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方控涎丹制作的挖掘与探索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3

关于古方控涎丹制作的挖掘与探索研究综述

张杰,钟泳琳,张无迪,刘凯荣,邓喜莹,李响,莫少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挖掘整理从古至今各种工艺的控涎丹制作工艺方案,并分类归纳出3种制作方案,从药材成本、制作步骤、制备耗时、投入产出比、相同克重成本五方面进行汇总比较,从而直接得出不同制备工艺的难易程度。

关键词控涎丹;制作工艺;制作比较

引言

控涎丹作为攻逐痰饮专剂,现代用来治疗各科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但从文献检索分析,其不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为药效峻猛,后世医家未尝试用。现将从古至今所有医家对控涎丹的制备方法进行挖掘、整理、还原制作,总结出各代表医家药方制作上的不同之处、加以对比,形成总结性评价报告,从而为现代中医师临床应用控涎丹寻找最优解,同时发扬优秀中药古方控涎丹,对后世医家应用峻下逐水药具有重要意义。

控涎丹出于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原文称治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黏,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脚冷痹,气脉不通……”用“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1]。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脂肪瘤、颈淋巴结结核、骶髂关节炎、颈椎病、慢性前列腺炎、神经性呕吐症、慢性腹泻、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证属水饮痰涎停滞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方中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苷、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考《圣济总录》脚气门载有趁痛丸,方药与此完全相同[2]。《圣济总录》成书于公元1118年,较陈氏为早,本方是否由趁痛丸易名而扩大了应用范围,还是陈氏自创,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类似控涎丹的名方[3], 古方中屡见不鲜, 值此中西医繁荣发展之际,我们作为祖国中医药传承人疾呼,勿使大好良药蒙羞, 控涎丹虽峻猛中药,但药性在天,巧用由我,活法在人,在医之善遣善用耳。如今控涎丹市售已无, 较难购到。

近现代国内,朱良春老师在50年代始[3], 就广泛应用“控涎丹”治杂病难症, 且在前贤应用范围的基础上颇多发挥,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 临床广为应用, 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良春老师给吾辈指出了控涎丹治疗奇症,急症,慢性病,沉苛痼疾的秘窍。足证朱良春老师于50年代初就索古探今,注重中医学祖传的丸散膏丹的开发,为中医学走出低谷,走向世界鸣锣开道。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魏玉璜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而今我们应当将前辈对优秀古方的传承进行再传承,最大限度将控涎丹从古至今的药方活现,保留延传,供后世查阅便捷

1从古至今关于控涎丹制作方法的挖掘(含类方):

1.1南宋陈无择《三因极—病症方论》:

1.1.1记载语录:

凡人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药,不过数服,其疾如失。

1.1.2制作工艺: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气实,加丸数不妨,其效如神。

1.2 金朝刘完素《宣明论方》:

1.2.1记载语录:

趁痛丸,治一切走注疼痛,妇人经脉住滞,水肿腹胀。

1.2.2制作工艺:

甘遂,大戟,芫花,黄牵牛(各等分)上为末,以荞面同末和作饼子,扦,切为棋子,煮熟服之,得利为度,每服一钱。加减相虚实。

1.3 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1.3.1记载语录:

控涎丹,治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甘遂、大戟、白芥子加桃仁泥糊丸。

1.3.2制作工艺;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渐加至十丸,临卧姜汤下。

1.4 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  

1.4.1记载语录:

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大戟2两,白芥子2两,瓜蒌曲2两,薄桂3钱,全蝎8个,雄黄2钱,朱砂2钱。

1.4.2制作工艺:

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丸渐加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1.5 清代王洪绪《外科全生集》:

1.5.1记载语录:

马曰∶子龙丸即古方之控涎丹,只可施于壮实之人,二三服后,痰行即止,久服必致泄利不食,伤气伤脾,慎之。治瘰初起,并治横、贴骨疽。如瘰,淡姜汤送下。

1.5.2制作工艺:

甘遂,大戟(俱研细末),白芥子(炒研细粉,各等分)。炼蜜为细丸,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三分,但甘遂与甘草相反,断不可同日服之。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1.6.1记载语录:

控涎丸,甘遂(醋制)300g,红大戟300g,白芥子300g,本品为棕褐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的糊丸;味微辛辣。

1.6.2制作工艺: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调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2 选定控涎丹制作的代表方法:

2.1 原方——南宋陈无择《三因极—病症方论》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

2.2 古方代表——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

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

2.3 现代丸剂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甘遂(醋制)300g,红大戟300g,白芥子30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调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3 材料与仪器

3.1 材料

甘遂、大戟、白芥子饮片均购于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蜂蜜、桃仁、米粉、面粉为市售;煎煮饮片用水为蒸馏水。

3.2 仪器

粉碎机(1000Y 多功能粉碎机);分析天平;煎煮锅;手工制丸板;药典筛;药匾;研钵;干燥器;烘箱;容量瓶。

4 各方的制作过程与对照记录[4]

4.1原药材的准备

按处方规定将原药材经过挑选、清洗、切制、干燥后备用;原药材按规定的炮制方法加工成饮片备用;中药饮片挑选后按工艺提取浓缩成浸膏备用;

4.2 粉碎

投入丸剂制作的药材要求为细粉或最细粉;

4.3 处方配料

按法定处方比例精确称料,准备配制;

4.4 混合炼制

加入方中的粘合剂及辅料使药物均匀混合,并揉搓均匀;

4.5 制丸成型

按规格制成符合标准直径和重量的湿丸;

4.6 湿丸干燥

降低丸剂中的水份,使其符合标准,防止变质及污染;

4.7 抛光包衣

使各方丸型均匀圆整,色泽一致;

4.8 丸型的筛选

剔除开裂、异型或外观不符合标准的药丸;

4.9 成品分包装袋装和瓶装

4.10 对照记录:

表1  各代表方制作情况对照表

药方

制备步骤(个)

制备耗时(h

投入产出比率(g

制备相同克重药物成本

(元/100g

原方

7

29

1.25

37

古方代表

《丹溪心法》

9

29

1.11

35

现代丸剂

7

5.5

1.05

33

5 结语

根据各代表方制作情况结果,我们发现制作步骤中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较为繁琐,但从耗时来看,三者相差无多,由于原方、古方都为晒干,故我们尊重了古方晒干方法,若将晒干方法换为现代机器干燥方法,三者相差亦无多。投入产出比率看,原方、元代古方、现代丸剂依次递减,可知随时代发展,制作方法不断改善,耗损逐代减少,是进步的表现,相同克重下成本与投入产出比率的对比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控涎丹代表方的手工制备过程,通过比较制备步骤数量、制备耗时、投入产出比率、制备相同克重药物成本四方面数据记录,为手工制备控涎丹提供参考依据与比较价值。

6 讨论

6.1 实验制作过程中,为提高效率,一个代表方的多个步骤由不同研究人员同时开展,可能存在人为操作的不一致性,导致耗时、投入产出比率及相同克重药物成本产生误差,但从整体结果看,符合药方发展的趋势,随年代的更迭,耗时逐渐减少、损耗逐渐降低,标志着生产力技术的提高与成熟。

6.2中药丸剂遵循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其具有以下优势:(1)保证方剂的综合疗效,能全部保留混合药材中的多种有效成分;(2)相比汤剂,疗效无异,吸收快,奏效迅速;(3)应用方便,省去了临用煎药的麻烦,可保存较长时间,尤其适合慢性病患者,亚健康状态人群、病后、术后、老人等需要长期服中药人群;(4)与膏方相比,没有胶类物质的滋腻,对脾胃影响较小;(5)加工处理后,患者服用方便快捷,且中药丸剂大多抛光包裹外衣,容易被患者接受;(6)成品经灭菌处理后,密封包装,质量稳定;若按剂量独立包装,则携带、保存和服用更方便、准确。鉴于以上丸剂的六个优点,我们认为,控涎丹作为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丸剂,有相当大的用武之处。

6.3 进一步实验,对不同制备工艺控涎丹分别进行稳定性、硬度、崩解度等检查,再结合临床疗效、制备工艺、成品率、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评价,根据临床需要综合选择最佳制备方法,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6.4 通过对三种药方制备工艺的比较研究,在尊重药方的基础上,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作为中医药人,我们有责任传承、推广这项历史悠久的中药古方,发扬中国传统优秀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贾慧.控涎丹方义分析[C].中国民间疗法2015年11月第23卷第11期

[2]控涎丹的方义,药理及临床疗效[EB/OL].http://www.360doc.cn/mip/989294964.html

[3]邱志济1.朱建平2.朱良春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的经验—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系列十三[B].辽宁中医杂志.1000-1719(2001)01-0016-02

[4]周立法1.赵小英2.中药丸剂的制作与工艺质量控制[A].医 药 工 程 设 计.1008-455X(2011) 04-0012-07.2011年.第32卷.第4期:12-18

[项目来源] 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213643031)

[作者简介] 张杰,男,河北唐山人,在读本科生,专业为中医学。

*为通讯作者:莫少锋(1985—),男,汉族,广西平南人,医学学士,主治医师/讲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学临床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