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让消化道疾病无处藏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2
/ 2

消化内镜——让消化道疾病无处藏身

皮菊艳

射洪市人民医院 629200

大多数消化道疾病很难通过肉眼观察判断情况,所以各种消化内镜也成为了医生了解患者内部身体状况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消化内镜的种类也增加到了16种,相适应的检查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本文中,分析了消化内镜的常用类型,并讨论了消化内镜对于疾病判断的实际意义。

一、消化内镜的实际临床价值

(一)提高疾病判断准确率

消化内镜的应用明显增加了疾病判断的准确率,缩短“诊-治-护-养” 周期。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传统治疗多依靠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根本无法判断患者具体发病位置。因为该疾病各时期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也很难准确评估与用药。而在现代医学中,就可以利用消化内镜对患者发病位置进行准确判断,排除个体差异、外界因素对于疾病判断的影响。而对于传统治疗难以处理的癌变症状,也能通过该技术准确降低癌变几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对比影像学,消化内镜可以更直观的反映出病灶部位情况,进一步降低主观判断、其他原因的干扰。

(二)对病患影响小

传统影像学检查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造成辐射损伤。如x光检查需要至少半年的间隔,而青少年、孕妇的间隔周期会更长。但对于多数消化疾病来讲,发作时间长、疾病进展快的特征也注定影像学检查无法成为该疾病症状判断依据的有效获取方式。在现阶段, X光检查在消化道疾病的应用中也仅停留在胆结石、胃穿孔的应用中,同时较长的间隔周期也意味着该检查会占用其他严重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操作空间。而对于消化内镜来讲,该检查对患者的影响较小,检查中的不适感也能够通过其他辅助方法进行控制。对于发展较快的疾病,也可以更加自由的控制检查周期,从而对疾病发展情况进行连续捕捉。

二、常见消化内镜类型

(一)胃镜

胃镜主要适用于上消化道,侵入性较强,大多数患者都会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反应。针对该情况,现在胃镜检查增加了麻醉,方便消除患者的不适。但同时,麻醉药物的使用增加了药物使用风险,所以实际操作中需要更加谨慎。在适用性上,胃镜可用于确诊消化道病变,并作为上腹部不适的主要应对方式。若患者出现急性胃出血,也能作为疾病的主要辅助判断方式。这几年,胃镜也开始成为意外异物吞食的主要处理方式,即快速确定异物位置,确定异物取出方案。其次,面对逐渐增高的胃癌发作率,部分城市也开始将未经作为胃癌筛查的主要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胃镜操作前需要禁食6~8个小时,需要告知患者提前禁用一周抗凝药物,避免胰岛素摄入。若为无痛内镜,需要有监护人陪同,以免发生危险。

(二)十二指肠镜

该类型消化内镜主要判断胰腺、肠、肝、十二指肠处的病变,但由于视野范围较小、多数情况下作为辅助镜参与症状判断。不过,十二指肠镜也有优势应用区间,如能够正确判断患者胆管结石、炎症症状,快速确认寄生虫位置和类型。其次,部分患者的胆囊切除也需要通过十二指肠镜的辅助。如上文所述,十二指肠镜也有较多的使用限制,如复合患者上消化道较窄或出现梗阻,则内镜就很难到达目标检查区。同时,十二指肠镜也很难应对急性出血情况,所以出血倾向较为明显的患者也不推荐使用该方式进行病情判断。

(三)小肠镜

该类型消化内将具备注气、吸引特征,病变位置的观察效率也明显高于影像学检查。该检查有两种操作方案,分别为经口与经肛,但都需要提前禁水、禁食。检查时需要进行麻醉,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但该检查的视野范围也相对较小,很难对小肠进行整体判断。多数情况下,在胶囊内镜确定具体发病位置后,再利用小肠镜对病变位置进行观察。在适用范围上,小肠镜主要用于各种小肠出血,包括潜在出血与非明显特征性出血。对于小肠部位的异常增殖病变,小肠镜也有较大的优势。另外,小肠镜还应用于部分消化道的术后操作中,方便进行梗阻、出血的处理。若患者消化道结构发生病变且十二指肠镜已经无法进行病状判断时,也可以利用小肠镜进行辅助检查。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检查的限制性更强,主要体现在更加明显的不适,现阶段也很难降低该类型的检查的异物感。其次,对于心肺功能受影响的患者,该检查也会有较大的风险。另外,部分研究还表明该项检查不适用于孕妇与低龄儿童,会增加意外发生概率。

(四)肠镜

该检查比较特殊,依靠可弯曲、附带有微型摄像设备的纤维软管实现检查需求。其他设备由肛门进入,逐渐送入至大肠发病部位。该检查还可进行辅助的部分息肉切除,辅助进行检查判断。肠镜的优势区间较大,能够适应大多数下消化道的检查的同时,也作为部分手术的绑定检查。如结直肠癌术后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确保肿瘤治疗的有效性。由于结肠癌的遗传性,家族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也需要进行肠镜检查,尽早进行介入性治疗。同样,肠镜应用时也有明显限制性,如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急性腹泻患者、妊娠期患者都不可进行肠镜检查,这也增加了部分群体在疾病处理中的无力感。

(五)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可在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超声扫描,操作具有实时性,准确率要明显高于体外扫描。在部分应用环境下,能够准确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气体、脂肪、骨骼等,十分受现代医学的青睐,尤其在黏膜病变、脏器压迫的处理中,该操作的优势更加明显。但实际应用中需要提前对患者进行传染病检查,并拍摄心电图。在操作受限性上,超声内镜的受限较少,可满足大多数对应疾病的检测需求。

(六)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主要载体智能胶囊,该胶囊能够传递图像信号,准确记录患者消化道内的异常状况。该检查方式能够突破小肠镜的检查盲区,发现病变位置。胶囊体积较小,患者异物感较弱,检察过程中痛苦较小。但若患者的小肠出现左侧或者明显肿瘤,这将影响胶囊的到达位置,自然也无法实现对病变部位的检查。意外情况下,胶囊还可能滞留在患者腹中,无法排出。为避免该情况,患者需要禁食12小时以上,并远离强电磁场环境。若检查后,胶囊滞留超过14天,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咨询,并通过辅助手术取出胶囊。

(七)磁控胶囊内镜

该检查方式通过磁力控制增加胶囊内镜的可控性,方便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观察。在磁力控制中,胶囊内镜的运动方向、镜头朝向、移动速度都能够进行控制,拍摄盲区也远小于传统胶囊内镜。在实际应用中,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胶囊内镜的禁忌症并无差异,只需要提前做好相应防护,便可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