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1
/ 2

【摘要】目的:探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所收治的64例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研究,分成对照组(常规性治疗+西医康复训练)和观察组(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其后MAS、FMA、Barthel指数比较无差异没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对比有差异具备重要的意义(P<0.05),显示采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佳。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可得知,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备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过程之中,科学运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式,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调和阴阳针法;康复训练;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也常被人们称作运动神经元瘫痪,是因为高级中枢抑制性指令减弱或者消失,引起脊髓反射表现为亢进,从而引起的抗重力肌紧张为主的肌痉挛症状,患者瘫痪之后的三个星期之内,大约会有90%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肢体痉挛症状,给其自身的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采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式,可取得良好效果,故此次报告重点研究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核心的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所收治的64例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研究,分成对照组(常规性治疗+西医康复训练)和观察组(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当中患者最大年龄是76岁,最小年龄是36岁,共有男性21例,女性11例,平均是(61.35±7.16)岁,病程最短是14d,最长是175d,平均是(95.36±5.16)d。观察组当中患者最大年龄是75岁,最小年龄是34岁,共有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是(61.24±7.75)岁,病程最短是16d,最长是174d,平均是(95.48±5.21)d。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进行对比能够得知,无差异没有任何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运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式,取穴主要以上肢和手厥阴经联合手阳明穴,以及手少阳经作为核心,下肢主要以足阳明穴和足太阳经联合足太阴,以及足厥阴经为核心,同时进行透皮针灸治疗。取穴主要包含①患侧的上肢极泉穴和尺泽穴等,下肢主要以伏兔穴和阳棱泉穴为主。②患侧的上肢曲池穴和手三里穴等,下肢为殷门穴与委中穴等[1]。③头针主要为双侧运动区,每次的针刺双侧运动区域位于上肢和下肢。①组与②组的穴位当中分别选择两到三个穴位开展治疗。具体操作:①组与②组穴位当中分别选择两个到三个穴位实施治疗,①组的穴位实施较强的刺激,采取毫针针刺方式,得气之后,采用提插捻转写法开展具体的操作,或者针刺得气之后,按照100Hz电针进行处理。第②组的穴位进行强烈刺激,毫针针刺得气之后[2],采取提插捻补法开展具体操作,不能接电针,针刺的深度主要是到达肌肉层为止,头针采取常规性的操作方法,不能接电针,患者每周进行五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是30min,五次作为一个治疗周期。

康复训练主要采取床上抗痉体位,按时进行体位的变换,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患者利用自身的健肢,在床上开展主动和被动等运动,抗痉挛模式训练和关键活动度保持,主要以痉挛肌肉保持静态牵张为宜,每天开展一次训练,每周进行五次临床治疗。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严禁采用解痉药物,包括神经传到阻滞剂,或者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痉挛的治疗,如果发现要及时剔除[3],在患者在研究前,已经使用解痉药物,则可以继续等量使用。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在不影响后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对患者实施合并疾病治疗。

以上两组患者全部接受为期8周的治疗,治疗8周之后,方可开展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同时在治疗结束之后的三个月进行随访。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标准为:

基本痊愈:患者的Ashworth评级直接恢复到0级。

显效:患者的Ashworth评级恢复到2级和以上,降低2级的肌张力,但是没有达到0级。

好转:患者的Ashworth评级恢复到1级。

无效:患者的Ashworth评级没有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对比分析

两组在治疗前,其后MAS、FMA、Barthel指数比较无差异没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对比有差异具备重要的意义(P<0.05),显示采用

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佳,具体的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对比分析[(spacer.gif±s)分]

组别

例数(n)

上肢

下肢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

观察组

32

3.16±0.52

1.95±0.48

3.12±0.69

1.85±0.46

对照组

32

3.26±0.75

2.54±0.51

3.08±0.54

2.36±0.49

t


0.01265

8.9651

0.2365

9.6324

P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析

针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可得知,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备意义(P<0.05),具体的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析[(spacer.gif±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

观察组

32

115.63±28.96

174.62±30.26

对照组

32

118.34±30.26

131.24±35.62

P


>0.05

<0.05

3讨论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状态运动功能障碍通常是因为肌群间的肌力与肌张力间不平衡引起的,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属于“阴急阳缓”,下肢属于“阳急阴缓”,采取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式,可减轻患者各项临床症状[4]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所收治的64例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研究,分成对照组(常规性治疗+西医康复训练)和观察组(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其后MAS、FMA、Barthel指数比较无差异没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无差异无意义(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之后,各项指标对比有差异具备重要的意义(P<0.05),显示采用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佳。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FMA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可得知,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备意义(P<0.05)。

综上,在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期间,采取调和阴阳针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宇.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2):170-173.

[2]关艳.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6):137-138.

[3]关艳.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05):115-116.

[4]段渊,廖迎春,余骏.针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02):38-41.

作者简介:王艺超(1993.07-),男,汉族,贵州江口人,本科学历,初级职称,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康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