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贵族地主的经济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5
/ 2

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贵族地主的经济活动

韩佳利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010000

摘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贵族地主在法律上失去了对俄国广大农民的奴役权力,地产缩减,农业生产陷入困境。面对新局面,部分地主力求变革生产关系,寻求转型道路,开办工厂,从事商业活动;但大部分贵族地主缺少资金,日常生活奢侈无度,难以摆脱困境。

关键词:农奴制改革,贵族,经济活动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9世纪末至30世纪初俄国农业危机研究”

一、农业经营活动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改革法令,农民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份地。然而,在土地分配时,地主通过“割地”分得了质量较好的部分并霸占了农民原来耕地的五分之一以上。贵族地产虽较改革前有所减少,但仍然占据了大部分优势资源。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沙皇政府尝试效仿德国农业模式走“普鲁士道路”在农业生产领域建立雇佣关系,扶持地主阶级转型成为农业资本家,但事与愿违。改革后,过去的徭役制没有彻底消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会骤然产生,土地经营方式必定经历一个过渡期。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省区采用单一工役制或与混合经营的形式,所谓工役制即缺地农民用自己的农具为地主耕地以实物租和劳动力获得土地或其他农业用地的使用权,农民不仅要完成农活还要承担运输、修房、放牧等繁重劳役,其地位相较于改革前并无二致。[1]俄国中部黑土带省份在改革后正是使用上述方式,中小地主在过往养尊处优的生活中过度依赖农奴,缺少相关经验,无法适应生产转型;获得的资金往往用于个人消费而非生产投资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下。离开农民的帮助,地主很少躬亲参与农业种植,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复式簿记,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种植和收获庄稼,也不懂如何照料牲畜,更做不到农场牲畜的定期喂养,尚不具备自营土地的条件,许多贵族庄园因此被迫关门。[2]

帝俄为了巩固统治和平衡国库收支大力扶持地主经济,开始积极向西欧国家出口粮食,贵族地主则成为主要的供应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西欧粮食市场充斥着来自不同大洲和国家的农产品,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工业革命后,各国之间构筑起互通有无的交通网络,运费成本的降低促使大量谷物在世界贸易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则是俄国、美国、印度、阿根廷大规模开垦土地,种植谷物,世界粮食总产量增加。因此,供大于求的关系使得19世界粮食价格骤跌,诸多依赖出口获利的中小地主收入降低,濒临破产。

二、转型工业生产

土地收入的下降影响贵族地主地产经营方式的和农业转型发展,加速了地主阶级的内部分化。为了应对农业生产收入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地主只能另想办法尽可能降低损失。

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开展工业革命,步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部分贵族地主抓住工业革命的契机,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从事工业生产。以采矿业为例:1872年南俄地主采煤量占当地采煤量60%,七十年代“煤炭热”退去后,地主矿井剧减,渐渐趋于关闭。很多地主将矿井租赁给他人,少数贵族将煤矿改造成资本主义企业。此外,还有部分大地主适应市场经济,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开办工厂,大力发展轻工业度过危机,建立的企业多集中于食品加工、纸张印刷、木材加工等部门。尽管农奴制残余严重限制了贵族企业的发展,但没有改变贵族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到一战前夕,俄国工业产值排名世界第五,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钢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产量国。[3]

俄国工业革命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生产力变革,俄国的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部分地主审时度势完成生产转型,摆脱地产缩减的困境,然而,大部分贵族地主未能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陷入贫困,超过80%的地主根本无力继续维持土地经营,破产地主更是不在少数。[4]

三、商业与金融活动——以弗托罗夫家族为例

19世纪后半期俄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具体体现为:一是工业品产量大增,市场上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二是产品价格下降,居民购买力提升;三是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量下降,本国的部分产品反而一度垄断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地主更加向往大城市繁荣和优雅,开始放弃农村的世袭领地,利用从国家那里得来全部赎金,去转而经营商品贸易活动。部分地主还开始从事商业金融活动,其中包括银行业、保险业等。

弗托罗夫家族即是典型代表之一。其家族事业发端于西伯利亚,后来逐渐在莫斯科发展壮大并在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全俄最大的工商业金融集团之一。其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俄国民族工业史上由传统地主、商人转型为金融资本家的典型代表。弗托罗夫家族的产业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棉纺织产品广泛销售于欧俄地区。除了家族传统产业,精明强干、锐意进取的弗托罗夫家族企业家们开始考虑到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和新的销售市场,并确立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目标。20世纪初弗托罗夫认识到,企业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将销售市场仅局限于俄国的地方区域,为此他先与其他棉纺织家族企业合作,将公司的销售市场拓展到土耳其,并且在商业城市彼得堡建立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批发市场。这样的联合形式,说明这一时期在俄国经济的棉纺织工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托拉斯垄断组织。

在弗托罗夫领导下,其家族产业在一战期间发展达到了顶峰,除了棉纺织业,还建立了符合战时工业需求的联合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扩展到了生产炮弹的军火工厂、莫斯科近郊的电厂、化学企业以及莫斯科工业银行等。与此同时,俄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棉纺织企业也不例外。各大家族企业实现对外集资募股,积极参与金融借贷行业,依靠向外贷款赚取利润。

弗托罗夫家族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俄晚期贵族地主经济转型的成功代表,然而大多数贵族并不如此幸运。截止1905年,三分之一地主背负债务,其中大部分因无力偿还只能将土地抵押于银行,40%的地主将全部收入用于偿还债务。[5]

结语

综上所述,帝俄政府长期坚持粮食出口政策导致贵族地主的对外粮食贸易利润亏损,中小地主经营的农业活动陷入困境。部分地主抓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契机,从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然而,大部分地主在十月革命前,固步自封,既未能完成经济转型,也未能摆脱面临的农业困境,保持了落后的农耕方式。所以,十月革命前地主经济在走向衰落。


[1]  孙成木、刘祖熙、李建主编:《俄国通史简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1页。

[2] Roberta Thompson Manning, 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 in Russia,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p20.

[3]Paul R. Gregory, Russian National Income 1885-1913,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p.4.

[4]Roberta Thompson Manning, 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 in Rus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2,p.13.

[5] Pavlovsky George, Agricultural Russia on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London: Routledge,1930,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