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前站后同期招标模式下投标阶段站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0
/ 2

铁路站前站后同期招标模式下投标阶段站后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探讨

方芝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近几年,国铁集团考虑到控制总投资及工期等因素,在逐步探索新的招标模式,由传统的站前施工进入尾期才开始站后招标,转变为站前站后同期招标模式。在投标阶段站后如何合理配置劳动力,成为施工单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站后投标文件劳动力配置现状,分析站前施工组织流程,站前站后接口管理流程,总结出站前各工序施工期间,站后劳动力合理配置方案。

关键词:站前站后;同期招标;劳动力;合理配置

1.现状

铁路站前站后同期招标模式下,站后招标文件评标办法中一般会要求“劳动组织及劳动力配置计划合理”,而目前大部分施工单位投标时不重视投标文件中劳动力配置的合理安排,未根据工程具体特点,制定出各阶段人员分配方案。

通过对广湛、沪苏湖、宣绩等代表性站后工程投标文件分析,站前单位开工到站后四电全面开工,通信、信号、灾害监测、电力供电、牵引变电、接触网、房建7个专业在四电正式开工之前劳动力配置(不含项目经理部和生产资源中心人员配置)为:作业队管理人员平均约105个工月,工程技术人员平均约180个工月,技术工人平均约210个工月,普通工人平均约360个工月,共计855工月。站前施工阶段,站后主要是配合站前做好站后接口检查施工,按照以往常见投标文件施组人员配置容易造成大量人力浪费,不按投标文件配置又有合同履约方面的风险。

  1. 站前站后接口内容

站前站后施工接口广泛分布于路基、桥梁、隧道。路基段接口主要为接触网支柱基础、电缆槽道、过轨、电缆井、分支管沟、设备房屋处接地端子等。桥梁段接口为接触网支柱基础及预留锯齿孔,桥墩上滑槽预留、电缆槽、桥墩接地端子等。隧道段接口主要包含电缆槽道、过轨、设备洞室预留、设备洞室内接地端子预留等。

  1. 站前站后接口管理模式

目前高铁接口工程施工模式是站前单位为站后单位预留、预埋接口。这样会减少站后单位进场施工周期和成本,也可以充分利用站前单位的资源,如混凝土拌合站和劳动力。由于站前单位对站后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经常会出现漏埋或错埋。同期招标模式下站前站后接口管理流程为:站前站后接口核查,站前接口施工、接口施工过程中站后接口施工指导及检查、站后对站前存在问题上报建指、建设指挥部以文件形式下发站前施工单位及站前监理督促整改,接口验收整改。

  1. 劳动力合理配置分析

4.1劳动力配置数量分析

根据站前站后同期招标模式及目前站前站后接口管理模式及流程,站后单位在站前单位接口施工期间全程参与接口检查,配备相应技术及施工人员。结合站前施组及接口内容,站后单位需要在不同接口施工期间配备相应劳动力,各阶段劳动力配置分析。

桥梁段接口涉及桥梁上预留电缆槽、预留接触网基础、锯齿口、桥墩滑槽预留。其桥梁施工涉及在制梁场施工部分(主要可实现上下桥孔洞的预留),站后只需在接口核查阶段核查位置无误,由站前单位在制梁场中实施即可,不需要单独配置检查人员。预留滑槽、接触网基础浇筑、电缆槽道及防水、电缆过轨在梁体安装完成乃至整体道床浇筑前后实施,需要在接口检查阶段配置检查人员。

(1)接口核查阶段,涉及站后站前各接口位置核查,主要核查内容:过轨管、预留电缆井、锯齿口、综合接地预留端子、隧道洞室位置及大小、隧道内预留槽道、桥墩预留槽道。此阶段根据核查内容多少,站后单位根据专业特点,通信、信号、电力、变电、接触网专业共配置5个接口管理技术人员,配置1个接口管理总负责人,由接口总负责人组织各专业接口技术人员梳理站后接口需求,按照站前标段划分与站前单位接口核查人员对接。

(2)接口现场检查阶段,站后接口检查人员主要完成工作一是指导站前单位完成专业性较强的接口施工的首件示范,二是对站前完成接口质量检查,提出缺陷及整改要求。在接口核查配置的基础上增加现场检查小组,结合专业特点对检查人员进行分组配置:方案一是小组技术1人(担任责任人)、电力变电专业1人(同步完成通信信号接口的检查)、接触网专业1人组成一组;方案二是小组技术1人(担任责任人)、通信信号专业1人(同步完成电力变电接口的检查)、接触网专业1人组成一组;每组接口检查人员均为3人。

根据以上分析,接口核查阶段配置6个管理技术人员,接口检查阶段增加人员配置,每现场检查组配置3人。

4.2劳动力配置时间分析

(1)站前施工流程

(2)站后接口施工时间

根据站前施工流程,站后接口预留施工在路基、桥梁、隧道、轨道主体工程施工后才开始。根据站前施组流程及以往工程总结,站前单位在开工后12个月内主要是施工准备阶段,主要办理征地、取弃土场手续、梁场建设、项目驻地建设等工作,路基、桥梁、隧道等工程不能大范围施工,开始站后接口预留施工至施工结束时间如图表1:

表1:接口预留开始施工至结束时间图表

(3)站后配合站前接口施工时间

根据目前接口管理模式,站后配合站前接口施工时间主要集中在站前接口施工阶段。通过以上站前施工流程及站后接口施工时间分析,站后配合站前接口施工时间为18个月。

4.3劳动力配置方案

根据劳动力配置数量分析和劳动力配置时间分析,劳动力配置方案如下:接口核查阶段建议站后通信、信号、电力、变电、接触网各专业配置1个接口技术人员,核查时间一般为0.5个月,主要工作内容为站前站后图纸核对及对接。全程负责接口检查技术管理工作。接口检查阶段贯穿站后接口施工全过程,建议时间为18个月;配置人员建议按照小组配置,每组管辖范围为60公里,每组配备接口检查组负责人1人,检查人员2人。

  1. .劳动力配置方案验证

5.1 BIM的模拟验证

BIM技术已日趋成熟,在工期和成本控制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我国建筑施工项目工期和成本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参照类似项目的BIM模拟工期安排,对拟投标项目的站前工期节点模拟,按照拟制定人员配置方案从工期、人员数量合理性进行模拟。经模拟分组检查管辖范围内接口较多,检查人员检查工作量大,有检查不及时现象。经模拟建议结合接口数量合理减少管辖范围,建议每组管辖40公里。

5.2合理配置经济效益

以我公司投标某项目为例分析,全线294公里,总工期57个月。按照建议方案配置接口管理负责人1人,各专业接口技术负责人共计5人,接口核查0.5个月,检查人员7组(40公里/组),配置时间18个月。

    劳动力按照建议合理配置总共489个工月,与目前类似工程投标文件比较,节省366个工月,按照每工月7800元计算,节省人工费2854800 元。

某项目进场后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接口工作人员配置和责任范围,总结认为新建线路单小组对接检查里程可达48公里,改造线路受上线条件和时间协调限制,单小组对接检查里程在30公里左右,综合考虑按40公里配置一组人员的规划具有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接口人员上线后可同步辅助进行驻地建设、对接联络、当地材料机械价格调查、余土外运规划等工作,有利于后续人员成规模进场和快速转入工程施工的规划部署,起到了预料外降本增效作用。

6.结束语

针对铁路站前站后同期招标模式下投标阶段站后劳动力配置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站前站后接口内容、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得出合理配置接口管理各阶段人员数量的建议;通过对站前施工组织及施工流程总结及研究,确定站前站后接口检查时间;总结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方案。利用BIM信息化技术对配置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确定最终劳动力配置方案。以某项目为例分析汇总了劳动力节省情况,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施工过程中根据站前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人员配置,做到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经验证,文中描述的人员配置方案对后续工程的技术标编制和施工组织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唐良兵 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接口的特点及管理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4)

黄祥岭 铁路施工组织设计优化研究  建筑交通

廖善灵 铁路四电与土建工程接口建设管理 铁道运营技术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