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

左文刚

云南拓坤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1

摘要:水利工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阶段下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水利工程已成为区域经济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事关国计民生,意义重大。然而在利用水利工程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家实力的同时,水利工程对周边的环境及水土生态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甚至破坏,因此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是重要且必要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引言

水利工程应在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根据设计及监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施工等建设活动;建设时应及时与地方政府水土保持机构建立联系,了解当地水土保持法规对土建、临时及弃渣工程的具体要求,签订有关协议、制订具体措施。竣工后接受严格竣工验收,保证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卓有成效。

1水利工程施工建造期间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水利工程施工建造期间,一旦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会进一步增降低所在地的地下水位,在枯水季节会引发严重的缺水现象,甚至会造成河道断流,水源枯竭。大多数水分主要存在于土壤的颗粒空隙间,水分的流动会造成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显著的变化,进而降低土壤当中的水分含量。从水源角度来看,如果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加重枯水季节水资源的严重缺乏。进入雨季之后,随着降雨量的显著增加会加重破坏,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水塘和梯田都出现严重的沙土堆积,逐渐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对农田的安全和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另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造过程中,如若一个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势必会破坏当地植被的生长。在大量降雨的气候条件下,如果植被数量和规模下降,会影响到地表的截水能力,土壤原本的含水量也会随着水土流失发生显著下降,一旦渗水速度不能够满足降雨速度要求,就会引发大范围的径流,径流汇聚,会形成山洪。当遇到极端降雨天气之后,会引发大范围的径流天气,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例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有时还会造成大范围的山洪灾害,危及到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害农田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2水利建设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作用

2.1提升水利工程的抗旱防洪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通过落实水土保持及相关工作,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辐射到的区域周围内的土壤结构和性能得到较明显的改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干旱问题,保证其在枯水期还能保持一定的水量,能够在抗旱防洪方面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

2.2预防和控制泥石流灾害

在具体构建水利工程建筑项目过程中落实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控制和预防周围区域内发生泥石流灾害,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周围山体表面的植被覆盖率,在遇到暴雨天气的情况下,能够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量,进而促进其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在面临暴雨灾害时不会发生明显的问题,这样就能为区域安全提供保障,尤其是对山体滑坡等灾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保障防护效果,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予以高度重视,充分满足该方面的功能需要。

2.3提升环境保护效果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可靠执行水土保持及相关工作,还能够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效能,其中的环保功效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降低水利工程水体中含有的泥沙以及各种有害物质总量,这就会导致工程范围内应用水资源的效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水体质量的控制形成了较好的规避效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效落实水土保持等工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净化水资源的效果得到提升,对有害物质全面进行净化,有效降低其产生的危害效果。

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3.1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水资源保护技术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该技术主要面向水利中的河道水资源管理。护岸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的作用便是防洪控水,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因此在整个工程中,需要对护岸进行工程设置。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提升水利工程的泄洪安全指标,对水资源的生态进行保护,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为两岸的居民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障。此外,还需要重视水利工程中的疏浚。水源的疏浚与河床的变化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就必须要使用合适的疏浚手段,提高水源的泄洪效率,改善水土品质。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用最新的技术模式,依据“不轻易加深河道”原则,对淤泥堆积较为严重的流段进行技术处置,如利用大数据及水资源测算技术,定期对水土的保持度进行测量、存档,并将存档数据进行周度、月度总结,形成可视化的图表,以此来强化对水利工程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监测。

3.2植被生态修复技术

从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的森林地域在水利发展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其中重要的原因便是森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破坏。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应把握植被生态修复的本质,依据实际情况寻找植被修复的可行方案及技术手段,具体包含普通绿化、喷播技术以及香草根技术。普通绿化主要是在相对平缓、平整的土壤铺贴草皮,适用于水土质量较好,无特殊要求的工程现场;喷播技术主要是在一定坡度的地区,通过草种、粘合剂、营养液等物质混合,实现喷播植草的技术,能够快速修复具有一定坡度的水利工程;香草根技术主要将香草与其他根系发达的辅助草混合配置,按实际工程地区进行规划设计,形成高强度的生物墙体,以此来减少水土冲沟的形成,降低水土化滑坡概率。

3.3边坡生态修复技术

边坡生态修复技术是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使用“刚柔一体”的防控原则。利用该技术进行水土生态修复,能够在一定基础上实现水土保持、坡度保护、景观改善以及生态维护。依据水利工程中边坡的现状,抽取不同边坡的岩体结构、土壤覆盖层情况,通过质量分析仪器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物质分析,以便于制定技术方案。该技术的具体实现需要与梯度绿化、基板绿化、点孔挖沟、沟槽绿化、植被恢复等方法进行联合操作。以“点孔挖沟法”为例,该技术模式主要应用于受拉变形的岩质边坡,此种结构边坡均匀度较差,裂痕较多,孔洞分布广泛。因此,在边坡表面较好的区域挖钻植被种植孔洞,并加入适宜水土,实现点孔种植;还可以通过边坡挖沟,在沟中放置植被种植材料,提升边坡的水土保持度。

3.4保护表面种植层土壤

开展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

需要强化对土壤资源价值的正确认知,只有保护工程区域的表面土壤,才可以保障后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及进展成果。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采用“三通一平”的工作原则,这会使工程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害。因此,在实际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将工程周边填埋的废弃渣质进行挖掘取出,并妥善处理,之后对挖掘区域进行施肥,强化表层的土壤肥力及水土保持力,确保后续的水土恢复植被能够获取足量的养分进行生长。此外,在水利工程开展初期,就应重点落实工程区域表面种植层土壤的保护,通过设置各类措施及规章制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保护原有生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与我国的民生、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应该仅关注其经济、社会效益,还需要重视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影响。通过分析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及原因,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最终保证水利工程区域内的生态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静.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2021(2018-2):166-167.

[2]梅丹.农田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电水利,2022,5(12):21-23.

[3]王立军.农田水利建设施工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0,18(7):192.

[3]田世家.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探析[J].资源与环境,2016(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