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灵台“武社火”的仪式与功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3

甘肃灵台“武社火”的仪式与功能研究

王晓燕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摘要:灵台“武社火”是甘肃本土流传久远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众多社火类型中的一种,以舞蹈表演为主要形式,在每年春节期间,灵台的多个村落几乎都会如期举行,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本文通过介绍灵台“武社火”举行前期的筹备工作以及表演过程中“装身”、“展演”、“卸将”三个仪式过程,对其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武社火,仪式,功能

一、灵台武社火的概述

社火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在我国多个地区广泛流传,它起源于先民祭祀,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地融入了戏剧、武术、舞蹈等元素,成为一种综合性强、品种繁多的群众节庆活动,主要盛行于春节。我国陇州地区社火比较出名,流传于甘肃灵台地区的“武社火”正是这庞杂社火中较为典型的一支,它由多个舞蹈剧目构成,表演内容都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明英烈》以及一些历史典故所改编,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表演性,在表演期间还要举行一套固定的、完备的仪式。

灵台“武社火”的表演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届时表演,表演时间较为固定,可分为前期准备和正式表演两个阶段。前期准备以策划、筹备和舞蹈排练为主,在春节前进行,为期不过十天;正式表演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这个阶段要经历“装身”、“展演”和“卸将”三项仪式流程,其中“展演”阶段以舞蹈表演为主。在社火表演前期,演员会前往请社火的东家庭院内进行“挥刀弄枪”的表演,表演时配着锣、鼓、黄铜的奏乐声,演员们十来人,男女老少均有,场面激烈。表演时的剧目有时由东家来指定,有时由社火演员们自行商量,一户人家大约表演三至五个剧目,总时长约二十分钟左右,一天要表演个十来家,从白天一直进行到深夜,表演时衔接紧凑,一家接着一家,中途几乎无休息时间。到了社火表演后期,“武社火”队伍会被邀请到乡镇或县城街道进行集中表演,这时临近元宵节,因此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是表演的高潮阶段,很是热闹。

二、灵台武社火表演的仪式程序

人们因信仰而产生了具有一定秩序的仪式,灵台“武社火”在民族学文化的三分法中属于行为文化,这种仪式成为大众化的活动有确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并且在一个地域性的群体中进行公开展演,与仪式展演相对应的则是规范,这也就说明了这个仪式过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规定的程式。[1]甘肃灵台“武社火”在内容与形式上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体系,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群体意识。根据笔者在2022年和2023年春节期间前往灵台县景村村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规整,“武社火”表演的仪式过程如下。

(一)式前的筹备

    每年农历腊月,寒风凛冽,外出工作、学习的人已陆续回乡。社火会会长便召集社火会的主力们开会,商讨新一年耍社火的相关事项,主要包括:招募演员、组织排练、整理服装道具等。所有的工作及其流程规划好后,便吼上过路的村民、村口的戏耍的娃娃们,飞速地将“耍社火、招演员”的事儿在每家每户传开,经过家里商量后,有意愿的大人、孩子,就会赶到社火会去报名。

人数招集齐,演员名单已确定,会长就会根据演员各自的特征来分配“角”,商量好后,几个传承人就会分配任务,以一带多地去给新演员教动作。由于新演员基本上参与的都是“配角”,动作较简单,因此一两日便可完成。当新演员们跳的比较熟练时,便可召集在一起进行大合排。合排是为了增强演员间的默契和节目的完整度,以免正式表演时出现失误,合排的地方就是社火会门前,那里正对着马路,空间大、地面平坦,也能够很好地将本村要耍社火的消息宣告出去。

装身

每年第一场演出前的化妆称之为“装身子”,这个过程是演员们化好妆、穿上演出服装进行“改头换面”。化妆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演员们集中在社火会,只有几个传承人会画脸,化妆时间较长,因此演员们不会集中在一个时间点,只需在九至十二点这个阶段陆续赶来即可。化好脸的演员就可以去吃饭,然后换上表演服在社区门前的大场地上练练动作。

    所有演员化妆完毕后,就按照伴奏队伍、演员队伍、道具管理人员的顺序形成长队,伴着锣鼓喧天的声势,依次整队出发前往当地村庙进行首场表演。村庙管理者早已将庙里杂物清理干净,等候社火队伍的到来。所有演出人员迈进庙院后,扮演关公者进入庙内插香,其余演员就地而跪,集体疗裱、扣首、作揖。礼毕,演员们便在庙前拉开场地,表演两三个剧目,这是每年度的第一场表演,它象征着角色身份的转换。

(三)展演

    出了庙,演员按照队伍有序地前往那些请社火的东家家里去,进行挨家挨户的表演,这个阶段是“展演”环节,非常热闹。

各东家已摆放好桌椅,备好茶水、糖果、烟酒等,迎候社火队伍的到来。闻见乐队的声音,便赶忙提着鞭炮出门迎接。进入庭院后,东家热情地招呼着各位演员及来宾。约二三分钟后,表演就正式开始,每家基本上都是先耍关公,因为关老爷是武财神,因此《戴马》、《挑袍》、《保皇嫂》、《出五关》等以关羽为主角的剧目都会排在最前面。表演过程中也会夹杂着“关公过关”、“关公点红”等仪式,寓意着新的一年所有难关都能一一跨过去,往后生活红红火火、鸿运当头。每家表演结束后,东家都会宣读赠礼和酬金,演员们集体答“谢!”,紧接着东家出门恭送社火队,队伍继续前往下一家。

(四)

    在整个年度的最后一场“武社火”表演结束后,演员们会跟随着队伍前往村庙进行“卸将”仪式。在村庙管理员的协助下,演员们围成一个大圆圈集体进行疗表、磕头、作揖仪式,完毕后便摘下盔帽(摘下盔帽就意味着身子已卸),紧接着便轮流进入到庙里挨个进行插香。待所有演员插香结束,社火管理员便检查好庙内物品,随即琐上庙门,所有人员就可以四散离去、各回各家,这一年度的社火便算是圆满结束。

三、灵台武社火的社会功能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在其著作《文化论》中所表述的观点:基本需要产生文化, 文化满足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文化的产生是为人的需要而服务,都有特定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2]灵台“武社火”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起源于古老的祈福,又延续于身心娱乐的积极功能,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功能,为人民生活染上色彩。通过实地考察,笔者了解到了“武社火”最主要的三大功能,现将功能一一展开陈述。

(一)增强群众凝聚力,促进乡民一家亲

    灵台“武社火”具有较强的群众参与度,因而能够起到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乡民一家亲的作用。从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凝聚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演员群体协作的表演形式。“武社火”不是单人节目,而是群体性的表演,需要演员共同参与来完成,演员之间的角色扮演和相互搭档以及人员调动和角色协调,都能使演员之间产生凝聚力。其二,演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性。从活动的筹划、组织,再到仪式的举行和挨家挨户的展演,都体现着群众与演员之间的配合、互动。其三,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武社火”的表演是供当地群众观赏,在这个“观”的过程中,常年不能相见的人都可趁此机会相聚一起,共同参与到这项娱乐活动中来相互交流、嘘寒问暖、共观表演、其乐融融。

在当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处于单调而稀缺的状态。社火是特定节日中具有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武社火的表演让以农为本的群众生活不再保持以往的平淡、乏味,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信仰心理与娱乐需求,在这种热闹的表演与观赏中,人们往日的忧愁和糟糕的情绪被平复或缓和,演员与观赏者的心情都会在舞动与喧闹中放松下来,他们尽情的投入到舞蹈当中去演、去看。它拉近了乡里乡亲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彼此间友谊,促使邻里乡亲和睦。此外,在这种情境下,所有人都处于一种潜在的“平等意识”,他们无非就是以社火表演者或观赏者的身份存在,而不再去顾忌职业、身份、地位的悬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以和谐、轻松的状态进入到娱乐当中去。不得不说,“武社火”这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起到了聚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也使得乡风、民风变得更加淳朴、优良。

(二)教化育人

教育属于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一种教育过程。灵台“武社火”代代相传,不仅对演员和组织者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对灵台的百姓也起到了强大的教育功能。[3]

其教化和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武社火”的展演以“作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品质。从表演的内容来看,“武社火”的剧目内容都是取材于名著小说当中的一些正向桥段,表现着人物侠肝义胆、忠勇无畏等美好品质。在表演过程中,这些励志的故事、英勇的事迹被一次次地传颂下来,如舍生取义的《长板坡》、忠心护主的《米粮川》、忠肝义胆的《保皇嫂》等等,它们弘扬着仁、义、礼、智、信的美好道德品质,这已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二、“武社火”表演的整个仪式程序能够加强人们之间的仪礼规范。从表演的全过程来看,演员们需要上妆、插香,展演时,各个东家以仪礼方式来“接”、“送”和答谢社火演员,演员们也会以特定方式来回敬谢意,这些仪礼规范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被强化、加深。三、“武社火”的举行和参演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们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信念与决心。对于那些表演社火的人来说,成功的演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要学会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和具难度的技术技巧,除此之外,他们对各类道具的使用还得通过扎实的训练,在经历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其次,“武社火”表演均是在年节期间,它耗时较长,再加之天气寒冷、路途艰难,这种环境下进行筹划、排练、组织、仪式以及表演,对于演员们来说可以培养其坚强、坚定的品质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意志力,而年复一年的表演也让许多演员形成坚持的好习惯。

(三)身心娱乐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娱乐”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本能,在高速发展的当代,娱乐不仅能够缓解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有序地调节人的情绪、使身心状态良好运行,还能够充分地彰显个人技艺、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娱乐的方式能够使人们获得满足感,通过获取称赞或认同来得到一定的“存在感”,从而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

    和谐的节庆狂欢为当代社火活动的主要文化特征,而“武社火”从表演的时间、场所、阵容来看,都很好地满足了“娱乐”需求。首先,“武社火”的活动从每年腊月底开始筹划、排练,在正月初三后进行表演,一直要进行到正月十五前后才会截止,它的“娱乐时间”较为长;其次,“武社火”的表演场地具有流动性,它在其当地庙宇进行仪式后,会进行挨家挨户的表演,甚至还会去到乡镇和县街道进行表演,“娱乐空间”较为广泛和灵活;最后,“武社火”表演的阵容较大,在某一家进行表演时,几乎其余村民们都会前来观看,在县城街道进行表演时,观看的人群更是人山人海,演员们穿戴的隆重养眼、表演场面精彩壮观、伴奏队伍锣鼓喧天,所有的表演人员与观众都状态饱满、精神抖擞。

于演员而讲,除娱乐外,他们也通过技艺展现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武社火”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承载着表演者的“才”与“技”,在活动期间,演员将自身的才艺在瞩目的环境中进行施展,在众多观者的“注视”与“称赞”中获得自豪感,内心得到认可与满足,自我的价值感由此生发。

    甘肃灵台“武社火”是西北大地上流传久远的民俗文化,它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农民生产生活的痕迹,表现出人类对于英雄的崇拜和敬仰,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它以舞蹈为手段,增进了群众情感,增强了群众凝聚力,用民俗艺术的方式教育着后代,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在年复一年的身体表演中,人们娱乐了身心,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1(04):8-10+15.

[2]王玉桃,王生鹏.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传统村落社火的功能与传承——以流行于渭河源区莲峰镇社火为个案[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4):54-56+73.

[3]马清虎.汉族村落藏式社火——出僧官及其功能研究[J].农业考古,2015(01):301-305.

[4]冯华瑛,张志春.浅谈青海社火的社会功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54-55.

[5]秦改玲.浚县社火文化的功能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5):56-58.

王晓燕:女,(1996.9-),汉,甘肃平凉人,现为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21级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学基础理论研究。


[1] 参见李建宗.仪式与功能: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4期,第157页。

[2]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14页。

[3] 参见秦改玲.浚县社火文化的功能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