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1
/ 1

分娩主要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整个过程,是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分娩疼痛是分娩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但部分产妇可能因为对分娩相关知识不了解、体质敏感等原因其造成在分娩过程中产生过于强烈的疼痛感。在高强度的疼痛刺激下,产妇容易出现过度通气,进而导致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等症状,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保证生殖健康,是妇产科医学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医师对分娩镇痛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分娩镇痛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类和药物类手段,其中药物类分娩镇痛可分为静脉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两种类型。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因其镇痛效果良好、安全较高、对胎儿基本无影响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家庭的欢迎,成为分娩镇痛的首选方式。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不仅镇痛效果良好,而且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情况下,足月妊娠的产妇、单胎头位产妇、产道无异常产妇、ASA III级及以上等无椎管内阻滞禁忌证产妇等均可采取该类方法进行镇痛麻醉。此外,临床研究表明重度妊高症、先兆子痫等疾病产妇也可采取该种方法,镇痛效果也比较理想。

在我国,自控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PCEA)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项镇痛技术是把设定好数据的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由产妇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控制用药量,以达到镇痛效果,其优点是在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药量,缓解产妇焦虑感,提升用药安全性。此外,由于该模式是经产妇自行控制用药量,对于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有一定帮助。但自控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也有一些缺点,若医护人员对该项技术不够熟悉可能会使阻滞平面不足或过高,导致其忽略对患者的观察,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在实施该镇痛模式时要求医师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药物的单次使用量、药物浓度、锁定时间及输注背景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CSEA)是标准硬膜外的代替疗法之一,指向蛛网膜下腔注入低浓度局部麻醉药复合小剂量的阿片类药物后,连续或间断给予硬膜外给药,具有运动神经阻滞小、起效快、阵痛明确、用药剂量少等优势,对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有研究显示,与PCEA相比,CSEA并未明显的缩短产程,但是其增加了产妇出现恶心呕吐、瘙痒、头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中选择镇痛方法时要结合要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及意愿选择最为恰当的镇痛手段。

目前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药物主要为盐酸罗哌卡因、丁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药以及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是丁哌卡因的同分异构体,属于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其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低于布比卡因,且持续时间长,安全范围宽。研究显示,罗哌卡因对运动神经纤维的阻滞程度较低,对子宫胎盘血流以及新生儿出生评分无明显不良影响,小剂量即可产生阻滞,具有麻醉和止痛双重作用。左旋布比卡因是布比卡因的异构体,其理化特性及镇痛效果与布比卡因相似,但毒性更低,应用前景更广泛。阿片类药物芬太尼在椎管内分娩镇痛中最为常用,相比于其他阿片类药物,其具有起效快、稳定性高等优势。小剂量芬太尼能明显减轻产妇的宫缩痛且对婴儿基本无损害。舒芬太尼是芬太尼N-4位取代的衍生物,该药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与血浆蛋白均有高度结合性,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更强,因而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久。目前,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国内外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虽然椎管内阻滞能明显减轻产妇疼痛,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使用不当可能会给产妇带来各种并发症,例如长时间注射麻醉药引起的运动阻滞、阻滞平面过高导致的低血压、穿刺导致脊髓神经根受损以及镇痛药物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因此,在实施椎管内阻滞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后再行操作,以有效预防各类不良反应。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女性分娩问题。自1992年北京率先使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以来,该类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相关研究中,新型分娩镇痛技术及麻醉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对于母婴安全也越来越有了保障。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椎管内阻滞技术可能会使第二产程延长,增加器械助产率。但是,随着人们对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技术的深入研究,未来应当会有更好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临床之中,发现更加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手段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