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2

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严伟宁,唐春妮

岑溪市第一中学

摘要:初中时期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任重道远,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利用大数据精准备课个案研究,道德与法治教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论文就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师生互动方式,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效达成教育目标的关键。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够关注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忽视设计课堂提问及分析课堂提问策略,更没有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时的具体表现,导致课堂提问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目标也随之拓展和延伸,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基于此,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课堂提问,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过程等,才能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发展知识、能力、情感等多重目标,真正实现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1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制约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直秉承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忽视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内容补充和完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习惯于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求不相符;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学科本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内在求知欲望,是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最高效的路径。尤其是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来说,其具有极强理论性,教材上的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授课时忽视课堂氛围的调节、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调整,致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死板、沉闷,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不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将教学任务和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教学上,忽视了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对其把握不够全面、深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极强的片面性,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层面,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2优化措施分析

2.1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方式之一,承担着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教学反馈等重任。首先,优化发问、叫答策略。发问是课堂提问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简单、精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同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还应该关注提问方式的艺术性,借助提问情境、提问案例等更好地呈现问题,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积极参与思考和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优化叫答策略,始终坚持公平的原则,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合理叫答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难度大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要降低问题的难度,选择简单的问题提问。其次,优化候答策略。候答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预留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段时间尤为重要,是学生思考问题、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通常并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候答时间,导致课堂提问的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必须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候答时间,通常教师要结合问题的难度科学调控预留候答时间。最后,实施追问。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追问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技能,是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通常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探究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常常需要适当追问,才能促使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完成深度学习知识。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当展开追问,以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落实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2.2正确理答,优化教学评价

理答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必须给予科学的评价、反馈等。一方面,借助肯定性、激励性评价。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肯定、表扬。针对回答不够完整、不够正确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避免批评、指责学生,以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通过肯定和激励,借助欣赏的态度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在激励和肯定学生时不仅要借助语言激励模式,还可以充分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把自己的肯定评价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常存在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在理答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不仅要实施横向评价的模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对比,还要坚持纵向评价的模式,对比学生的过去、现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最终促使学生在针对性评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3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全新的育人要求。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方面,同样随之出现诸多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若想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同时,还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内容是什么、难点内容是什么。以现行的教材为例,不同年级的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七年级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则侧重于法律法规教育,九年级则侧重于爱国教育和教育政策等。教师唯有对其内涵、精髓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新的课堂教学目标,端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全面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发展和提升。另外,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诉求等,精心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眼下“认知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否则,一旦忽视了学情分析,就会导致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难度过大或者难度过小,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结束语

新课标改革对于教育理念的变革格外注重,对于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具有两方面价值的东西。第一,教育理念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上的实际表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课堂质量的高低,好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因为现在的初中生通过互联网接触社会较早,教师自身若没有能够让学生信服的水平,就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从理论上来说,要搞好新课标改革,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育理念,重点研究如何搞好教育理念的改进,让学生的课堂质量得到提高,从理论出发,与实践相结合,找出适合当下形势的新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刘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9-11-18 .

[2] 孙宁.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J].《考试与评价》2019-01-01.

[3] 谢志红.充分发挥家庭“第一教育”的作用[J].《教育艺术》200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