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探究——以郑州市永盛苑居住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3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探究——以郑州市永盛苑居住区为例

杨章雁1,李泳怡2

人禾设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1450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人类面临着众多的生存环境挑战,诸如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对社会发展脚步影响甚大,而建设海绵城市是国家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战略。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主导地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微单元,通过梳理海绵城市内涵,在国内外海绵居住区建设案例分析基础上,以郑州市永盛苑居住区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蓄”“渗”“净”“吸”等4个核心内容进行“海绵居住区”建设设计探析,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微观层面理论与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建设探究;郑州

项目编号:2023-ZDJH-125

1.绪论

1.1  探究背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病”愈发明显增多,据联合国减灾办公室(UN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UNDRR)发布的《天灾中人类的代价》(The Human Cost of Disasters)显示,2000—2019年间,全球共发生与气候相关的重大天灾6681场。而在1980—1999年间,重大天灾为3656场。这数据说明近20年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有了大幅度增加。中国是世界上气候灾害种类多且遭受损失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其中我国的一些城市正面临水质污染、干旱期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水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而另一些城市由于过渡硬化导致众多城市出现“逢雨必涝”的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对城市交通、经济甚至人身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其中城市内涝灾害尤为突出,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等地均出现过内涝灾害,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排量有限,遭遇极端降水时在短时间内难以及时处理,从而出现城市内涝灾害。为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我国政府在2014年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并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1.2  探究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而雨洪设施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可以通过渗透净化水质,减少水质污染,还可以储蓄雨水,反哺地下水源,同时还兼具改善人居环境、缓解城市内涝的功能。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面积占比城市总面积基数大,对于居住区中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缓解市政排水管网输送压力。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1.3.2  SWMM——动态的降水-径流模拟模型

SWMM水文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环境保护署)开发的一种用于模拟某一城市的时变降水量、地表水蒸发、降水下渗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与排水管道的交换水量等的水文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城市某一单元一降水事件或长期的水量和水质模拟。其径流模块部分综合处理各子流域所发生的降水,径流和污染负荷。其汇流模块部分则通过管网、渠道、蓄水和处理设施、水泵、调节闸等进行水量传输。把相关数据输入SWMM水文模型进行模拟,完成管网概化布置和汇水分区划分,再配合天正建筑软件进行日照分析和风向分析,合理利用水资源、日照进行植物设计。

1.4  探究方法

本方案的探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与海绵城市理论相关文献的和技术资料,分析比较当下国内外居住区景观的雨水管理基础理论,整理归纳出适合郑州地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技术措施。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的海绵建设案例,总结出成功案例的经验与措施,以寻求更适用于郑州市居住区海绵建设的措施。

(3)模型模拟分析法

利用SWMM水文模型进行环境数据模拟,提高居住区海绵城市建设在未来应对极端天气的合理性,赋予其效益性。

  1. 海绵城市的实现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所面临的困境

2.1  材料选用不合理

在材料选用上,往往考虑更多的是使用年限和美观,而忽略了透水性。大面积的使用不透水性材料导致雨水无法渗入地下,造成地表径流过量而形成内涝,无法补充地下水而严重影响城市的生态水平衡系统。

2.2  后期养护跟不上

不同设施后期维护的问题:初期雨水弃流设施。进水口、出水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雨水弃流过滤井内沉积物淤积导致弃流容积不足。二雨水蓄水池。进水口、溢流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进水口、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沉淀池沉积物淤积超过设计清淤高度

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植被死亡或者疯长、杂草泛滥;进水口不能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水进水口因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边坡出现坍塌沟内沉积物淤积导致过水不畅。

2.3  竖向设计不合理

在竖向设计上,为了迎合植物造景,一般设计手法上均采用起地形配以排水系统进行排水,雨水下来后径直汇入排水口排入管网,无法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滞留处理,市政管网由于输送压力过载而导致城市内涝。

2.4  建筑设计上的缺陷

在建筑地基设计上,通常上均采用满铺钢筋混凝土基础,并且在防水方面有严格要求。负一楼(地下停车场)是现代居住区设计的标配,而居住区景观则是在建筑一层作为室外景观施作,切断了地面和地表之间的联系,雨水无法渗透至更深的地表中,当地库顶板上的覆土含水量达到最大饱和度后,只能通过排水口排往管网。

  1. 郑州市基本概况国

3.1  郑州地形地貌

郑州市地形较为复杂,总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郑州市西南部登封市境内玉寨峰海拔高程1512m,中部低山丘陵区域海拔高程一般为150-300m,东部郑东新区、经开区和中牟县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程一般小于100m,最低处只有72m,境内高低相差1440m。郑州市地貌横跨中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貌台阶。西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黄淮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后部,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则构成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地区,郑州山区面积2375.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1.6%;丘陵区面积2256.2平方千米,占30.0%,平原区面积2879.7平方千米,占38.4%。

3.2  郑州历年降水汇总分析

郑州市处于豫西北黄河沿岸全省降水量最少区域的南侧,降水量稍偏少,年平均599.5—707.0毫米。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较大,一般以高山最多,平原稍次,丘陵地区较少,各县市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新郑市,为707.0毫米,最少的是登封市城区,由于山脉对天气系统的阻挡作用,年降水量为599.5毫米,巩义由于受大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少,为604.7毫米,郑州市区降水量为652.9毫米。其它一些地区则处于中等水平,全市大致为东多西少,山区的降水量也有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2021年以前,郑州的降雨极限。最大日降雨量:1987年8月10日,郑州市日最大降水量289毫米,暴雨最大强度每小时110毫米。最大月降雨量:1957年7月,郑州市月降雨量376.2毫米,为年平均降雨量的57.6%。最大年降雨量:1964年降雨量为1041.3毫米,比平均年降雨量652.9毫米多将近60%。最长的连续降雨天数:1958年7月10日至20日,连续降雨11天。最少的年降雨量:1981年降雨量为375.9毫米,只达到平均年降雨量652.9毫米的60%。最长的无雨天数:1966年11月中旬至1967年2月下旬,连续90多天无雨。

郑州的在2021年7月发生的特大暴雨,暴雨持续4天的时间,一个1小时201.9毫米的惊悚数据,超出了城市化发展以来,全球所有城市的设计和应对极限。

3.3  郑州土壤地质

郑州市土壤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干旱森林草原棕壤褐土地带——豫西北丘陵立黄土区。土壤面积1043.37万亩,土壤类型有褐土、潮土、风沙土、石质土、新积土、粗骨土、红粘土、紫色土、棕壤土、水稻土等10个大类,30个亚类,53个土属,110多个土种。郑州市土壤类型以褐土类和潮土类为主。

  1. 郑州市永盛苑项目背景

永盛苑位于郑汴物流通道以北,京港澳高速辅道以东,永昌路以南、通商路以西。北边临近贾鲁河道,南边接临东方渠,在排水问题上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永盛苑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地库的建设,阻隔了景观地面与地表之间的联系,雨水无法渗透至地表,只能滞留至地库顶板的土壤表层之中。按《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郑政办问[2016]52号)》规定,郑州市年径总量控制率为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是22.0mm/24h,即对应设计降雨厚度为23mm/d及以下雨水量不外流。

  1. 永盛苑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应对措施

本工程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依据《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要求,初期径流污染控制厚度:建筑屋面≥2mm,小区路面≥3.5mm。屋面雨水及地表径流经过植草沟后排入下沉绿地,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口收集汇流至新建雨水管网,最后排至市政管网。

6.1 整体规划

在整体规划上,利用SWMMM水文模型数据,确定场地地势北低南高、中部高东西低,雨水汇水分区分为五个分区(见图1)。配合光照分析数据(见图2)进行景观场地空间布置及苗木配置。

(图1)汇水分区                                 (图2)光照分析

6.2 局部处理——“

在蓄水上分为三种,分别为硬性蓄水池、景观水体调蓄。本工程规划设计有自然式的和规则式的水体景观(见图3)。自然式水景平均深度为0.8m,蓄水量为140.65m³;规则式水景平均深度0.2-0.3m,蓄水量为474.95m³。两种水景结合起到了良好的蓄水作用。在自然式水景水岸带,设置亲水平台,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增强了水体景观效果。

水景
图3水景分布图

6.3  局部处理——“

构建完善的雨水渗透系统,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园区内的道路与活动场地建设中,采用了透水沥青路面、EPDM塑胶地面、透水砖等材料。通过透水路面和石材留缝处理对雨水进行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防止雨水过渡滞留形成内涝;另一方面,修建暗渠、渗沟等地下管道系统,收集集散广场、建筑等场所的径流,将大部分地表径流组织到园区水系中,减少地表径流。(见图4)

图4铺装材料

6.4  局部处理——“

下沉绿地是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它可以适当地受纳和净化径流雨水,缓解部分雨水径流的压力,利用绿地净化和储蓄雨水,成功实现“净”和“蓄”的过程。本园区地表径流经过植草沟后排入下沉绿地,通过地形的变化形成集雨型绿地来净化和储蓄雨水,实现对园内雨水的“净”和“蓄”,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口收集汇流新建雨水网后排至市政管网。(见图5-7)

图5下沉绿地范围             图6下沉绿地           图7植草沟

6.5  局部处理——“吸”

旱溪就是人工仿造的干涸河床,配合植被的种植营造出溪流的景观。在园区南边洋房区7#与8#之间绿地,由于离中心水体较远,为了减少暴雨对该绿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冲击,加强绿地的弹性,在该绿地中设计有旱溪。先在旱溪的底部铺设了素土夯实,再铺设了碎石垫层,最后种植耐水湿的植物,雨水可以通过旱溪进行过滤,再汇聚到蓄水湖中,从而起到“滤”和“蓄”的作用。(见图8)

图8

7.小结

当前,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雨洪设施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小区景观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应当作为重点进行改造。永盛苑小区以海绵城市中的“蓄”“渗”“净”“吸”等理念为核心思想,通过设计自然水系、建设渗水系统、布设下沉绿地、种植水生植物的方法,缓解了园区内涝,也改善了园区生态环境,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起到推进、引领和示范作用。

项目编号:2023-ZDJH-125

参考文献

[1]尹来盛. 韧性城市视角下城市内涝防治策略研究——以广州“5·22”特大暴雨为例[J]. 《城市观察》, 2022年(第2期).

[2]栗玉鸿, 邹亮, 李利, 等.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提升城市雨洪韧性[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 37(1): 22-26.

[3]科技承载梦想,创新改变未来——海绵城市.中国科学院,2017.03

[4]张丽英. 园林植物选择在海绵城建中的应用—以郑州市为例(郑州绿元市政园林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