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SBAR沟通模式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运用SBAR沟通模式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沈伟娟, 姚峰(通讯作者),刘艳明

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职业病科  200090

【摘要】目的 围绕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采用SBAR沟通模式实施护理干预,评定其效果。方法 基于特定时间(2021年6月-2022年6月)、地点(本院)与对象(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选取70例,将其实施分组(共分成2组,所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每组皆为35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B组围绕SBAR沟通模式来展开护理,对比两组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疾病知晓率、用药依从率。结果 B组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97.14%)、疾病知晓率(94.29%)、用药依从率(94.29%)均较A组(71.43%、65.71%、74.29%)高(P<0.05)。结论 针对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采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护理,不仅能提高其疾病知晓率,而且还有助于其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与用药依从率的提高。

【关键词】疑似职业性噪声聋;SBAR沟通模式;护理干预

职业性噪声聋实际就是一种较常见的感音性耳聋,主要由噪声所造成,患此病后,患者的感音系统通常会出现退行性、慢性病变。需指出的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时常会出现噪声污染,所以,噪声聋患病人数日渐增多,并且已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职业病。依据我国所制定的相关政策得知,应对职业病进行有效防控,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提供切实性保障,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所以,防治职业病已受到社会的广泛且高度的重视。有报道[1]指出,通过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开展合适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治疗依从性,丰富其疾病知识。本文围绕本院收治的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实施SBAR沟通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就其效果实施评定,现剖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在本院范围内,以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为对象,共选取7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与B组,在A组35例当中,最小年龄35岁,最大70岁,平均为(43.52±3.12)岁,男性20例,其余为女(15例)。B组中,年龄36~69(43.56±3.10)岁,男、女比值为19:16。两组以上数据经逐项比对,从中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与此病诊断标准[2]相符,但尚未确诊(疑似);(2)工作环境均存在超标噪声情况(>90分贝);(3)言语表达、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双侧传导性听觉丧失或听觉异常;(2)原有听力异常;(3)患精神疾病;(4)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

1.2方法

A组采取传统护理,如给予用药、饮食指导及心理疏导等。B组基于A组,采取SBAR沟通模式为基础的护理措施,也就是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首先,对患者的实况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其背景,开展系统化评估,对沟通手段、流程等加以明确,且对患者信息进行梳理,理清思路,突出重点,预防疏漏;然后,统一建议,使整个护理工作变得更加同质化、标准化,以此促进沟通的规范化及医护、患之间沟通效果的提高;方法为:(1)依据护理部既定方案,组织护士外出学习,开展SBAR沟通模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2)采取科内常态化医护与微型学习、培训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促进SBAR沟通模式运用效率、效果的双重提高,具体内容囊括此模式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临床使用方法与技巧等。(3)在SBAR模式沟通过程中,重视医、护、患之间的深层化合作,指导护士依据标准沟通方法来进行各项护理操作:①现状。依据备忘口诀,对护理中所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进行梳理;②背景。潜在的影响因素;③评估。以全人护理理念为基础,比如社会、心理、生理等,开展全面、深层化评估。④建议。依据特定顺序来表达,即先首优后次优、先存在后潜在,并做到言简意赅。(4)在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安全给予切实维护,促进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降低,且分别从权益保护、职业防护等方面向患者讲解此病知识,促进沟通效率的提高。

1.3观察指标

就两组用药依从率、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与疾病知晓率进行逐项比对。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展开数据处理,t、X2分别对计量、计数资料实施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较之A组,B组无论是用药依从率,还是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疾病知晓率,均更高(P<0.05),见表1。

表1  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

组别

用药依从率

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

疾病知晓率

A组(35例)

26(74.29)

25(71.43)

23(65.71)

B组(35例)

33(94.29)

34(97.14)

33(94.29)

X2

5.285

8.736

8.928

P

0.021

0.003

0.002

3.讨论

职业性噪声聋乃是当前临床中一种较常见的职业病,多数患病者是因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等,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另外,受此病影响,许多患者还会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涣散及失眠等[3]。据相关数据统计得知[4],在各年龄段人群中,患职业性噪声聋的人数达1500万,而对于从事各类工作的人群而言,患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的比重达20~30%。因此,做好此病的护理干预工作,尤为重要且必要。SBAR沟通模式实为现状、背景、评估与建议的一种意译,此模式始终秉持以患者安全为中心,加强医护沟通的一种沟通形式,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报道[5]强调,SBAR沟通模式实为一种流程化、标准化的沟通方式,其不仅能够帮助护士理清患者信息与护理思路,预防疏漏,而且还能使沟通方式变得更加规范化,故可达到强化沟通的目的。本文基于此模式,围绕现状、背景、评估、建议这一流程,对患者开展流程化且规范化的沟通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强化疾病认知,消除内心隔阂,提高治疗依从性、主动性。从本文结果发现,相比A组,B组不管是在用药依从率、疾病知晓率上,还是在具体的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上,均更高。提示此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为患者治疗提供可靠支撑,有助于其预后的改善。

综上,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护理中,除了有助于其疾病知晓率的显著提高之外,还能够达到提高其遵医嘱完成听力检查率及用药依从率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孙苏格.综合性康复护理对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纯音听阈与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729-731.

[2]姚峰,匡兴亚,陈鸿,等.2014版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临床应用[J]. 中国职业医学,2017,44(3):276-280.

[3]马莎,郭明坤,郭艳红.多学科护理模式在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2,46(3):342-345.

[4]文霞,苏英凤,陈爱梅,等.SBAR沟通模式对护理人员临床评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66-69.

[5]张辉英,应进玥,任海玲.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住院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20,50(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