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应用

李小蒙 ,周盼盼(通讯作者)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8

【摘要】目的:对急性梗死患者救治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干预,探究其护理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就诊的72例急性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为对照组,接受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小组为观察组,将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出院时的血肿量(8.11±1.23)ml、水肿面积(2.12±0.63)cm3均小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梗死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之后,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予以使用与推广。

【关键词】急性梗死;预见性护理程序;并发症;

急性梗死在临床上属于非常普遍的危重病症一种,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病情也较为严重,患者的整体预后较差,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脑局部供血不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急性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需展开适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以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后续恢复有积极的意义。预见性护理是一种现代的护理方式,护理内容更加的人性化,对患者的关注度也更高,具有条理性和完整性,可以有效地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帮助患者更好地改善预后。预见性护理可以预先估计出出血患者的病况,预测其潜在危险,采取预见性的介入护理,可以增加患者的抢救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择医院收治的急性梗死患者,合计72例,入组时间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预见性护理程序),36例/组。对照组,女患者19例、男患者17例;年龄47岁~82岁,平均年龄(65.00±7.68)岁;出血量30毫升~78毫升,平均出血量(55.00±7.12)毫升。出血位置:10例基底节区、9例脑叶、10例脑干、7例其他。观察组,女患者17例、男患者19例;年龄47岁~81岁,平均年龄(65.00±7.55)岁;出血量30毫升~79毫升,平均出血量(55.00±7.60)毫升。出血位置:12例基底节区、10例脑叶、9例脑干、5例其他。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中施行常规护理,要严密监控患者的病情,尽早开通血管通道,协助医生进行抢救,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在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后,给予饮食、心理和生活等基本的治疗,直到患者康复。在住院期间,对患者和家人进行口述和教育。在出院后,应告知患者和家人在医院内的生活需要,并叮嘱患者定时复查。

观察组中施行预见性护理程序,(1)构建预见性护理小组,团队中需让有经验护士进行组队,确定团队的工作职责,由团队成员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照顾,。(2)监测病情状态:在患者住院后,应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准确地评估急性梗死的轻重,简化挂号、接诊等手续,帮助患者及时做好相关的检查和诊断。对患者进行体征、面色等方面的监测,一旦发现有任何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3)专科预见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严密的监测患者呼吸状况,将呼吸道分泌物加以排出,以此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4)常规护理:做好急诊处理后,持续进行患者监护,对患者的皮肤颜色、弹性、体表体温进行常规的检测,并适时调整体位,防止压力过大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建议患者多喝水,避免因血液浓度过高而导致异常凝固,适当摄入纤维素和维生素,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包含入院时和出院时的血肿量以及水肿面积。(2)统计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应用(%)表示,组间比较应用卡方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组间差异性应用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

观察组,入院时的血肿量(18.60±2.05)ml以及水肿面积(5.35±1.21)cm3;出院时的血肿量(8.11±1.30)ml以及水肿面积(2.40±0.15)cm3。对照组,入院时的血肿量(18.60±2.23)ml以及水肿面积(5.50±1.10)cm3;出院时的血肿量(11.30±1.40)ml以及水肿面积(3.22±0.67)cm3。两组入院时的血肿量、水肿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2,P=0.940)、(t=0.074,P=0.941)。观察组出院时的血肿量、水肿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6.861,P=0.000)、(t=7.176,P=0.000)。

2.2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急性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分组

例数

压力性损伤

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

观察组

36

0

1

0

1(2.77)

对照组

36

3

2

1

6(16.67)

X2

-

-

-

5.024

P

-

-

-

0.016

3.讨论

    急性梗死的发生多与高血压有关系,疾病往往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致残和致命率较高。急性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会出现不同的损害,其结构和功能具有代偿和重建的作用。急性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与抢救时间、护理有效性等诸多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在抢救过程中及时进行有效地护理,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能够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引导患者尽早的展开康复训练,进一步强化肢体运动,使大脑机能可以得到一定改善,大大降低血管损伤;同时还可以刺激未受损部位的功能重塑,提高血氧供给,对周边神经细胞的保护,纠正缺氧缺血状态,改善大脑内部的情况,从而加速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

综上所述,急性梗死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许帅强,闫旭辉,冯晓宁.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405-406.

[2] 黄梅. 倪艳桃. 预见性整体护理程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发病时间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8):31.

[3]占校平,陈芳梅.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19).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0.19.215.

[4]郑小薇,郑翠红,程文昉,等.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9).DOI:10.3760/cma.j.issn.1673-4351.2007.0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