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3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刘甜甜

(中共邵阳市委党校,湖南  邵阳  422000)

摘要站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接点,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垃圾收转运等工作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性工作。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要从宣传教育、创新模式加大投入、完善机制等方面着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  改善机制  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 2035 年的远景目标之一。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补短板、强弱项的作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治理不彻底、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各级政府应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调度,高位推动,强化实效,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

虽然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治理效果参差不齐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不一样,对政策的理解和宣传程度不一样,资金投入也不一样,导致各地区之间的治理效果参差不齐,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垃圾清运、空心房治理、厕所革命、绿化硬化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上很多地方侧重了垃圾清扫,且有相当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比如农村户厕改造依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地下地上、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这些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是总体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好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周边地区要好于偏远山村。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是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单靠农业局一家唱独角戏力量不足、力度不够、工作开展难免捉襟见肘。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一律考虑贫困户担任,甚至当成福利,相当部分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造成来了的不能干,想干的来不了的局面,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相对于需求而言,资金严重不足,乡镇、村都欠账多多;四是农村垃圾清运和集镇清扫保洁市场化推进迟缓、运转不畅,责任不明晰,与乡镇衔接不密切,如中联重工接手环卫工作,与所在乡村存在沟通不畅联系不顺,清运不及时,保洁范围难以确定,管理不到位,管理缺失。尚未步入正轨。同时转运垃圾的设备、垃圾桶之类的环卫设施也未配备齐全。

(三)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四)资金保障不充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惠民生的基础工程,但同时也是一项耗资巨大的民生工程,无论是村庄的整体规划、公厕的配置与维护还是垃圾的处理与再利用,都需要有稳定可靠充裕的财政投入予以保障。而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措方式有限,如果政府财力不足就会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资金缺口大的困难。

)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单纯依赖国家投入变成理所当然,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2]。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二、正视问题查找成因

(一)认识上有差距。个别地方部门和少数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到位,没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认为三年行动目标太高,不合实际,没有从农村人居环境欠账多,需要补短板的角度去认识。个别地方简单地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修路刷墙大扫除,有一刀切的倾向,从而导致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存在应付思想,措施不力,办法不多,把人力、物力、财力于

造盆景,面上整治推进缓慢。个别地方盲目追求高大上,搞景观草坪,用塑胶栅栏围菜地,不接地气。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牵头部门统筹力度欠缺,部门配合不到位,存在工作推诿、断档等现象,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形成。缺乏长效治理机制和长远合作机制,农村地区由于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单一,信息发布渠道少,使得很多村民对相关的政策不了解,大多还是基层政府是责任主体,见底了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村组公路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管分离。部分村规民约流于形式,约束性较差,对村民的激励的作用不大。

(三)治理主体单一。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是社会善治的基础与前提,必须是政府、市场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治理工作,涉及多方利益主体,但其中老百姓应发挥主体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仍有相当部分村民不重视环境卫生,积习难改,有些村民虽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可度高,但参与度低,主体作用没有发挥,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干部进村自己干,农民站在旁边看上热下冷现象,这就导致了治理效果不明显、治理质量不高的结果。

(四)宣传教育乏力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理论来看,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选择时,大多会倾向于经济利益优先。特别是当前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还不高,传统的思维和行为难以改变,所以,要宣传环保理念、环保法律法规等知识,就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当前,环保宣传的形式大多还是利用传统媒体,打标语、贴墙报的形式偏多,这样的宣传方式单一,宣教内容也缺乏趣味性,村民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够高,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就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创新宣传模式在自媒体时代,宣传模式不应仅仅依靠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的作用。比如,每个村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官方公众号,落实本村村民关注公众号的工作,通过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和文章的阅读量来了解宣传工作的进度和效果。三要设立奖励机制。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要想提高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对村民进行适当的激励,为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工作注入驱动力[3]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一是建立健全反应灵敏的垃圾转运机制,确保及时转运处理。二是加大垃圾分类推广力度,继续探索垃圾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方式,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率。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议制定详细的垃圾分类指南并广泛宣传发布,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形式,举办知识讲座、垃圾分类知识竞答赛、开展主题活动等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进村、进社区、进校园,提高群众获取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开展垃圾分类评比活动或建立奖励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热情,逐步提升社会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三是建议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在重点乡镇集中设置批准建筑弃土场,妥善安置处理建筑垃圾。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加强财政支持,优化资金来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耗资大的基础民生工程,仅仅依靠村民的付出和村里的经济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政府、社会、企业等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调研发现,资金不足是目前整治工作中面临的最大制约一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地方都还是依靠财政投入和政府各种形势的专项政策性资金在推进环境整治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好一点的地方来说,资金缺口稍微小一点,对于大多数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方而言,面对较大规模的整治任务时基本难以支撑。所以,必须建立可持续、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吸纳社会资本,激发社会活力。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环境整治问题得以解决的成功经验来看,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环境整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农村的劳动力和知识分子不断地涌入城市,村镇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资本的缺位,因此,政府要完善基层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

(四)健全机制,加强规划管理。一是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到政府、社会和个人,必须将这三者都纳入整治工作体系,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多元合作共同治理的机制。二是健全监督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约束各个主体的行为,对于政府、社会、个人这三大主体而言,要相互监督,政府要发挥自上而下的监督作用,加强对社会和个人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村民和企业也赢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统筹多元主体,发挥协同治理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主体的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农民、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协同治理[4]。不同的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整治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复杂多样的矛盾和困难,着就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方合作的有效机制。政府虽然在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地位,但是对某些专业知识在认知上还有差距,专业的问题必须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解决,农民也是整治工作中的主体,但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见世面狭窄,看问题的眼光还不够长远,因此,还必须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监督作用。只有各主体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及时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才能有效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裕瑞,曹丽哲,王鹏艳等.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96-100.

[2]田珍都,王伟.建立美丽农村——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现状及对策[J].红旗文稿,2012(23):16-17.

[3]宋国恺,李岩.村民主体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成因及整治路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191-201.

[4]陈美岐.价值转向视角下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8-86.

作者简介:刘甜甜,女,湖南邵阳人,中共邵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