

杨婧怡

(身份证  130105199812260324)

摘要:城市更新是将城市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 改建活动。本次选址在贵阳南明区,是原贵阳老城的主体部分。设计重点主要从城市设计及当代建筑角度出发,探讨老旧城区与新建筑的融合,塑造新的有活力的空间节点空间,处理好场地内建筑群与周边建筑群的协调与整体关系,提升城市软实力。

关键字: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旧城改造

贵阳市南明区旧城更新设计在南明区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市东路与西湖路两个地块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围绕“一河六轴带”的改造范围及规划思路,以甲秀楼、翠微园作为核心,在点上发力,在线上推动、在面上辐射,将甲秀楼-王伯群-刘统之先生祠-达德学院旧址等区域串联,整体提升城市风貌,功能补齐,业态发展,社区共建和文化展示等,形成连片效果,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因此文化与社区空间活化将是本次更新设计的出发点,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打造与场地内集体记忆的提取,重塑社区营造与街道活力,此外,场地内保留的背街小巷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记忆,可以对其进行主题式的更打造,形成带状型的漫游路线,营造一种可供游玩,休憩,文化展示,运动,居民交往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消除原有社区院墙围合形成闭塞空间体验,面向城市空间开放,加强交互体验,并形成一定的景观节点。

针对西湖路地块,利用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从图底关系出发提取场地内具有代表性的院落,对杂乱无序的组团进行更新活化设计,打造“院儿”式的社区形式,获得典型性空间消解的效果。结合背街小巷的线性体验,散点式“院儿”与之形成串联路径,获得多元空间层次体验。在对西湖路与观水路的整改上充分结合甲秀楼与场地内民国风建筑,进行主体化的设计,以两条沿街面作为辐射面,对场地周边要素与自身具备条件进行呼应和整体化设计。点、线、面层次化的更新打造,是对贵阳老城记忆的尊重与唤醒,旧城新语,改旧如旧,重塑贵阳“慢生活”,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值得驻足回味的乐活社区。

项目位于都司高架路周边,东临宝山路,西靠文昌路,北临中山路,南至西湖路、观水路。建筑年限历经清代与民国,场地内保留有一定的历史遗留建筑,因此在对场地尽心更新时重点围绕这些文化节点进行主题打造。在场地改造范围划分上,保留市东路观井片区原有的商业格局,并对临街商业进行整治和立面更新。主要更新区域划定为市东路沿街商业,对场地内拆除建筑进行重新设计,延续文昌阁文化节点的辐射,打造以观井路为起始点,延伸至西湖路地块黄家井巷与观水巷,形成带状的商业步行街与巷弄空间。串联两个地块的同时,强化线性空间体验。西湖路的改造范围将保留一期改造时整改过的院落组团,在未改造的片区内以组团为单位进行改造范围划定,其次是四条主力背街小巷的改造,最后是西湖路和观水路沿街商业面的改造。另外对原有场地内可拆除的建筑进行重新设计,活化为新的景观节点与功能空间植入,并引入口袋公园的概念,结合组团形成开放性的社区微公园。

场地原有组团以院墙围合形成闭塞性的单元划分,缺乏居民交流与景观渗透,有点在于便于集中管理与私密性,因此在改造时将保留场地内大部分围墙的同时对部分节点处墙体进行重新设计,以游廊结合墙体的形式进行破点是空间设计,形成园林式渗景,对景和叠景的效果。场所记忆的重塑利用类型分析,结合图底关系提取九个典型院落组团,对院落进行更新设计,对院落内部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和植入,并按照九宫格的划分对院落内部景观拼叠处理,立面风貌的改造也已九个院落为主,进行立面活化更新。结合南明河畔的甲秀楼与翠微园等历史建筑进行风格化辐射,打造仿古步行商业街,呼应甲秀风光,打造南明河畔特色城市界面。观水路临街面街和观水巷部分民国风建筑进行风貌整体化更新,打造民国主题的商业街区。对原有场地内的集中停车区进行重新设计,将停车部分结合场地4m高差下沉化处理,与场地内原有的地下停车系统形成整体,而抬升后的场地将改造为城市运动微公园,打造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并配套以城市咖啡,将原有的砖结构厂房改造为文化展场,为场地内文化要素提供影像与留存点。

都司路高架桥下原花鸟市场结合临街商业和市东路商业步行街打造为夜市,保留原花鸟市场功能,并再次基础上扩建,在天桥下植入桥下驿站,置入交互体验和青年文创空间,以及快递收发和休憩空间,打通两个地块交汇处,与夜市结合形成串联市东路商业步行街和城市微公园的纽带。

对于场地内高差,我们通过以下六个步骤处理场地内的高差:

1.分析场地人流车流流线,确定场地主要出入口,保证场地主要出入口与道路的高差较小,可以平缓进入 。

2.以行道路标高为主,环通场地流线,各组团单元标高以入户口为准,景观节点标高结合步行系统为主。

4.在场地内根据室内高差形成台地,消解室外高差。

5.中部轴线区域的高差尽量保证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根据使用需求确定高差。

6.置入单体建筑进行景观设计,置入绿化,完成场地设计。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背景下贵阳市居民环境意识调查研究》学位论文 贵州大学 2018

《城市更新的深刻内涵与实践路径——超大城市如何迈向理想之城》国家治理 202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薛峰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杨婧怡(199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