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数据与城乡规划建设的结合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网络大数据与城乡规划建设的结合思考

潘悦1,童鑫2

1湖州城投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313009 2宁波诚拓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315300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正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本文主要对网络大数据与城乡规划建设的结合进行思考,详情如下。

关键词:网络大数据;城乡规划;建设

引言

网络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中运用广泛,同时智慧城市更是网络大数据应用于城市建设的核心重点。网络大数据的运用将完全颠覆城市的传统管理和运作,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建设将会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1大数据和城乡发展规划的相互结合

当地政府可凭靠信息技术架构完备的网络大数据库,方便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城乡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对于公布在信息交流平台上的城乡发展信息和要点,需要实时进行阐明和分析。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下,智能手机的应用愈来愈普及,政府可以对智能手机等移动数据端发出的数据信息等进行科学分析,还可由智能手机发出的信号大致地推测出不同地域的人口密集度。

2网络大数据与城乡规划建设的结合思考

2.1城乡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空间不只是地理场所和位置,也是人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域。关于空间正义的讨论,始终不能脱离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权的缺失是空间生产不正义的根源之一。人权就是人生而为人的权利,是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空间人权的实现就是要为每个人自由而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它作为空间正义的内核,须在空间生产和享用中使土地、环境等空间资源向人生成,为人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探索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逐渐形成并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将“人”视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人的因素在城乡空间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始终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最积极能动的因素。因此,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不仅城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乡村建设也应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当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准则。

2.2智慧农经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1)鉴于中国农村宽带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收益”仍然是可观的,政府应切实履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义务,把握数字化发展面临的绝佳机遇,发挥信息技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引领性和颠覆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城乡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考虑到互联网收入促进作用的群体异质性,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居民的教育投入水平,促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加强农村居民互联网使用等信息科技应用水平,以便他们获取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机会,从而实现收入的提升。(3)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主要通过“信息获取主要渠道”发挥作用,即通过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农村居民的信息条件、使其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经济机会。故建议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完善信息流变化带来的物流、资金流等各方面变化的配套支持政策,让农村居民更为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增强谋生能力,持续缩小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2.3数字应用场景与乡村工程技术标准

在乡村数字经济的框架下,智慧农业集中于数字资源建设、生产加工数字化,建立乡村特色产品和产业的数字化监测以及产品安全的溯源管理体系,以园区经营模式进行生产,结合科技创新解决劳动力短缺、生产自然条件约束以及生产周期长等问题;乡村电子商务则围绕公共服务体系和规模化培训,形成基于地方产业及地方优势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新业态上发展智慧乡村旅游、乡村认养农业等模式;推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地方发展主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信贷服务和农业商业保险等。在乡村数字治理方面,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线上村务管理实现基层综合治理的信息化,针对乡村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加强乡村智慧应急管理,实现乡村信息化管理的网格化,增强乡村全要素和全域的有序监测和管控。乡村绿色生态空间应关注农业绿色生产,对乡村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包括乡村山水林田、生态系统敏感区以及重要生态屏障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聚焦于特色文化宣传、镇村级融媒体建设、基层文化信息化等,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立乡村数字博物馆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智慧乡村公共服务的应用场景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和数字素养的提升,以乡村社区主体为对象,促成乡村教育信息数字化以及教育主体技能信息化,同时乡村医疗实现数字化并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总之,未来智慧乡村应用场景囊括了经济、环境、文化、治理和民生等多个维度,搭建起个体、家庭及社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智能圈。

2.4全面铺开新基建

传统基建往往指的是路桥、水电、房屋等土木市政建设设施,在数字化要求下,“新基建”应运而生。“新基建”即新型基础建设设施,是一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数字系统配套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包括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方面,其中以5G系统、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七大方面为核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同步的情况,并导致了乡村老人对数字化技术普遍的不信任与天然疏远,严重者可能产生对数字化系统与数字配套基础设施的妖魔化感受。要进一步夯实和推进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农村中探寻有效的宣传普及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农村老龄人口放下对数字化建设的偏见与误解,主动融入数字乡村的建设中来。

2.5打造多方共融平台

数字农合联的核心优势在于大数据的高速处理分析,并依靠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形成规模优势,降低边际成本。集合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设计打造数字集成化、高度自动化的数字决策系统,对接农合联成员、个体农户、监管单位的实际需求。可依托现有的“三农”数据库,构建统一的农合联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技术,开发功能模块,为生产投资、仓储物流、行政监管、行情监测等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实现为农服务、惠农政策落地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促进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提高宏观管理指导的科学性。

结语

总之,在学理层面亟需强化地理学科在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研究中的贡献,关注数字赋能乡村、城乡网络关系转变、乡村空间组织重塑、数字发展主体转变以及乡村建设理论基础等前沿领域,探寻数字化下乡村发展的多学科理论,形成跨地域、多重联系的网络化思维。应对数字时代的乡村空间转型重构,乡村规划建设需研制新的技术规范和内容体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适时配置基础设施并按照数字需求强度分区、分等级施策。面向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城乡融合,智慧乡村应用场景囊括了经济、治理、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应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等维度搭建“人地”智能圈。此外,乡村工程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应建立勘察、规划、施工和验收等全环节的数字工程技术标准,建立环境协调、社会适配、经济耦合的数字乡村综合体,注重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增强乡村发展潜力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杨蒙.浅谈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应用途径[J].房地产世界,2020(15):34-36.

[2]滕丰耘,杜松茂,史丹.城乡规划过程中智慧城市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