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9
/ 3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戴鑫丽    

平湖市卫生健康核算中心,浙江 嘉兴3142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功能越发多元化且作用日益重要。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因此其使用效率备受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关注。随着资金使用规模的扩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成为了事业单位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找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障碍并提出解决的路子,希望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信息质量

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变得越发严峻,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事业单位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一环,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它们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与外界的合作也日益增多。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受到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也给事业单位的业务开展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也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伤害,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披露,有助于健全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另外,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业单位管理者应该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确保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不仅使得各大企业间竞争愈演愈烈,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也备受关注,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

1.新公共管理理论

在19世纪,不少国家要求信息要提高透明度,要求这些信息的披露清晰完整,不能含糊不清或笼统概括。政府或者非盈利组织为国家、人民服务,具有特殊职责和受托责任,因此,需要将自己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将外界社会大众视作为顾客和消费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要要更加真实准确。

新公共管理,简称为NPM,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市场经济原则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提倡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倡导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以及强调市场化的服务导向,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求。

NPM理论主张通过将市场化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采用经济学的工具和管理学的技术来管理公共事务,实现政府部门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具体而言,NPM理论主张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倡以结果为导向: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强调公共服务的效果,以用户为中心;同时强调市场化的服务导向,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用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核心,把权力下放到单位低层来提高效率。

2.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指的是,在事业单位中,公众将管控公共资源的权力委托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就拥有了受托责任。这种责任是公共责任,即事业单位必须在满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如公共财政资金、土地、自然资源等。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向公众公开信息,让公众了解资源使用情况,实现信息透明和问责制,以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理论与代理理论有相似之处,都是关注代理人如何履行委托责任,但公共受托责任理论更加强调公共责任和公众参与。在公共事业中,由于存在公共受托关系,需要关注事业单位的权利正确行使,防止事业单位利用公共资源谋取私利、贪污腐败。为了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进行信息披露,通过外界群众的监督来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尤其是对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分配情况。

3.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初由经济学家George Akerlof于1970年提出,他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卖方和买方通常不拥有相同的信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后果,例如低质量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交易方无法达成共识等。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如何进行决策,以及如何解决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其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导致交易双方由于信息量的差异,其中一方可能掌握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难以达成完全信息对称的状态,交易中就可能出现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影响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

当一方掌握了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时,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一方可能会在交易中谎报信息,欺骗另一方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也无法有效评估自己的风险,这会导致逆向选择的问题,即那些冒更大风险的交易可能会更有可能发生。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包括信息披露和信号传递。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信号传递来解决。信息披露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前主动披露有关交易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信号传递则是指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向另一方传递有关信息,以增强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信息不对称理论不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也适用于公共领域、医疗保健、金融业、保险业等领域,要想有效的开展交易活动,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对称,来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标准分析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标准是中国国家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中国财政部颁布的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编制的统一准则。该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报告和财务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另外,不少单位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范围及内容也有明确界定。

表一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范围及内容

质量要求

范围及内容

信息披露的全面性

包括预算、决策、资产、负债、支出等信息

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对预决算及财务报告的公开时间有时限规定,如20个工作日内

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绩效管理、专项资金、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真实准确

信息披露的可获得性

信息需在网站可查,报表需可下载

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

信息的可读性,解释说明的具体强弱

具体来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一定的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和报告编制,包括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会计处理。财务预算管理: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进行预算编制和执行,以实现财务控制和决策管理的有效性。财务报告: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财务报告的规定进行财务报告编制,包括年度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和定期财务报告等。内部控制:需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来保障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事业单位披露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为各方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总的来说,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标准旨在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以保障各方的利益和提高社会公信力。

三、事业单位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最先采用的会计模式是预算会计,这种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但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这种模式下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的展现,本文主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研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披露不透明

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披露财务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不够详细、准确,难以让受众了解到事业单位的真实状况,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评估也变得困难。

例如,某地区的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收入方面存在会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公立医院需要将其医疗服务收入按照预算管理,用于医院日常运营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但实际上,某些公立医院会将一部分医疗服务收入转移到医院的非医疗项目上,例如装修、旅游等,以规避财政预算管理的监管。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的实际支出不足,从而导致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不高。但是,由于这些转移行为不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公众对于医院的财务状况和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2、会计记录不规范

一些事业单位在会计记录方面存在问题,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受到影响,如凭证不全、账目混乱、账务处理不规范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决策者对事业单位的判断。

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业务时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记录和报告。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处理报销费用时,未能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批和核实,导致存在虚假的报销单和未能及时核实的支出,从而导致单位的会计记录不规范。难以准确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从而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此外,不规范的会计记录还可能会引起内部控制不力和财务管理的混乱,造成事业单位的不良风险的产生。

3、财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有不少财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及财经法律法规的掌握,无法正确处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导致单位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下降。

4、经费管理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使用不规范等,均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5、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一些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无法得到系统的保障。

这些都导致会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阻碍了事业单位的运营和发展及体制的改革进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和监管,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合理规范单位的经费管理,建立起健全的审计制度等。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设立清晰的会计目标

我国政府会计是依据财政部在2015年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进行的会计处理,但在实际的过程中,缺乏对准则目标的基本设定,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要求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可理解性、可靠性和前沿性。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纳税人的缴税等,是以谋求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学者将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依次为会计基本目标、会计具体目标、会计最高目标,因此,事业单位应当认识到以往传统的会计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新会计准则下披露质量的要求,设立清晰的会计目标,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助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进行。

2.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做好界定

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人的实际需求,不同行业和知识水平的人群对信息的实际需求不同,为了提供质量较高的会计信息,通常会扩大信息的使用范围,由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存在差异,对信息的要求程度也不相同,比如,法律部门要比普通社会大众更关注其是否存在违规的现象,会计部门更关注实际的财务状况指标。因此,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人员的信息。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从而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提高管理效率,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是其所常用到,可以收集、统筹所有信息,实现对单位全面统一管理的信息化系统。

3.优化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结构

优化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结构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人的需求和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照组织主体和基金主体的角度来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汇报。同时,在综合财务报告主体中,要将事业单位的所有部门、机构和基金主体都纳入其中,以统一编制、规范格式来展现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这样的结构优化可以更好地展示出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收支情况等关键性数据,避免出现信息漏报和错漏情况的产生,从而提高信息使用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明确事业单位的岗位责任

事业单位的部门及岗位职责通常比较明确,但也有对岗位责任描述存在笼统不清的现象,本文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深化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岗位责任,首先要明确关键岗位及其职责。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与资金管理,重要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合同管理、销售管理、供应商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内部审计监督等关键岗位及职责融合。其次是要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做到决策、执行、监督,以及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会计核算、执行与监督岗位相互分离与制约。然后是明确岗位权力和专业素养要求,并以书面形式落实到相关流程与岗位中。最后是要加强在岗培训和必要的轮岗制度,提高岗位的实际匹配度,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岗位采取专项审计或内部考评等有效控制措施。

5.建立审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可理解性与质量水平

事业单位有义务,也有责任向外界公布实际的财务状况,但是事业单位又与企业不同,在信息方面不像企业那样公开透明,容易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监督管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不到位,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难以获得保证,同时,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与企业存在不同之处,对于非专业人员不易理解会计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做好解读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利于事业单位审视自身的经营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峰,陈文川,许海宁.政府部门网站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会计之友,2018,9(3):24-29.

[2]闫然.广义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11(10):174-176.

    [3]成,何涛,高丽萍.基于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核算体系研究[J]. 会计之友,2019,11(6):8-11.

[4]贺巧知.国家治理背景下财会监督的框架与改革方向——以广东改革探索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20,(11):48-54.

[5]孙秀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长效机制建设思路和措施[J].财经界.2020,(3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