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工作中“懒蚂蚁效应”与组织惰性应对策略研究

/ 3

统战工作中“懒蚂蚁效应”与组织惰性应对策略研究

邓淦之,副教授

湖南省邵阳市中共邵阳市委党校422000

摘  要:组织惰性会使统战工作出现发展迟滞、业务收缩、职能衰退等问题,需要领导者科学评估、有效把控、及时应对,可借鉴“懒蚂蚁效应”,在关键时期做到精确定位、精细梳理、精准侦查地“查到位”,严格立规、严以用法、严肃执法地“防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由表及里地“治到位”,勤于学习、勤于疏导、勤于督导地“管到位”。

关键词:统战工作;“懒蚂蚁效应”;组织惰性;策略

组织惰性是指一种固化内存于组织之中保持或维护现有工作活动模式与习惯的工作行为倾向[1]。在统战工作中,伴随着既有组织体系、运行秩序和框架结构的适应性演变,从人员到制度、从规则到秩序等都有着由积极向消极、由主动向被动的转变趋势,这对统战工作职能的延伸、业务的拓展、实力的增长都有着抑制作用。领导者作为统战工作发展的引领者和管理者,需要对组织惰性进行有效管控与科学预防,以此保障组织生态的良性稳态,促进统战工作和谐稳步地发展。

一、统战工作中组织惰性的表征

1.体系架构的陈旧性。从宏观上来看,统战工作的运转是无形的架构维系了统战工作有序的状态,随着统战工作发展趋于平稳、业务量趋于饱和,其在体系架构的进化上会表现出惰性状态。第一,结构固化。由于统战工作各组织部门经过长期磨合后,在业务协作上形成了相互依赖、共同默允的关系,在工作秩序上形成了彼此默契、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没有特殊要求、主动变革需求的前提下,各统战部门会持续沿袭既往的工作体系而不愿做程序优化和过程简化等模式创新。第二,制度老化。老干部作为统战工作的先驱,由于学习、融汇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比较耗时耗力,相比于崇尚科学与创新,其更偏好经验主义、模式主义、传统主义,在统战工作中常把任务不出错立为工作追求的目标,而非把创新优化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2.发展能力的颓萎性。第一,应急能力日趋钝化。面对统战工作的突发事件,除了上级会选择逃避应对以外,其他干部也会消极应对相应事务,一是缘于惰性环境下干部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缘于在惰性状态中干部缺少警觉意识和应对思想。第二,竞争能力日益弱化。组织惰性还体现在“躺平”状态上,干部主动性不够,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统战工作在面对新变化、新策略时,便会因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而陷入劣势之中。第三,创新能力逐渐退化。统战工作缺少了进攻性、开拓性的能动意识,会弱化在方法创新上的投入力度、减少在资源创造上的关注程度,在经验、模式、资源等方面会持续沿袭传统状态,固有的模式和经验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统战工作发展也将难逃退步的命运。

3.战略环境的迷乱性。统战工作中,固有的发展模式和体系架构进行重新整合和变改革新,需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工作,可能会因经验不足而做出错误决策,当统战工作频频遭遇“碰壁”困境时,很容易滋生懈怠心理;如若统战工作疏于对外的防御意识、对内的危机意识,极易滋生内生腐败问题、官僚主义显性化问题,“坐等靠”、“吃拿卡”等现象的日益凸显,工作协调失衡、信息传递失真等问题的日趋显著,会严重阻碍统战工作的落实。

4.人员关系的疏远性。统战系统干部之间友好和谐的相处状态是维系统战工作运转秩序的保障,也是奠定统战工作政治生态稳定的基础。统战干部若出现了非正常的关系状态、形成了情感壁垒、产生了交互障碍,不利于工作交接、任务落实,表征如下。第一,上下级关系的异质化。从等级关系来看,上下级之间按照职责属性属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若领导者管理无方,缺少权威,就会出现令行不禁止、上行下不效、上传下不达等问题,失序的等级关系会造成的命令传达受阻、信息传递受阻、任务执行受阻会直接导致统战工作成效受损,又会造成领导者和干部之间相互推责、彼此埋怨,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同级关系的敌对性。从岗位配置来看,同级干部之间在工作中本应相互补充、相互联合、相互配合,但有些干部不能较好把握合作与竞争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习惯把同事看成是竞争者而非合作者,轻则冷漠无视、彼此对立,重则尔虞我诈、彼此陷害,极其不利于工作推进。

二、统战工作中组织惰性的成因

统战工作中,组织惰性之所以会形成,从主观因素来看,在于干部缺乏能动性;从客观因素来看,在于资源、政策、制度、环境等限制了干部的行动。

1. 组织生态恶化。组织生态恶化是致使统战工作组织惰性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一,干部政治意识不足、看齐意识不够;其二,统战利益公私混淆、界限模糊,公私顺序前后颠倒、本末倒置;其三,组织秩序外严内松、外整内乱;其四,统战系统内部贪污腐败、谋私牟利、特权专权、官位“世袭制”等现象泛滥。当基层干部不能秉承先公后私、遵纪守法、公平公正等原则时,便会在例行公事时显现出“小鬼难缠”的特质;对于高层领导而言,由于其政治素养不足、为官态度不正,所以私利心通常占据了其行为的主导位置。胆大妄为者,铤而走险、谋权谋私;胆小耍滑者,遗世独立、不谙世事,如此以来,上下一体的浑浑噩噩势必造成统战工作的懒惰溃散。

2. 资源环境威胁。在统战工作发展进程中,资源环境陷入劣势地位会影响统战工作的发展速度、干部的工作效率。资源作为支撑统战工作发展的核心动力,统战资源紧张会使干部产生紧张焦虑的工作情绪,不利于在岗位上稳定发挥工作能力,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换岗心理。统战工作资源环境威胁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高精尖人才资源的短缺。高精尖人才的缺失意味着统战工作缺少新技能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对于领导者来说就像“勇帅无猛将”,对于普通干部来说就像“精兵缺良将”,如此以来,统战工作就会因缺乏高效性而间接体现为拖沓状态。其二,先进性资源的短缺。先进性资源对于提高统战工作效率、提高产出效益具有积极作用,统战工作缺少前瞻性、时代性的技术手段、方法理念、设备设施容易与时代脱轨,容易因资源利用受阻而陷入客观状态下被动发展的困境。

3. 知识势差不足。知识势差是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共同决定的某种状态[2],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水平的知识都具有一个位势,两种水平知识之间的位势的差值即为知识势差。在统战工作中,无论是组织整体还是干部个体在一定发展时间内都存在知识势差,当组织整体的发展目标不能形成显著性特征,干部个体的知识水平不能产生明显性变化时,也就意味着统战工作发展动力不足,干部行为积极性不够。当组织整体和干部个体的知识势差存在较大数值,也就说明干部的发展动力充足、组织的发展势能较大,而此时由于干部和统战组织都有了更高阶的知识水平,其所具备的创新创造能力、开拓扩张意识也会相对增加,在能力支撑下,巨大的意识拉力动能也会助推干部和统战工作持续稳步向前,反之干部和统战工作发展则颓萎不进。

4. 组织即兴不够。组织即兴是指组织在动态环境中处理突发事件,有效把握机会的一种重要能力[3]。新时代,统战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相对较大,遇到的突发问题和紧急情况也较为频繁,若统战工作的抵抗能力不佳、预警能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够、进化能力不强,便很难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实现顺利转型和有效过渡。一旦统战工作遭受到了严重性的创伤和打击,除了会对现有的统战制度体系、统战资源体系等产生破坏性影响,还会使干部工作满意度降低、依附性下降,进而丧失发展信心、扰乱工作定力,诱发干部产生思想松散和行为涣散。

三、运用“懒蚂蚁效应”,科学解决统战工作中的组织惰性

组织惰性对统战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短期来看,会直接制约任务的落实、绩效的完成;从长期来看,会使统战文化陷入消极困境、统战制度陷入溃散绝境、统战架构陷入崩坍窘境。为此,领导者应深入勘察组织内部的现实状态与情态,准确把握基层中的问题与难题,理性应对、镇定应对、科学应对统战工作中出现的组织惰性问题。领导者可借鉴“懒蚂蚁效应”,注重将预防工作、治理工作贯穿于统战工作的日常,来实现对组织惰性的有效应对。“懒蚂蚁效应”原意是指有些蚂蚁平日看似无所事事、悠游自在的,实际上却在勤于思考、专注探索,这种平日懒于杂务、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现象就是“懒蚂蚁效应”[4]。领导者应在统战工作日常中做好“懒蚂蚁”,多思考、勤行动,科学应对统战工作中出现的组织惰性问题。

(一)“查到位”:精确定位、精细梳理、精准侦查

统战工作中,领导者应对组织惰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甄别和预警,即要全面把握组织惰性的特征,能在统战工作转型发展和改革变革过程中快速地对异常现象做出反应,为此,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强化侦查工作、检查工作和甄判工作。第一,明确组织惰性的界限标准。领导者在日常事务中应对组织惰性的性质和表现具有较为科学的判别标准,不能界限不明、方法不清,对有风险的行为要多分析、多研究,超越了判别标准的行为就要强制性治理,阈值之内的行为就多提醒、多警示。第二,厘清组织惰性的类型方式。组织惰性具有多种表现,领导者应将其进行科学梳理与有效归类,不能看在眼里而无动于衷,不能流于言表而不去行动,要借鉴数据思维、演绎思维、危机思维,对组织惰性的“是不是”问题进行精准划分,防止判别失误、做错做乱。第三,做好组织惰性的日常监察。领导者应强化日常检查工作,提高干部间的相互监督意识,增强统战工作干部对组织的敬畏心和依赖性,弱化其自私心、自利心,领导者在日常监督时要注重严肃性、严谨性,要杜绝形式化,要以“准、稳、狠”为基准,充分发挥“懒蚂蚁”的高效性、关键性作用。

(二)“防到位”:严格立规、严以用法、严肃执法

科学预防是应对统战工作组织惰性的重要策略,从组织惰性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来看,强化统战工作的法制建设和法治管理是重要举措,需要领导者在立法、用法、执法等方面下功夫、多注意。一方面,统战工作要完善对干部考核的评审办法和审核制度。领导者应不断增加定量化、数据化的可测量指标的权重系数,减少主观性、模糊性指标的分配比例,以此降低评审结果的偏误值,通过将评审结果与惰性指标进行综合对比,间接核定相关人员的工作惰性行为,对工作不达标者应罚尽罚,对工作优秀者当奖则奖。另一方面,统战工作要优化对干部管理的用法态度和执法力度。规章制度和法治体系应对统战工作秩序起到维系作用,对工作效率起到提高作用,倘若统战工作立法不合理、用法不准确、执法不适度,就会造成干部工作受阻,抑制统战工作发展。所以,领导者应在统战的日常工作中认真思考立法的内容对干部是不是有正向刺激作用,用法的对象是不是能对其达到管教的目的,执法的力度是不是能够规范干部的行为,秉承立法有意义、用法有依据、执法有量度的原则来全面预防组织惰性的产生。

(三)“治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由表及里

针对统战工作中已经出现的组织惰性行为,若小修小补已经不能够起到改头换面的作用,那必须要以严格、严肃、严厉为治理准则,在人员管控、制度变改和体系重整等方面下狠心、下恒心、下决心,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开展深度治理。第一,以“物尽其用”为原则,推进资源惰性治理,即要全面调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对统战工作中现有的资源做到全面分配、有效利用,促进资源由闲置状态向紧缺状态发展,然后及时补充以便持续充能,但要防止资源浪费和使用过度问题,规避资源短缺造成的任务中断问题。第二,以“人尽其责”为原则,加大对惰性人员的治理,在看齐意识、向前意识和长远意识的指导下,以“优胜劣汰”的进化原则作为干部工作的适应准则,敦促干部在其岗谋其位、在其位谋其政,不断净化统战工作中的“小白兔”干部、“躺平”式干部,避免出现“死海效应”;坚决打击特权霸权行为、攀权附势行为,削弱官僚主义风气,以利益导向、价值导向敦促干部不断提高工作自主性、行为自律性、意识自觉性,以此规避自我惰性和环境压制产生的行为抑制。

(四)“管到位”:勤于引导、勤于疏导、勤于督导

统战工作中,针对干部个人思想观念惰性所引致的行为惰性问题,领导者除了要在工作日常中对干部的思想做好评估和预警工作以外,还需要在统战的日常工作中对干部进行思想疏导、意识引导和行为督导,把管理重心由“以事为本”转为“以人为本”。第一,针对干部在统战工作中的不愿做、不想做的思想惰性问题,从软态度上,领导者要去多听、多问、多了解,要从基层中找本质原因和主要矛盾,因个人私事问题引致的,要注重心理疏导;因组织环境问题产生的,要查找源头破除症结。从硬态度上,领导者要对不服管教、不循规矩者进行严格批评教育,不能过度仁恕招致其行为的变本加厉,要处罚有力、教育有度。第二,针对干部在工作中的不能做、不可做的行为惰性问题,从能力强化方面,领导者应注重增加技能教育在干部培训中的比重,加强新技能的引进与转化工作,加大新人才的储备与培育工作,规避统战工作因缺人才、缺技能所导致的工作难做、任务难为而形成的技术惰性问题。从业务治理方面,领导者应加强对职能范围和业务内容的自评工作,牢固树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原则,杜绝自我吹嘘、自欺欺人的虚无主义。第三,针对干部在工作中的不敢做、不肯做的意识惰性问题,领导者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的权益保障,另一方面要加深对统战工作环境的净化,严厉打击组织乱象,同时强化干部间的互督互促、合作协作,以价值趋同、利益协同促使干部与统战工作之间形成依附关系,弱化干部的被动工作意识和行为,以“同发展、共进步”为宗旨推动干部与统战工作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景坤. 基于组织惰性视角的组织理论演进路径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07(12):32-36.

[2]Ryu C, Yong J K, Chaudhury A, et 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via three learning processes i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s: learning-by-investment, learning-by-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J]. MIS Quarterly, 2005, 29(2):245-278.

[3]Bergh D D, Lim N K. Learning how to restructur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mprovisational views of restructuring actions and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6):593-616.

[4]杨光. 重用擅用“懒蚂蚁”型干部[J]. 企业管理,2015(6):14-17.

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