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从内容到形式——文物社会价值的呈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3

博物馆展览从内容到形式——文物社会价值的呈现

孙焓烯

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摘要:从文物的客观特点描述来说,文物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和历史价值。从文物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方面来分析,文物还具有另外一重价值——社会价值。文物的社会价值因为不同的需要表现为动态的、可塑的、多角度的,它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不同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具体表达的过程中主要借助内容萃取和形式设计两种方式,并且充分考虑参观者的实际需要,以确保表达的内容清晰,佐证严谨,符合逻辑,从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引发共鸣。同时也为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相应的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社会价值 服务 文物 博物馆 展览 场景 内容 形式 设计 

从文物的客观特点描述来说,文物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它的历史价值。历史遗迹和遗物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我们可以据此判断推断文物所处的年代,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进一步加深了解。二是它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构建在一定的相对广泛的审美认同基础上的,有些文物从观赏角度来说,不仅能够提振精神、陶冶情操,也能够给人的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育意义。

2022 年 8 月 24 日,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相对于之前使用的博物馆定义(2007年),新定义更加开发和包容,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向更加具体[1]。注重对文物的展示,并且把文物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公共资源,通过一定的展示方式将其包装成不同的文化产品,让更多人参与体验,共同分享前人缔造的文明成果。因此从文物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方面来分析,文物还具有另外一重价值——社会价值。因此相对于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办展的理念,新时代的博物馆不再单纯以文物本身的艺术价值作为办展的核心要素,转而更加注重其蕴含的历史与社会价值。如果过去的博物馆是本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思路和想法,那么现代的博物馆则站在社会价值层面高点上,向公众表达了“今天是怎么看待昨天的”、“我们的明天是怎样的”。相对于那些古老文物所处的年代,我们今天的驻足之处恰恰是“明天”,而今天的驻足之处对于未来而言也恰恰是“昨天”,因此我们今天所表达的情绪、理念和各种想法,既包括了对“昨天”的认识,也可以被视作在向未来发声。

无论什么样的观念,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以普遍可被感知的方式进行表达。文物基于物质特性和历史背景,它的社会价值需要借助一定的空间环境,通过展览这一特定方式挖掘和表达出来。形式设计的作用不仅限于外在的表现力,很多时候还需要利用特定的规则进行引导、暗示,以展示文物的社会属性,加深观众的理解,获取观众的认同。对文物社会价值的理解、挖掘和表达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由认识到表达的一个过程,而认识同样也会受到来自实现方式、手段的制约。

一、文物社会价值的体现

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我们虽然建立起整体的、宏观的理解与定义,但是在具体呈现的过程中,一般仅限于对某个历史片段、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特定主体的描述,以及对局部乃至片段的认识。往往我们基于这一特定认识,结合具体的呈现方式,形成了策展的思路和目的,进而又对符合策展需要的目标文物划定范围,制定初步的选取原则。策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考虑办展的需要,更多还要考虑目标文物本身的特质是否能够满足出展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办展的体量和展陈空间限制等诸多因素。当然作为策展方最应注重的还是对目标文物信息承载量的挖掘和分析,使之归入整体的办展宗旨中来。

任何展览的统筹设计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我们在试图表达一种观点、阐述一种观念的时候,主观的想法会与文物身上某些特定素质产生微妙的联系。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客观事实来证明认识的正确性,或者从文物所包含的信息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进而以博物馆为载体,通过一定形式的包装将它们完整地展示给参观者。关于文物的社会价值,笔者认为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性,即文物的价值并没有拘泥于文物本身具有的特质,而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阐释才具有的特殊意义,所以文物的社会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文物的社会价值并不适用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相类似恒定的“计算公式”。文物的社会价值因为不同的需要表现为动态的、可塑的、多角度的,因此同一文物基于不同的需求而具有非固定的、不同的社会价值。

二、特定历史观的完整表达

从狭义上来讲,文物的社会价值同时具有单一性和多重性两个特点。一方面几乎每件文物都充满个性色彩,不同年代的出产具有不同的时代美感。同时文物的社会价值会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一些古代器物既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美学水准,也能够通过一些结构上的设计表现出中国古代匠人的奇思妙想,甚至可以通过文物不同方面的信息来推断古代某些工作和生活场景。

从广义上来讲,文物的社会价值并不局限于物质载体,确切地说它会因策展需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与从不同侧面解读有一定关系。如果将文物至于博物馆展出的范畴内进行分析考量,文物社会价值的个体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整体需要的模糊和淡化,它所呈现的社会价值并不具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是与展览当中其它展品产生交互效应,并一同“泯然”于展览之中。在策展环节的思考中,我们会在同一理念的统领之下,有意识地在不同文物之间设定特定的展品关系,然后通过展陈设计、辅助说明等,将这种关系有序地组织起来,并进一步加以固化,以此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逻辑严整的多元化展示空间。

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本质上是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结合体,从设计构思的角度来看,内容决定形式,而从空间环境所展现的结果上来看,两者是并行的,不存在主次关系,甚至两者本来就是统合的整体。不同的展品基于不同策展要求,形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些展品又与各种辅助性设计、辅助展品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的空间内又构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展陈体系。从参观者的观感上来说,内容和形式设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参观感受到的实际上是一种整体印象。为了保持这种整体性,我们需要同时在内容组合与展陈设计两个方面考虑兼容性的问题,并且两个方面要处于对等与相互适应的状态,达到整体和谐。

相对于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所展示的内容与其说是对历史的描述,不如说是在借助文物和一定的空间环境表达和佐证一种观点。历史观是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形式设计当中的一切辅助说明和设计技巧都需要服从真实性的原则。比如真实的场景模拟和重塑,能够让参观者通过形象的认识、丰富的体验,找到展示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历史的认知,逐步上升为理论认识。形式设计的表达不限于取悦于参观者,更在于取信于参观者。

文物本身的社会价值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但它们本身的社会价值是客观存在和不可更改的。形式设计的意义就在于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在文物与参观者之间架设一条信息通达的桥梁。从策展角度来看,文物的社会价值挖掘其实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而从参观者的角度而言,却遵循着“形象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逻辑。两者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它只是从不同方向认识事物。对于广大参观者而言,形象认识是第一步,它可以抛开那些不必要专业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厚度,由浅入深地了解展品内容和思想含义,这也是当今博物馆受众更广、教育意义更甚于传统的重要原因之一。形式设计以更贴合时代的审美角度和思维方式,对文物进行解读,让文物说话,从而降低了文物欣赏的门槛,也借助文物为“支点”拓展出更加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进一步丰富了文物的社会价值。

三、文物社会价值的重塑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特定时代信息,从理论上讲以少量文物为支点,以文字说明为辅助,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古代社会场景是可行的。而一个完整的展览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或者组合,从策展开始,到场景的搭配和统一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生活用品的功能,不同时代的审美观赋予了展品以特殊的美感。从陈列设计角度来说,让现代的参观者理解古人的社会活动,实现古今共情既是办展的要求,也是文博市场所需。暂不提从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品读历史文物,重新组建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现代人能够站在古人的时代背景下,拥有古人的视角,这件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也很有意义。这可能是相当大一部分参观者走进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物馆对于当代人而言,参观了解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进行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来自时空距离的差异,也可能来自某个生动多姿场景带来的趣味。社会价值从本意上来说,并不包括说教的含义,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展示、介绍的方式取得参观者对某些价值理念的认同。这种方式比说教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形式设计对文物社会价值是通过外在的包装设计展示的,这种设计并不试图改变文物身上的任何东西,而是做最忠实地还原和呈现,凸显出文物的社会属性,使参观者迅速聚焦文物某一方面的社会价值上,并且将这种关切与整个展览联系在一起。为此形式设计人员通常会根据某些文物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对独立的展示环境设计,这部分设计会一般会成为整部展览的重心。这不限于设计者单方面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参观者同样认同。当然,展览的重心并不是只能有一个,多方位侧重往往更能体现展览的“含金量”。承担展览重心的文物是具有代表性的,这一点不仅在策展阶段就得以明确,在形式设计和展陈中也具有明确的指向,在展厅的场景中它们既是视觉中心,也是整部展览事实上的支点,而支点越多,展览的格局就越开阔,展览的层次组合就越丰富,展览的内容就越充实。

当代博物馆展示文物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而价值观的形成并不局限于文物不同方式的组合。尽管文物本身的品质是决定性的,而实际上展览是一个由不同功能空间、不同组织架构、不同形象展示构成的综合体,它在实际执行层面的复杂程度远超理论模型。任何展览都会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而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在展览大纲中有着清晰的定位,它们需要大量的辅助和包装,以丰富其社会价值,支撑其在各自展览体系中的作用。

例如,在许多展馆的设计中,为了追求真实的历史场景而采取了还原再造方式,使参观者在近乎真实的空间内感受古风古意,不由自主地去探访古人的精神世界。

古代生活场景的模拟不可能做到100%真实的还原,因此所谓的还原再造只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模仿,重点是用“触景生情”的方式帮助参观者打开古今对话的情绪阀门,削弱时空的隔膜,让历史沿着时间的轴线流动起来,为文化血脉赓续和延展开启一条通道。

除了器物展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场景模拟还原,在一些艺术品,比如书画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很多场景因为缺少现实遵循而无法重塑。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设计师还需要通过“解码”程序,才能完成展品的细致地刻画和展示。每一个设计师既需要有纯熟的设计技巧,也需要对展览的内容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了解。一方面需要设计师对内容部分能够根据主旨进行精准提炼,抓住文物或其它展品众多特征中的关键要素,并且对各种要素不同组合运用方式产生的复合效果提前做出预判。另一方面,设计师在考虑设计图纸与现实的可行性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设计语言对展览的内容进行精准地表达,而这个表达不仅仅包含着策展人或策展团队的想法,也具有鲜明的设计师主观色彩。展览很多时候是多个角色的主观产物,虽然传递出来的是对事物的同一理解,但阐释的过程是多元化的。这之所以被允许,是因为没人猜得到参观者们各自的想法,为了满足不同参观需要有意而为之。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价值,它们在彼此交互的过程中,为解决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启示和思路,进而上升为理论指导和行为准则。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若干重点、难点问题,如环境问题、文化冲突问题、全球化问题、技术伦理问题等,本质上都是社会价值问题,开展社会价值论的研究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多重视角和不同框架。我们的文物饱受历史风霜侵染,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传承,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利用好它们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遭遇困境、遭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文物的社会价值需要通过特定价值观的放大才能析出。我们从不同侧面对文物的社会价值进行解析,寻找历史车轮在不同地方留下的轨迹,只有在一次次地回顾中温习,我们才能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才能在今后的漫漫征途上避开陷阱或者少走弯路。

不同于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我们不能习惯于用币值衡量文物价值。每一名文博工作者都应当精心呵护文物,把挖掘和展示文物的社会价值视作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让更多的中国百姓关注文物保护,关心文博事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中国历史,挖掘对美的鉴赏能力,汲取中华文明的精髓。

[1]安来顺.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J].东南文化2022年第4期总第288期:10.

作者介绍

孙焓烯(1981.6—),女,满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学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