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粉丝群体困境审视及引导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4

“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粉丝群体困境审视及引导路径研究

叶兴敏[i],刘英[ii]

四川省成都市 西华大学 611733

摘要:高校粉丝群体在“饭圈”文化的影响下易被逐利资本控制、出现价值迷茫现象及群体性失控行为,亟待改善。解锁高校粉丝群体困境必须解读高校粉丝群体的心理诉求,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主阵地,在正向引导中多元主体并重,共同实现粉丝群体良性互动。

关键词:饭圈;困境;心理诉求;粉丝购买力;思想政治教育

“饭圈”是粉丝集合体的简称,是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在商业推手的助推下,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粉丝与偶像的情感纽带也从粉丝对偶像的单向崇拜发展为喜好互动下的双向契合,由此“饭圈”文化逐渐成型。对不同的偶像的喜爱、甚至同一个偶像的不同特质的喜爱都会让粉丝不断的割裂为成员繁杂、体量不一、风格各异的粉丝群体。“饭圈”及“饭圈”文化如果不能规范和正确引导,易导致粉丝之间摩擦不断,恶意攻击长期存在,在饭圈经济裹挟下的不当消费等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020年7月,中国网信办下发《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据此通知展开“清朗”专项行动,重点对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中的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饭圈”乱象问题进行整治。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再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对明星艺人榜单、明星经纪公司、网络平台、粉丝群体账号进行严格管理,严禁出现粉丝互撕、无底线集资等违规行为。同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问题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进一步规范娱乐文化环境。

1.“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粉丝群体的困境审视

“饭圈”文化有其特殊的话语体系,饭圈内部按感情黏着度差异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从中心到边缘分别是处于核心圈层的“大粉”、普通圈层的粉丝和边缘圈层的路人粉。路人粉常常游离于各粉丝群体之间,是泛饭圈化时代的典型产物,和偶像间感情黏着度低,但也会受“饭圈”文化的影响。高校粉丝群体广泛分布在“饭圈”的三个圈层中,不同程度地卷入“饭圈”活动中,易被逐利资本操纵,导致价值迷茫,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行为失控

1.1逐利资本操控下的高校粉丝群体消费理念发生畸变

粉丝在粉丝经济1.0时代追“崇拜”,粉丝经济2.0时代求“喜爱”,到粉丝经济3.0时代要“消费”,再到粉丝经济4.0时代不仅要自身要为偶像消费,更鼓动他人为偶像消费,助力偶像“养成”。从粉丝经济1.0时代到4.0时代,虽然粉丝和偶像间关系发生变化,但是购买力依旧是粉丝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

粉丝群体不仅自身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其群体特性也与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战略需要相契合。因此,粉丝群体成为了商业资本争相抢夺的目标客户群。商业资本主要通过举办选秀综艺、明星真人秀,为品牌商品聘请明星代言人、明星直播带货等方式挖掘粉丝消费潜力,多渠道诱导粉丝购买力变现,易导致粉丝群体消费理念畸变。其中,选秀综艺就是商业资本针对4.0时代粉丝群体“养成”式偶像需求的产物,随之形成了“销售商品—粉丝投票—偶像出道”这一诱导消费的投票机制。赞助商、视频平台、节目组等联手营造了“爱他就要多花钱”的追星氛围,让粉丝陷入畸形的囤票竞争中。

1.2“饭圈”文化影响下高校粉丝群体出现价值迷茫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学生克服成长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高校粉丝群体由于受“饭圈”文化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产生质疑,呈现出群体性的价值迷茫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具有相对严肃性、抽象性,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反之,在媒介的助推下,“饭圈”文化更易引发高校粉丝群体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除了内容特性外,“饭圈”文化弱化其粉丝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就其情感动力而言,粉丝群体是由于对偶像强烈的兴趣和崇拜而自发聚集的,能够积极主动地收集偶像的相关信息,主动认可、接受“饭圈”文化的价值引导。就传播内容而言,在“饭圈”文化中“流量”成为了衡量偶像价值的评判依据,部分明星偶像为了博取流量,娱乐至上,罔顾其作为公众人物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部分粉丝沉迷于低级趣味,丧失理想信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引导背道而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引导作用被削弱,高校粉丝群体出现了群体性的价值迷茫。

1.3“饭圈”文化影响下高校粉丝的行为存在群体性失控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心理群体”的概念,以此形容在特定范围内围绕一定主题展开活动,并出于对该主题具有强烈心理认同,而排除个体的民族、职业、性别等属性因素的群体成员。该群体中的成员个体独立性容易消弭,群体性行为容易失控。高校粉丝群体是典型的“心理群体”,在“饭圈”文化中,高校粉丝群体将对某一偶像的喜爱和追捧作为共同主题,个体服从于群体。加之高校粉丝群体三观尚未完全成熟,且高校环境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高校粉丝行为存在群体性失控的可能性更大。

高校粉丝群体群体在追捧偶像、明星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偶像本身以及外部势力的引导,进而出现“饭圈”群体性狂欢和个人自主性缺位行为。特别是“饭圈”文化所倡导的娱乐至上的生活方式,“流量称王”的价值衡量标准,让一些学生粉丝迷失自我,丧失理智,甚至行为失控。高校粉丝群体人数之多,人数之众,组织动员能力及情绪煽动能力之强,都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2.“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粉丝群体困境成因分析

“饭圈”文化对高校粉丝群体发展造成的影响不仅源于“饭圈”文化自身的吸引力,更是源于高校粉丝群体构建自我形象的主体需要、粉丝群体成员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文本创造力并受到商业资本因觊觎粉丝经济潜力而特意营造的“饭圈”文化环境的诱导。

2.1粉丝群体构建自我映像的需要隐性助推“饭圈”文化发展

个人自我映像的构建不能脱离社群关系,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高校学生个人从属于特定“小社群”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因此,高校学生急需完成粉丝群体成员身份的构建,在“饭圈”文化中谋求新的社群形象,完成心理预期中从属于特定“小社群”的身份定位。换言之,成为特定粉丝群体成员是高校学生个人构建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自我映像需要的尝试和探索。

成为特定粉丝群体成员后,在“饭圈”文化营造的氛围内从事理想映像的构建活动便成为高校学生收获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主要内容。首先,通过“移情”这一积极主动的心理投射机制,将特定偶像“完美”形象和主体形象融为一体,实现自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理预期。其次,在 “饭圈”文化活动中,“同好”粉丝的互相认可和偶像事业由于本群体活动而取得的进步,不仅可以使高校粉丝群体成员感受巨大的成就感,更能收获归属感和安全感。最后,通过将自己在活动中创造的劳动果实如偶像衍生文本等作为“社交货币”,免费赠送给拥有“同好”粉丝,进一步将“社交货币”转化为提升自身粉丝等级的虚拟资本,获得本群内身份等级的上升,从而进一步完成理想自我映像的构建。

2.2粉丝群体强大的文本生产力赋能“饭圈”文化发展

融媒体时代来临,引爆了全媒体平台热潮,完成了媒介使用者角色的革命性转变。在此阶段,媒介使用者角色完成了从简单、单向的信息内容受众到复杂、双向的文本生产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粉丝不再是消极的偶像信息的接收者,而是充满主动性的偶像文本生产的创作者和发布者。

以哔哩哔哩(又名B站)为例。B站作为圈层文化社区的主要代表,对亚文化本身及其群体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在其官网首页开设了娱乐专区,娱乐专区内分为综艺、娱乐杂谈、粉丝创作、明星综合四个板块,其中在粉丝创作板块的主要为明星影音剪辑、综艺片段、鬼畜视频、舞台直拍、“CP”向视频、采访物料、机场接机、粉丝安利等内容。粉丝群体对原始材料高度熟悉,佐之高超的剪辑技术,能够创造出高质量、广传播的作品。此类视频不仅能够引起“同好”粉丝间的情感共鸣,更能吸引路人注意力,从而提高偶像知名度。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以B站为代表的媒体平台上,视频播放量可直接变现,所以少数热衷于偶像文本创造的粉丝能够靠“追星”养活自己。当这些粉丝成为了全职创作者,实质上是完成了追星事业的二次供血。

2.3商业资本热衷逐利进而刻意打造“氪金”的“饭圈”文化环境

“饭圈”文化盛行的另一诱因是资本在商业运作中发现通过打造新偶像以及偶像营销的方式,可以收割粉丝群体红利,获得巨额利润。近年来,从选秀节目中粉丝投票和购买赞助商品数量、视频平台的会员身份绑定,到偶像出专辑、办演唱会、出售偶像周边(即与偶像本人相关的实体产品,如人体立牌、画报等),再到品牌方聘用明星代言人等,商业资本刻意打造了一个必须“氪金”才能追星的“饭圈”文化环境。

“追星权”自主权是商业资本操控下“饭圈”文化环境的衍生产物,直接催生了粉丝对偶像代言物品的狂热购买。根据2019年我国粉丝经济行业现状调查显示,追星群体的年龄正在趋于年轻化,且追星的经济支出不断增加。高校粉丝群体不仅是追星的主力军,更是愿意用经济支出兑换与偶像的“假性”亲密关系的重要群体。

3.“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粉丝群体困境解锁路径

对高校粉丝群体困境进行审视,对其困境成因进行探究,是解锁高校粉丝群体困境的题中应有之义。解读高校粉丝群体的心理诉求,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在正向引导的过程中多元主体并重才能正确解锁高校粉丝困境。

3.1寻根溯源:透析“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粉丝群体困境背后的心理诉求

传统的社会集聚格局被打破,个体不再天然属于某个特定群体,社群归属感和安全感被大大损坏,加之高校学生正处于成长探索阶段,所以对社群归属的需求更为明显。高校学生为了避免“游离”于社群的惶恐,加入特定的粉丝群体,将粉丝身份作为划分群体“内”“外”的标识,强化“自己人”概念,从中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高校学生在加入特定粉丝群体后,参与“饭圈”活动,收获“同好”粉丝的肯定,有助于构建理想的自我映像,强化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高校粉丝群体困境背后,是高校学生对于社群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强烈渴望。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简单粗暴的反对、遏制“饭圈”文化的发展,要厘清高校粉丝群体内在的心理诉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守正创新:挖掘“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实力

现阶段,“饭圈”文化发展对高校粉丝群体的消费理念、实际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矫正“饭圈”文化对高校粉丝群体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厚实力来源是自身具有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的人文关怀。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实力必须发挥其原有优势。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马言马”,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理论成果来管控“饭圈”文化风险。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弱化“饭圈”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最后,“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因此,面对高校粉丝群体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心理层面解锁高校粉丝群体困境。

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是变化发展的,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实力的另一关键在于“创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主要涉及话语表达风格转变和话语媒介平台拓展两个层面。 其一,“饭圈”文化中对其内容趣味的、直观的话语表达对粉丝群体产生的巨大吸引力说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必须注重话语表达风格的转变,将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话语表达的大众性、亲和力、感染力,注重政策文件大众化和抽象话语具体化的转变。其二,新兴媒介平台既为粉丝群体聚集、活动提供了技术条件,提高了其行动效率,又为“饭圈”中粉丝群体的数据迷恋,粉丝群体间的相互攻讦以及从虚到实的人身攻击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内容、生动话语的有效宣传,必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媒介平台。

3.3多元共建:创设“饭圈”文化视域下高校学生发展良好生态

首先,“饭圈”文化以高度的群体凝聚力、以过分火热的偶像崇拜为道德支撑,形成了高度组织化,具备强大创造力的人群。目前所显露出的易失控的狂欢式表征已经证实了其具备“民粹主义”式的情感结构,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此,大众应该警惕社会上高度饭圈化的文化形态,主动净化社会舆论场。

其次,“饭圈”文化本应是青少年亚文化形态的一种,但是如今却凭借着强大的破坏力量屡次“出圈”。从个体角度来规范已然是不够的,对商业资本进行道德呼吁来干预这种文化工业的发展和蔓延显然也是过于理想的。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适当地规范当下的“饭圈”文化,这才是较好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高校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必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审美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的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开拓学生眼界。善用比较鉴别法和榜样示范法,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优质偶像,从“饭圈”文化受众的层面营造高校学生发展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2年8月.

[2]AdMaster联合社会化营销研究院.粉丝经济4.0时代白皮书.[Z]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27/8111060016004066.s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http://www.cac.gov.cn/2020-07/13/c_1596175859026231.htm?ivk_sa=1024320u

[4]郑天,王坤.饭圈文化:趣缘认同、消费符号与数据迷恋[J].新闻知识,2021(6):10-13.

[5]解文峰,解宸龙.新媒体时代饭圈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3):77-79.

[6]袁志香.“饭圈文化”下青年主体意识的建构[J].人民论坛,2020(14):118-119.

[7]陈骢.饭圈文化的畸变与归正[J].人民论坛,2020(22):134-135.

[8]贾亦真.基于巴赫金狂欢理论的饭圈文化特点分析[J].传播力研究,2020,4(9):32-32+34.

[9]吴炜华,张海超.社会治理视阈下的“饭圈”乱象与文化批判[J].当代电视,2021(10):4-8.

[10]曾一果.从“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社交媒介环境下“饭圈”文化的自我突破[J].学术前沿,2020(19):4-13.

[11]孟威.“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J].学术前沿,2020(19):52-59+97.

[1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万柏,张耀灿主编.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7(2021.5重印)

[13]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山药译.[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3

[14]亚文化与创造力——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粉丝文化研究/陈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5

[15]中研网.我国粉丝经济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Z].2019.7https://finance.chinairn.com/news/2019/07/29/152919865.html


[i] 叶兴敏(1999-)女,四川宜宾人,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18583125962

[ii] 刘英(1979-)女,山东平度人,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