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冯浪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44000

摘要目的:针对介入室护士展开专题研究,对介入室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3年1月间为研究时间,介入室护士78人作为研究对象,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对介入室环境下护士职业危害类型及防护对策展开探讨。结果:从介入室护士职业危害单因素分析来讲,臭氧环境与X射线是对护士职业健康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结论:护理工作人员在介入室工作环境中面临的职业危害多,需要采取防护对策保障护士职业健康。

关键词介入室;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操作安全性特点,在医院中的医疗价值十分明显。在介入室护士职业工作中,介入治疗需要射线对患者器官、血管等进行显影,因此护士要长期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职业危害,职业环境的长期作用下,护士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对此科室护士工作防护十分重要。文章对介入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以2020年1月-2023年1月为主,研究对象是我院介入科78位护士,女性49位、男性29位,年龄在24岁-47岁之间,年龄均值(35.25±5.7)岁。护理人员均属于介入科护士,研究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汇总3年间介入科护士身体情况,对护士是否出现物理危害、化学危害与生物危害进行判断。

(1)物理危害。职业物理性危害是由于介入科工作环境所导致的,科室工作中护士会长期处于X射线、臭氧、噪音等环境中。护士工作需要长期接触大量X射线,虽然有铅衣的保护,但仍然会受到射线的影响,护士会存在记忆力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分内泌失调、造血功能紊乱等现象,甚至会出现致癌、胎儿畸形等严重危害。臭氧作为空气消毒的重要途径,介入室臭氧含量过高会刺激眼睛与肺部,对呼吸道黏膜具有直接影响,是护士呼吸困难、皮炎、过敏症状的主要元凶。介入室中含有噪音,噪音是各类仪器运行所产生的,长期在介入室环境中噪音会加重护士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化学危害。介入室在手术前后会对室内环境与医疗设备进行消毒、灭菌,此类过程往往以化学试剂为主,试剂挥发后能够对室内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消杀,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在长期刺激性气体的吸入中,护士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同时包含食欲减退、心悸、视力下降等症状。化疗药物是肿瘤介入的重要治疗手段,治疗需要使用化疗药物,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药物挥发的影响,长期影响会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同时会出现脱发、抵抗力降低等症状。

(3)生物危害。作为有创性操作,在介入室护士工作过程中,护士要配合医生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医疗器械,此类器械往往会沾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护士职业暴露风险增加,乙肝、艾滋病等血液疾病感染几率增加,严重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

1.3观察指标

对3年间,出现上述职业危害的护士人数进行汇总,分析介入室护士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类型。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在数据处理中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介入室护士职业危害单因素分析来讲,臭氧环境与X射线是对护士职业健康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

表1 介入室护士职业危害单因素分析

职业危害单因素

人数

占比

物理危害

X射线影响

34

43.59%

臭氧环境影响

51

65.38%

噪音影响

23

29.49%

化学危害

化学消杀试剂影响

22

28.21%

化疗药物影响

19

24.36%

生物危害

血液疾病影响

1

1.28%

注:同一护士存在多种职业危害

3 讨论

介入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物理危害的防护

加强护士的个人防护意识,善于利用各种防护设施,进出介入室时穿铅衣、铅帽,充分利用铅屏,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X射线的照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避免在操作室的逗留,减少射线的蓄积。合理进行排班,注意休息,日常饮食注意加强营养,身体不适时及时调休。原则上未婚未育者不安排进入介入室工作。采用紫外线和臭氧进行空气消毒时,尽量安排在非工作时间段,消毒期间严禁人员进入,尽可能避免臭氧对人体的损害。介入室保持空气的流通,每日开窗透气,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2)化学危害的防护

在配置化疗药水时要做好防护工作,穿隔离衣,带乳胶手套、防护镜等,粉末状药物注意飞粉,水剂药物抽吸时避免药液的溢出,配置结束后及时处置用过的针头、注射器和安瓿等污染性的物品。当不小心接触化疗药物时,要尽快用肥皂水清洗并使用流动水冲洗。配置消毒用化学试剂时做好防护,避免吸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避免戊二醛的使用。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减少消毒液的挥发对护士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刺激。

(3)生物危害的防护

患者接诊后及时查看患者的病例和检查报告,注意有无传染性疾病等。对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做好隔离防护。操作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法洗手,减少手上细菌的数量。护理工作中带乳胶手套,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不同患者之间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护理操作中注意防止针头和锐器的损伤,妥善处置用过的针头和各种锐器,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分类放置后集中进行处理。意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消毒处置后48h内上报相关部门。

【参考文献】

[1]钟海,罗欢欢,郑子明等.介入护士心理韧性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05):167-168.

[2]何少红,王建华.介入导管室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探析[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02):265.

[3]宁振宇,冯琪.男护士在介入室护理工作中的质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2):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