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疗法对中风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2

耳针疗法对中风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齐欢,赵玉泉,刘新玲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150036

摘要: 目的: 观察耳针疗法对中风后肩痛及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风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耳针(肩、神门、皮质下)结合体针(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对照组给予普通体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上肢活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简易上肢活动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提高其生活治疗。

关键词: 耳针疗法;中风;中风后肩痛

中风后肩痛,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另外,由于肩痛影响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可导致焦虑、抑郁等症状,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因此, 及早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对防治肩痛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耳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痛具有显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01月01日至2022年02月28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收治中风后肩关节疼痛患者80例,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每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后,不伴有完全性失语,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患者;

②偏瘫侧出现自发性肩部疼痛不适症状,或偏瘫侧肩部外展或上举过程中出现疼痛不适而抗拒动作的患者;

③意识清醒,无严重认知障碍者

④同意接受本组治疗,并可以追踪的知情同意者。

⑤年龄在40-75岁之间,男女不限;

⑥就诊前l周内未服用中西药镇痛剂;

⑦无影响功能恢复的其它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

②合并有心、肺、肝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者;

③由颈椎病引起肩部疼痛者;有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病者;

④妊娠期妇女;

⑤正在服用镇痛药者;

⑥对针刺过于害怕,对疼痛特别不耐受,不能接受针灸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耳穴:肩、神门、皮质下;体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患侧)。

对照组: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患侧)。

穴位定位:耳穴根据《刺法灸法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陆寿康主编进行选取定位。体穴根据《经络腧穴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沈雪勇主编进行选取定位。

操作方法:

耳穴: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先用 0.75%的碘伏将耳部皮肤消毒,用左手固定耳郭,拇指在前,食指和中指从后方将所刺穴区的耳郭局部顶起,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快速刺入耳穴,进针深度以刺入皮下 1-3mm,以不刺入软骨为度。针毕,即嘱患者活动患肢,作上举、擦背、内旋、外旋、攀对侧肩膀等动作,以原来活动受限的动作为主。若瘫痪严重或疼痛严重者,可给予被动运动。留针期间,每隔 5 分钟行针一次,以快速捻转手法为主。留针 20 分钟,取针。体穴:患者取侧卧位,进针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诸穴常规消毒、取穴、针刺,直刺或斜刺 15-25mm,平补平泻手法。留针 20 分钟,每日治疗 1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针刺 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记录。

1.6观察指标  

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STEF),在特定的器具上通过手的取物过程,包括手指屈、伸,手抓、握,拇指对掌、捏、夹等各种动作来完成全套检查测试。全套检测共分为10项活动,依次为拿大球、拿中球、拿大方块、拿中方块、拿木圆片、拿小方块、拿人造革片、拿金属片、拿小球、拿金属小棍,检査要釆用标准动作,物品从一处拿起,经过标准距离,放在指定位置。记录动作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根据完成动作时间的长短来获取评价分数。每项分数为0—10分,最高为10分;被检査者采取统一标准动作,即端坐在竟子上,双手摆放在起始位置,幵始将物品从一处拿起,不能跌落,通过一段标准的距离长度,放在指定的相应位置;检查者用秒表记录从拿起物品的动作开始到放下物品在制定位置结束的时间,根据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得出相应的评分;所需时间越短,得分越高,每项检查限定时间为30s,如果在30s内仍不能完成该动作,得0分。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计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在SPSS20.0中处理,以P<0.05为判断标准。

  1.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16.31±9.03

25.75±10.97

治疗组

40

18.04±11.28 

28.98±13.54

  1. 讨论

临床上,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疾病,该病的致残率、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2。中风后肩痛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卒中导致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异常兴奋,致患肢血管痉挛,局部组织营养障碍所致。现代研究认为,耳廓上的神经非常丰富,既有与脊髓颈 2-4 节段相连的躯体神经,又有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还有来自颈交感神经节,沿着血管分布的交感神经。耳针能够改善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继而促进微血管的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实现病灶部位的血液再灌注,缓解缺血缺氧状态,继而改善临床症状【3】。针刺或按压耳穴调整内脏功能是临床常见的体表刺激疗法之一。《内经》认为,耳与经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经脉循行的规律看,六条阳经或直接入耳中,或布于耳的周围,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与耳相联系,或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与耳相联系。可见十二正经都与耳相联系。即“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本研究根据中医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理论,应用耳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优与对照针刺组。综上所述,耳针疗法能够有效地干预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局部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促进其临床痊愈,更大程度上改善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俊领,陈文军,李洪梅,等.中风后偏瘫肩痛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9, 28(4):750-752.

[2]邵妍,鞠庆波,刘建平,等.眼针结合熥疗治疗356例中 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平行随机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 7) : 599-605.

[3]张燕. 温针灸联合耳针疗法在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患者中的疗效观察[D].青岛大学,2017.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