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都市主义”理念探索多元人本的住区规划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基于“新都市主义”理念探索多元人本的住区规划思路

李丹

天津市筑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经历了快速发展的70年,目前已正式进入城镇化后半程阶段,即新型城镇化阶段。后半程城市发展的关注重点从生存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关注速度到关注质量,从改变落后生产力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文以城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新都市主体”理念为指导,旨在探索城镇化后半程阶段适宜的住区规划思路。

关键词:住区规划;新都市主义;新型城镇化

一、转变与思索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未曾出现的、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人口大规模迁徙、民生逐渐改善的过程。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为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正在经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由重数量向重深度的转变。从经济发展,到城镇化建设,再到社会治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城市住区规划,也肩负着新使命,经历着新的考验,进而引发规划工作者去探究何为更适宜当代背景的住区规划?

二、快速城镇化阶段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地由“乡村到城市”,是近代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居住发展的第一阶段。此后,由于城市集中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使得广大郊区成为了人们心中理想的居住地。这是近代工业化以来城市居住发展的第二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也发现了郊区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空心化、郊区土地利用粗放、对小汽车依赖严重等。

在我国住区规划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里,郊区化、大型化居住小区成为住宅开发的普遍模式。大量开发的大型封闭小区极大地满足了大量的住房需求,同时由于其封闭管理,具有私密性好、安全、景观优美等优点。但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大量建设的大规模封闭住宅小区逐渐显露出如下问题。

(1)规模尺度偏大

尺度偏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住区用地规模、街区尺度和街道宽度等方面。过大的尺度,在机动化使用便利的同时,偏离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人性化需求,降低了步行的便利性。由于过度依赖机动出行,且规模尺度大,车流主要集中在几条主要对外道路上,车流量大,居民过街安全性差,进一步降低了步行出行的占比。

(2)街区活力不足

不同的大型封闭小区有着不同的人群定位,既有满足底线居住需求的还迁房、公租房、廉租房等,也有物业配套完善的高品质商品房。封闭的围墙使得不同小区间的街道变得孤立,功能简单、活动匮乏,没有街道人气,缺乏公共交往,缺少人居活力。一个个大型的封闭小区,将城市割裂成为片片分裂的孤岛,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3)资源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下

由于封闭小区的建设及功能配置多以地块规划条件和投资规模为基础,各自为政。多数公共服务功能均在小区内部配置,以服务本小区居民为基本出发点。这样的建设方式,导致即使相邻的两个居住小区,也不方便共享配套设施,出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重复,分布不均衡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另外由于配套标准多以规范为依据,缺乏针对性变通,未充分考虑到小区人群的年龄、收入和家庭结构等特点,同样造成了配套设施不足或闲置,建设设施未能很好匹配需求。另外,封闭小区内的道路是小区私有的,不能服务于城市,经常造成居住绕行,内部道路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基础设施浪费。

三、他山之石——理论借鉴“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一种美国当代开始兴起的城市设计潮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远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追求自然良好私密的居住空间环境,美国富裕阶层开始大规模迁往郊区居住。但伴随着卫星城的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和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开始大规模兴建,这些建设导致了美国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城市的尺度日趋庞大,进而逐渐引发了能源浪费、环境污染、过度汽车依赖、城市空心化、生活同质化等一系列社会、环境和经济问题。在此背景下,“新都市主义”应运而生。以重塑城市中心功能,恢复旧的城市面貌为目标,以“社区”重构为焦点,重点尝试根据传统小镇模式来重新设计郊区,旨在塑造具有浓厚生活氛围的、活力而紧凑的居住社区。以此来避免郊区的无序蔓延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新的设计思潮,符合追求文化归属和向往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在商业运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20世纪末美国城市设计的主要流派,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都市主义宪章》作为新都市主义的代表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含了以下三部分内容: 宣言、三个尺度下的实施原则和两种开发模式。针对现代主义奉行的 “功能分离、汽车主导、忽略公共空间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原则,新都市主义提出: 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高度审视,解决问题时更强调问题的多样性; ②社区设计除了供汽车使用之外,要考虑人行步道和大众交通工具的使用; ③公共价值重于私人价值; ④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的自然、人文、历史协调性。

四、多元开放型住区规划思路

 “新都市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居住区就是要把生活所需的各种功能结合起来,来复原人们现实生活的丰富性,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即一种“多元化的社区”,它的本质特征是生活的各种功能和谐的融合。规划策略如下:

(1)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布局

城市区域规划设计时应布局紧凑,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主要交通支持系统。商场、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应布局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重视步行系统规划,强调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街区的合理尺度。这些硬件的设计与布局,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

(2)小尺度的街区

在合理的步行尺度内,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着重强调要安排足够的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以供人们休闲、交往和娱乐之用。以培养或还原居民的步行体验,增加健康程度,回归自然空间与街道生活。

(3)功能的复合性

在社区的功能布局上,新都市主义主张在同一个街区范围内应布局多种功能的建筑物,如零售商业、办公、公共建筑、居住和休闲娱乐等。避免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分别布置于不同的街区内,以造成街区功能的单一化,削弱不同功能的使用主体之间联系交往的机会。

(4)主体的多样性

既然功能是复合的,就需要不同的主体使用这个功能。即这个社区内在地需要不同收入、不同背景的人来一块生活。尤其是当工作进入了这个区域以后,就更为不同人在一起生活提供了方便。不同的人,在区域内共同进行着各自的生活与工作,这才造就了充满活力的真正的生活。

五、结语

新都市主义的内涵是希望回归人性而有机的人居环境,提倡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对社区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我国在经历了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后,留下了许多粗制滥造的城市工程,作为规划设计的从业人员,我们应从新都市主义的理念中汲取营养,坚持回归“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关注市民的日常使用的真实感受,使居住社区成为人们享受城市美好生活、感受城市风土人情、彰显城市个性与文化、领略城市魅力的积极场所,充分体现人民城市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 丹麦 ]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卞洪滨. 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 桂丹, 毛其智. 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 世界建筑,2000(10):26-30

[4] 谭峥. 新城市主义的三种面孔——规范、方法与参照[J]. 新建筑, 2017, 000(00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