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群文阅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主题群文阅读探究

朱平

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  天津市300000

摘要: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要完成思想的转变,在教材的使用及课时的安排上,要充分的利用,合理的开发,大胆的创新。下面就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来谈谈我是如何进行群文阅读的。笔者主要通过故事分享、美点寻踪和片段写作三个活动来开展群文阅读,探索主题拓展阅读的模式。

关键词:主题阅读,拓展阅读,群文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学习,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单靠书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拓展阅读作为课本阅读的补充,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完成思想的转变,在教材的使用及课时的安排上,要充分的利用,合理的开发,大胆的创新。转变过去那种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重点,忽视能力的观念。同时,部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主题拓展阅读符合部编版教材的设计理念。因此,我们进行了主题拓展阅读的探究。下面以“亲情之爱”为主题来谈我是如何进行群文阅读的。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教材中也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父母之爱,如《秋天的怀念》中不顾自己病痛,让孩子“好好活”的伟大母亲;有自然之爱,如《春》,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春之景、人,感受春天的活力与美好;有忆师之爱,如《藤野先生》,记述了正直善良,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表达作者的怀念与感激……我选择了人类最古老的、自然的情感——亲情之爱为主题的拓展阅读,进行了三个活动。

一、爱的起点——故事分享

课前我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精心选取了三篇《父爱之舟》《掏空的馒头》《温馨》,选取的文章要有代表性,共同的主题,还要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让同学们在群文阅读中比较异同,掌握一类主题文章的共性与特性,对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起到引导的作用。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一堂课想要处理多篇文章,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我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通读三篇文章并画出思维导图,试着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主旨。提示学生可以从题目、事件、主旨、情感等方面进行梳理,形式可以创新。比如《父爱之舟》,学生就画了一条承载爱意的小船。《掏空的馒头》学生则画出了热腾腾的馒头。课上小组内先交流补充,接下来选取代表展示,利用拍照投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达到分享交流的目的,同时其他组的也可以补充或者阐释观点。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分享完之后,教师在学生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和引导。它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从四方面进行总结:首先是题目。《掏空的馒头》是用一个空心的馒头承载父爱,而《父爱之舟》《温馨》则是对情感的高度概括。其次是结构。《父爱之舟》《温馨》都选取了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来表现亲情,我们可称之为片段组合式。而《掏空的馒头》则从头到尾只写了一件事,我们可称为一线串珠。再次是写法。《父爱之舟》是从梦境写起,回忆过去,最后又是梦境,梦境与回忆交替出现。《掏空的馒头》文章开头就提出父亲出馒头的方式很特别,只吃瓤不吃皮。这是一种设置悬念到揭示谜底的写法,激起读者一探究竟的愿望。《温馨》则是选取了典型事例来表现主旨,如父亲临终前,他拿手去握住父亲的手,让父亲安心的走。最后是情感,既有父母对“我”无条件的爱,也有我对父母的感激和理解。这三篇文章都是关于“爱”的文章,让我们给爱插上翅膀,它就能飞得更高更远。

二、爱的旅程——美点寻踪

如果说第一个环节是粗枝大叶理思路,那么第二个环节就是字斟句酌品语言。在比较了几篇文章的异同之后,同学们知道了文章的几种不同处理方法,接下来就要咂摸咂摸语言了,品一品文字的魅力。这一环节我要求同学们从三篇文章中任选自己喜欢或者欣赏的片段去赏析,从字里行间体会浓浓的亲情,每人至少写两处。我特别注意让学生把思想转化为文字,落实在笔端,这样交流讨论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思考”“真交流”“真分享”。果不其然,学生的分析颇有思考和见地。

《父爱之舟》中的片段是父亲心疼我被臭虫叮咬的故事,学生说道,父亲平时用钱极省,但当看到我被蚊虫叮咬时,却对加钱换房间动心。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心疼以及深沉的爱。另外,我的反应也耐人寻味,认为反正已被咬了半夜,断不肯加钱换房,这一处细节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这可能是生活中再也不能普通的小事,但学生能够敏锐的发现,相信一定是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意。

《掏空的馒头》中最震撼的一幕也被学生捕捉到了。“父亲用颤抖的手掰开那个大个儿的馒头。天哪!正是早晨父亲掏空的那只!而里面竟是厚厚的一叠钞票!我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在学生品析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他们关注“颤抖”这个词,思考“颤抖”的原因。通过分析,一个为家庭操劳、奔波的父亲跃然纸上。这个掏空的馒头,是父亲的希望,更是全家的希望。

其实,这些文字在选材上都选取了生活小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或一事一物,或一景一情。写法上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效果上则是选取生活琐事,表现父爱或母爱的主题。通过字斟句酌品语言,学生就能体会到平凡中的伟大——亲情。

三、爱的延伸——片段写作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变化中,我们会发现,作文倡导与生活结合、与阅读结合、与实践结合。因此,读写结合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我们的主题拓展阅读除了要锤炼学生的筛选概况信息能力、阅读赏析能力之外,还应该去延伸到写作。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主要开展片段化的写作。让学生现学现用,这样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摘录一些学生的写作片段:

“放学回家时,云海突然翻涌,天空的心情似乎有些郁闷,无精打采。远处一个魁梧高大的人,拿着一把硕大无比黑漆漆的伞,焦急的四处张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那轮廓,那眼眉,是父亲没错!我急促的跑到他的身边,他努力的把伞斜向我,只见他的半边身子都已湿透。他似乎没有觉察,只忙着问我冷不冷。父爱虽没有很多温暖的语言,但那心头的暖是不可否认的依赖。”那心头的暖,父爱就像那把撑开的伞,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天,天色阴沉,狂风卷着黄沙。我被狂风吹得踉踉跄跄,这事,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朝我飞奔过来,哦,是妈妈。我刚想开口,却被她紧紧捂住了嘴。她麻利的脱下外套,把我包裹的活像个粽子。又一把把我揽入怀中,胳膊紧紧夹住我的身体。妈妈臂弯里的温暖,让我感到无尽的幸福。”

虽然学生的笔触还稍显稚嫩,但他们能够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感受、体会生活琐事中的美好,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的不可替代的。

主题拓展阅读是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的延展,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我们这些地处城乡的学生,阅读积累贫乏已严重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效果。主题拓展阅读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同时针对性又比较强。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文章要精挑细选,有代表性,能给学生启发,能有借鉴的作用。另外,这种课型对教师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引领和点拨。当然的主题拓展阅读的探索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转变观念,大胆设想,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相信定能在学生心中开出“爱”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对初中语文任务驱动型群文阅读的实践与思考[J]. 秦海燕.语文教学通讯,2022(10)

[2]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蒋海滨.新课程研究,20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