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0例临床观察

/ 2

针刺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0例临床观察

刘晋杏1 ,刘丹2(通讯作者)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6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腰背部激痛点联合浮针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其中,对照组针刺1次/d,1 周7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1次/2d,1周3次。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VAS评分。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 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针刺疗法;浮针;激痛点

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志码:A

腰背肌筋膜炎是因人体肌纤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性疾病,是针灸科临床常见的难治病症1,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会造成腰背部肌肉处于紧绷状态,加之慢性劳损、风寒湿邪等病因导致腰背部肌肉和筋膜产生炎性渗出及纤维性病变,使其局部粘连形成激痛点2。激痛点是指局部的明显压痛点,按压时可诱发整块肌肉疼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端的激惹感应痛,其主要位于紧绷的骨骼肌上。浮针刺入腰背部激痛点,可改善乃至消除局部组织粘连钙化、水肿挛缩,促进新陈代谢,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神经,从而缓解腰背部疼痛症状2。笔者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针刺,运用针刺联合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满意度更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治疗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 30. 35 ± 1.23)岁;平均病程(4.30± 2.78)个月。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 平均年龄( 29.49 ±1.38)岁;平均病程(4.25 ± 3.57)个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拟定:① 有外感风寒湿邪,或有急慢性劳损病史;②肩胛部酸沉不适,背部肌肉僵硬并可触及压痛点或条索状改变(多沿骶棘肌行走方向);③症状可随天气或劳累而改变,多在劳累后加重,但背部、腰部活动可正常;④X线片、CT检查无阳性征。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5~60岁,自愿参与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软组织挫伤、断裂伤;3)因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脊椎结核等引起的腰背痛;4)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等系统疾病者及严重肾功能损害者;5)妊娠和哺乳期妇女;6)精神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取穴: 双侧的肾俞、腰阳关和局部阿是穴,患侧的腰背部华佗夹脊、委中及昆仑。患者俯卧位,以0.35 mm ×40 mm 规格的华佗牌针灸针对上述腧穴行针刺操作,40min的留针时间内行平补平泻手法,针刺1次/d,共治疗2周。

2.2.治疗组

2.2.1.使患者背部充分暴露,寻找激痛点,局部常规消毒后,取由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规格浮针,针尖朝向患肌方向,在距其 6 cm处,于进针器辅助下快速而准确地进针,刺入深度控制在5 mm左右,沿皮下缓慢向前推进浮针进行,运针深度掌握在25~35 mm左右。完成进针后,退后针芯进行扇形扫散,时间控制在2min4 5。行针完毕后抽出针芯,以留置针贴固定软套管,留管8 h后取下软套管。1次/2 d,1周3次,共治疗2周。

2.2.2.浮针治疗结束后进行常规针刺治疗

同对照组 。

3 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可耐受;4~6分,中度疼痛,能忍受;7 ~10分, 重度疼痛,不能耐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记录患者VAS评分。

3.2.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脊柱功能活动完全正常。好转: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腰背部疼痛稍减轻,脊柱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组间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采用秩和检验,以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2组综合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 ,对照组为 83. 33%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 1)

表1  2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0

3(10.00)

16(56.67)

9(30.00)

2(3.33)

28(93.33)a

对照组

30

1(3.33)

14(46.67)

10(33.33)

5(16.67)

25(83.33)

注: 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3.2.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2组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 2 2 组治疗前后 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时间节点

VAS

治疗组

30

治疗前

5.70±1.82

治疗后

4.20±0.72ab

对照组

30

治疗前

6.10±1.95

治疗后

5.13±0.98a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4 讨 论

中医学将腰背肌筋膜炎归为“痹证”“筋病”范畴。在治疗上本病当以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为基本原则6,治疗经筋病时需着重针对“候病所在”。激痛点是腰背肌筋膜炎的敏感痛点,大多数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均可有一个或多个痛点7。多项研究发现,激痛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部位,它是肌纤维内的肌小节过度收缩所致,该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也是神经化学末梢或生物学的制动点8。激痛点不仅可以引起远端疼痛,甚至还可以产生感传性植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7。激痛点受到刺激时可以引起远端的牵涉样痛及交感现象,或类似于循经感传的现象,因此临床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时,刺激激痛点是关键所在9。浮针疗法能有效减轻炎症渗出,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时间,由于操作安全简便,临床应用广泛6

本研究在经络及筋经理论的指导下,以针刺治疗为基础,联合激痛点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消炎止痛的作用。本结果表明,针刺联合激痛点浮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的普通针刺,且浮针安全性好、操作复制性强,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简介:刘晋杏(1995.01—),女,汉族,山西省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疑难杂病研究,通讯邮箱:2803480054@qq.com

参考文献:

[1]张斌青,张敏,郭会利,等.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腰背肌筋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5,55(34):108-109.

[2]张鑫,李水灵,宁方堂,等.走罐对优秀赛艇运动员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11):1008+102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9.

[4]刘鹏,马琳,黄昕,等.浮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09):50-53.

[5]符仲华.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1.

[6]]刘明莹,孙忠人,张秦宏.浮针治疗痛证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1):182-183.

[7]谭冠先. 疼痛诊疗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23.

[8]Simons D G ,  Mense S .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J]. Schmerz, 2003, 17(6):419-424.

[9]李莉,李鉴,顾力华,等.药物注射激痛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1):69-70.

期刊邮寄地址,电话,姓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8846187497,刘晋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