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卑到自信的积极心理发展变化的教育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从自卑到自信的积极心理发展变化的教育案例

谢小琼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一中学      542400

摘要

案例对象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青春期遇上了毕业季,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该生以积极、乐观、正面的形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超常发挥学生的潜能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提升自信心和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 初三毕业生 自卑 自信  教育案例

一、背景介绍

“老师,我考得上我们县最好的高中吗?”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后不久的一个课间的走廊,这个胆小自卑柔柔弱弱的声音不经意中传入我的耳里,不知道他是试探一下老师心目中的自己,还是想得到一点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他是我所教班级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右边脸颊上有一大块红色胎记的男孩子——小协,这样的一个男生,成绩中等上下,对自己进步有所期待,自卑多,自信少,不能完全接纳自己的容貌,烦恼确实不少。缺失自信对他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危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他正确地接纳自己、评价自己,找回自信、提升自信,短时间内提升成绩,帮助他达成“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的心愿,走出这个阴影?于是我决定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心理疏导。

二、案例描述

小协15岁,男生,初三,性格内敛,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交流。总是独来独往,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因为脸上有胎记,班上一些同学们有时会嘲笑他,久而久之,他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越来越孤僻。

是农村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是一名普通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妈妈个性温和,爸爸显得严厉,打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平时没事就很少回家,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缺少沟通交流和关心。

因害怕被亲戚朋友议论,平时不爱出门,和村里人、亲戚朋友基本没有任何的交流。认为他们不理解自己。

人不笨,但成绩在中等上下水平,这种成绩是很难考上本县重点高中。但学习态度还好,上课一般不走神,基本没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违纪情况。但学习能力和方法一般般,容易受到自己的影响。不爱表达,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优点,加上脸颊上的胎记,更是觉得自己有缺陷和缺点,自卑不自信,做事情胆子小,不敢主动问老师和同学。一提到考试和中考就没底气、没精神、甚至感到害怕。

三、问题分析

1. 生理因素

该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情绪不稳定,时常波动比较大,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低沉沮丧。正是因为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他自己感到茫然,还产生了很多问题。

  1. 个人因素

我发现他性格十分内向,学习动力不足,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升学前景比较迷茫,很担忧,甚至晚上经常睡不着觉。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成绩提升慢,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过低评价自己,自卑、缺乏自信心。这样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家庭因素

该生自述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妈妈对自己很好,但是爸爸对自己非常的严格,只要有机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自己,打压了自信心。

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他身边,对他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自己现在想与家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少了。

  1. 教师因素

在班级里,各任课教师对他的学困原因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他的评价偏低。时间久了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四、疏导策略

1. 十个优点,提升自信心。

该生对自我认识不足,当对他进行赞美的时候,觉得不好意思。我首先以科任老师的身份,经常表扬其各类积极的行为和成果,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另外让他写出自己的十个最大的优点,来完善自我认识,提升自信心,塑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1. 情绪管理教育,培养自信。

坚持情绪管理会大大缓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令自己越来越自信。该生反应自己每到周三、周四情绪就会有很大的波动,想法多,烦恼多,静不下心来学习。我用情绪abc理论,让他认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挖掘平时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寻找新的合理的调节方式。最后发现,如果在课堂当中情绪不稳定的话,可以通过把心里话写出来的方式缓解情绪和压力,在课堂以外,让自己动起来,试着参加各类文体课外活动,比如打篮球、跑步等,对其情绪调节有极大的作用。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为了去除小协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渐渐的,小协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后来,他看人的眼神不再躲闪,自卑的阴影慢慢退去,笑容变多了。

  1. 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小协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在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小协从他人的肯定中增强了自信。

  1. 合作培优,提升自信。

制定班级培优计划,对培优对象按薄弱科目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优。把他作为培优对象进行培优。特别是他最薄弱的英语科,培优前最好成绩突破不了80分,培优后,每次测试都90分以上了,最好成绩达110分,进步空间大。其他科目也进步很快,提高了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信。

  1. 心灵周记,架起沟通的桥梁,增强自信。

我要求他每周都写心灵周记交给我,我会细心的解答,不会指责和批评,每次都用激励性的语言与他交流,给予他母亲般的关爱。现在慢慢的,他开始面对面和我交流自己的想法,有了较大的突破,改善了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增强了自信心。

五、疏导效果

在疏导过程中,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渗透,缓解了该生自卑和恐惧情绪,挖掘了他的内在资源,让他了改善人际交往,减少了恐惧,提升了自信,增强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从自卑到自信的积极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进步,各方面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因而最终达成了自己短期最大的目标。

六、案例总结与反思

1. 弱化强势身份,关爱学生

在疏导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当事人本身,关注问题的预防,激励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他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致使他短期内多次突破自我,完成既定目标。我弱化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更多以兼职心理老师的身份去帮助和关注到案例者本身。

  1. 关注激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关注和激励则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身的价值。我想,一个被怜惜的弱点可以升华为傲视群芳的旖旎。让我们的学生尝到灵魂受宠的滋味吧——记住:只有我们的目光里含钙,学生的身上才能长出傲骨。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都可以化作那份最长久的钙质。

面对小协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家庭环境的重要。老师和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他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家庭、亲戚朋友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规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基在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杜红梅,《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4)

[4]戴燕,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6):1442-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