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中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中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

唐思萍 ,余全意

湖北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南医院)430200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中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患儿例研究对象,采集88例探究。44例基础护理纳入基础组,44例基础护理联合疼痛护理纳入干预组,评价2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疼痛评分、心率、负面情绪评分均低于基础组(P<0.05);疼痛控制优良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基础组(P<0.05);疼痛持续时间、哭泣持续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短于基础组(P<0.05),睡眠时间长于基础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利于致痛操作中患儿疼痛程度减轻,应激反应缓解,也利于患儿负面情绪改善,躯体不适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缩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干预;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危重新生儿抢救与护理重要场所,在降低新生儿死亡风险,促进新生儿健康恢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工作期间涉及动静脉穿刺、经口鼻吸痰、气管插管等诸多致痛操作,可引起新生儿应激反应,增加新生儿痛苦,影响新生儿预后。因此,有必要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护理,减少疼痛对新生儿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效果,为致痛操作护理探究与实践提供指导。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88例入组新生儿来源于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患儿,按照护理干预方案分为2组,其一般资料(表1)无统计学差异(P>0.05)。

1 两组一般资料

组别

n

性别(例)

年龄(d)

出生体重(kg)

Apgar评分(分)

基础组

44

24

20

16.68±4.25

3.94±0.57

7.88±1.17

干预组

44

22

22

16.71±4.33

3.92±0.59

7.86±1.28

X²(t)

0.182

0.033

0.162

0.077

P

0.669

0.974

0.872

0.939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Apgar评分均不低于5分;(2)出生时间≤28d;(3)符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住标准;(4)监护人知情,愿意配合操作。

排除标准:(1)极低体重儿;(2)未脱离生命威胁;(3)先天性障碍;(4)临床资料缺失;(5)护理前使用过镇痛镇静类、催眠类等药物。

1.3方法

基础组:给予新生儿基础护理,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温度控制、湿度控制、清洁度控制、光照控制等;遵医嘱用药、输液、吸痰等;密切监测其呼吸、心率、血压、血糖、皮肤颜色等变化。

干预组:基础护理同时辅以疼痛护理干预。例如:评估新生儿疼痛情况,针对性选择干预方法进行护理,主要方法有鸟巢式包裹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舒适感;根据致痛操作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新生儿体位,以抚摸、拥抱、按摩、轻音乐播放等方式缓解疼痛,稳定情绪;条件允许情况下指导家属参与护理,通过袋鼠式护理、母乳喂养、安慰奶嘴使用等降低疼痛感。

1.4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2组患儿疼痛状况[2][NIPS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评分、疼痛控制优良率(NIPS改善35%及以上)]、应激反应(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负面情绪(自制量表评价,百分制,分值高则负面情绪高)、相关时间指标(疼痛持续时间、睡眠时间、哭泣持续时间、重症监护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X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状况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疼痛得分更低,疼痛控制优良率更高(P<0.05)。见表2。

2 两组疼痛评分与控制优良率比较[n(%)、(±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优良率

基础组

44

3.54±0.24

2.04±0.21

31.200

0.000

36(81.82)

干预组

44

3.58±0.31

1.17±0.22

42.054

0.000

42(95.45)

X²(t)

0.677

18.975

——

4.062

P

0.500

0.000

0.044

2.2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护理后心率干预组更低,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更高(P<0.05)。见表3。

3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s

组别

n

心率(次/min)

平均动脉压(mmHg)

血氧饱和度(%)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基础组

44

132.25±6.75

147.21±5.77*

87.47±8.22

90.98±7.67*

82.41±4.24

86.23±3.35*

干预组

44

132.42±6.92

140.66±5.38*

87.51±8.34

94.66±6.95*

82.45±4.31

90.47±3.44*

t

0.117

5.507

0.023

2.358

0.044

5.857

P

0.907

0.000

0.982

0.021

0.965

0.000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P<0.05。

2.3两组负面情绪比较

    护理后,干预组得分更低(P<0.05)。见表4。

4 两组负面情绪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基础组

44

54.25±12.32

27.04±8.98

11.948

0.000

干预组

44

54.32±12.45

19.75±8.47

15.229

0.000

t

0.068

3.917

——

P

0.946

0.000

2.4两组相关时间指标

    干预组疼痛、哭泣持续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更短(P<0.05),睡眠时间更长(P<0.05),见表5。

5 两组相关时间指标[n(%)、(±s]

组别

n

疼痛持续时间(s)

睡眠时间(h)

哭泣持续时间(min)

重症监护时间(d)

基础组

44

105.54±8.58

16.34±2.32

1.98±0.22

8.25±2.32

干预组

44

84.46±8.79

18.48±3.47

1.23±0.18

6.79±2.98

t

11.384

3.401

17.502

2.564

P

0.000

0.001

0.000

0.012

3讨论

    致痛操作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操作,实践过程中可引起新生儿适应性变化,但因新生儿机体功能发育尚未成熟,适应新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生儿健康,促进病情进展,增加治疗风险。高涵菁[3]等表示疼痛护理干预可减轻致痛操作引起的疼痛感,提高操作过程中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性,改善新生儿哭闹情况。本研究结果与之大致相同,即干预组护理后疼痛得分显著减低,控制优良率达到95.45%,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水平更理想,负面情绪较低,躯体不适(疼痛、哭泣等)与重症监护时间较短,睡眠时间较长。可见,新生儿经疼痛护理干预后疼痛状况、应激反应程度、身体舒适程度等显著改善,证明该护理模式能够降低致痛操作不利影响,更好维护新生儿健康与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魏瑞红,张雅倩,王红利,等.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家属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06):1144-1147.

[2]陈小芳.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护理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09):1678-1680.

[3]高涵菁,严晓光,陈月燕.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致痛操作中应用有效性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2,41(29):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