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的妙音垂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对话教学的妙音垂听

张淑华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美辰学校528311

摘要:人与语言作品的对话性以及人与人面对语言作品时的主体间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对话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通过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关键词:对话  教师  学生  文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美国教育家多尔认为,教育是心灵之间的相互理解,对话才是教育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对话中,才能找到蕴含在教育中的精神。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对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人与语言作品的对话性以及人与人面对语言作品时的主体间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对话性。语文教学的对话性就是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师生对话  教学相长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关系,而是一种“神性交住”的对话关系。教师不再是金口玉言的“师皇”,而是平等对话的首席;不再是绝对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平等对话的精神领袖。在平等对话中,话语如涓涓细水,潺潺而流;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师生双方,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互相倾听和言说,在对话中创获精神的交流与意义的分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是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彼此在对话中成长,化为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实现这种对话,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讲究提问的艺术;尊重、发现和接纳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帮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融合,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以下是《掌声》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英子说:“英子,你别害怕,我们大家支持你!”

生2:我会对英子说:“英子,我相信你一定能讲的很好!”

生3:我会对英子说:“英子,你是我们的同学,勇敢地去讲吧!”

生4:我想用掌声告诉英子,英子,你真勇敢,我支持你!

生5:英子,你大胆讲吧,我们相信你。

生6:英子,祝你讲好这个故事。

生7:英子,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的。

    ……

师:说得太好了,英子,你感觉到了吗?那掌声,分明是___。

生1:原来同学并没有笑话我,而且还鼓励我,我一定要把故事讲好!

生2:没想到同学们非但没取笑我,反而这么支持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

生3:我感觉到了,那掌声分明是对我的尊重。

生4:我感觉到了,那掌声分明是对我的鼓励。

生5:我感觉到了,那掌声分明是对我的信任。

生6:我也感觉到了,那掌声分明是对我的支持!

    ……

师:多感人啊!读,(指导学生把刚才的答案和课文的重点句连成一个句子来读)

师:听着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此时此刻的英子,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谢谢你们。

   生:想不到你们都没有歧视我,反而鼓励我,真是太感动了。

   生:你们对我真好,我一定要讲好这个故事。

    ……

师:这确实太感人了,读,(再次指导学生把掌声的含义和课文的重点句连成个句子来读)

师:英子并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把“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学生接了下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面对同学们再一次给予的掌声,英子也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千言万语在英子的喉咙哽咽着,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于是,她向大家(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的“一摇一晃”的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刚走上讲台时的英子很自卑,现在自信了。

师: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掌声鼓起了英子的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听,故事讲完了,(学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读得真好,这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对残疾人的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把感动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齐读第3自然段。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执教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种安全、自由、和谐、欣赏的课堂氛围、课堂文化,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融,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互动。

二、生生对话  共享交流

课堂上还有一种对话,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的。当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时,这就是对话。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指导对话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是在交流中共同前进,取得可共享的意义,从而共同提升。越是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对话,主体间的空间就越大,对话的成果也越大。独白教学是一“鸟”(师)入林,百“鸟”(生)无声;“对话教学”是百鸟朝“凤”(文本),各鸣佳音。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交互换,每人收获两种思想。在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精彩绝伦与曼妙丰盈的课堂里,随处可以听到生命成长,骨骼“拔节”的天籁之音。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教学片断:

师:“对《卧薪尝胆》,你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请各陈已见,以供大家分享。”

——会稽一战,勾践战败,给吴王当奴仆。这就是“胜者王,败者寇”。

――勾践能称王,能为寇,这是能屈能伸。

――“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从中我读出了骄兵必败。

――会稽之战前,勾践为王,好像站在山顶;会稽之战后,勾践为奴,好像下到了山底。

――为王的勾践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为奴的勾践布衣狗食,替吴王驾车养马。真是当官时幸福,不当官时痛苦啊!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布衣,住进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火米推磨,受尽屈辱。”这使我知道了什么才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夫妻。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可谓君子报仇,“二十”年不晚啊!

――“白天,他亲自下田种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钣前,总要先尝一尝苦味。。。”勾践重登王座的梯子就是卧薪尝胆。

――勾践爬上王座的梯子,表面上看上去是自己的卧薪尝胆,实质上是将士们的累累白骨。

……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雷特”。很多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讨论和辩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使阅读课堂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充满灵性和生气。

三、人文对话  再造生成

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文本之间。文本是个潜藏着巨大可解释性的主体,读者须向文本敞开自己,用心倾听文本说了什么,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与文本对话,既不能以文本为中心,也不能以读者为中心,只有将文本搁在与自己的我——你关系中,只有真诚与文本交往,充分尊重文本的主题性,才有真正的理解。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1.教师与文本对话

没有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便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途径很多,方式各异。有的放矢是决定对话质量的关键。如:教学《掌声》,首先要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通过与文本的深入交流,感悟出“尊重、关爱、感恩”的精神内涵,教师首先拥有了一份感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饱含深情的语音、语调创设情景,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文本,让学生不知不觉获得情感上的真切体验。理解了教材“写什么”,还要把握教材如何体现这一文本内涵,即“怎么写”。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引领学生对关键词、句、段进行剖析。如:教学《掌声》,重点抓住两次掌声体会同学们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英子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有了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胸有成竹,何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水到渠成?

2.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在积极地调动自己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体验、感悟、理解文本,并再造文本和创造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架和文本知识的耦合、磨合与对接。在对话过程中,学生从文本那里接受信息,同时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言说、非言说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与文本对话,文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学生面对教材文本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解释的时候,只存在一个意识、一个主体;在理解的时候,则有两个意识、两个主体。解释对客体不可能有对话关系,所以解释不含有对话因素……而理解在某种程序上总是对话性的。”进一步说,“理解不是重复说者,不是复制说者,理解要建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与文本对话,一如听雨,不同的人听同一场雨,感觉各不相同:有的人听到的是“雨刷芭蕉”,有的人听到的是“雨滴梧桐”,有的人听到的是“雨打荷叶”。以下是孙老师《养花》的一个对话碎片:

师:“静心读文,想想老舍是怎样养花的?”

生:“了解养花的知识。”

生:“喜阴的就多浇水;喜阳的,就多晒太阳。”

生:“像好朋友一样对待它们。”

生:“写作之余,就搬搬这盆,挪挪那盆。”

师:“这个’养’,就是……”

生:“好心对待。”

生:“多方关照。”

生:“悉心呵护。”

生:“倾注爱心。”

生:“付出劳动。”

师:“老舍仅仅是在养花吗?反过来看呢?”

(生起先一楞,有人开始恍然觉悟)

生:“不,花也在养人!”

师:“好一个花也在养人!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生:“下岗的舅舅临时在一所小学做花工。他把花养得很棒,学校四季花开不败。年终,校长说:‘继续聘他。’舅舅养花,花养舅舅。”

生:“爷爷喜欢玉,他说,人养玉,玉养人。”

生:“姑姑家养黄鳝,发了,盖了楼,买了车。这不是黄鳝养姑姑吗?”

生:“比尔.盖茨养软件,软件养比尔.盖茨。”

师:“其实,人养万物,万物养人!”

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一部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听众新的反响,使其从物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就是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非只是由作者意图或作品结构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能容忍学生对文本产生的各种想法,特别是那些看似荒唐可笑,实则富有想象力的想法,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整体性特点。

四、自我对话  唤醒发现

戴维.伯姆说:“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个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就一个人来说,只要他抱持对话的思维与精髓,也可以与自己进行对话。这样来理解对话,就意味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对话。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激起学习的主动意识,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语言文字,获得读书的方法。语文教学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就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倾心去参与阅读实践。如阅读批注、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人。以期将来走出校门,能够“以法为师,以自为灯”——以大自然的一切来学习,以万法做老师;以自己为灯光,照亮自己的路,时时与自己对话,看清自己的优长与劣短!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 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语文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只有对话才能真正地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尊重,彰显个性;也只有对话,才能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参考文献:

1、《享受对话教学》  孙剑锋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3、《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