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的一线员工岗位履职能力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炼化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的一线员工岗位履职能力建设探讨

许斌

620105198401030016

摘 要:炼化企业要优化安全管理绩效,就应在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的工艺特征与资源条件等来科学设计标准化作业方案和管理制度,并在责任分解之后提供优秀的员工队伍和高效的培训,以使一线员工充分认同安全意识,有效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知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关键词:标准;问题;建议

1. 基于安全管理视角的一线员工岗位履职能力评价标准

首先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防管控计划,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对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严密管理。除合理布局生产场地的内部结构、生产设备和管线系统之外,需要在工艺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安全风险与有效防控手段的选用,并定期进行生产装置系统的安全检查与评估。

其次是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以便为组织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应该强调的是,需要针对安全信息制定相应制度和细则,包括如何对异常状况、安全事故、处置方法等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等。

再次是组建责任分解明晰的安全管理机构,以加强领导的参与和组织的支持来强化管理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安全生产的意识和技能为每位员工认同和掌握,都极大地依赖于各级领导的有感践行、精心的组织和安全责任的严格落实。

第四是加强安全生产技能的培训教育工作。除了形成有效的操作规程和加强监管,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教育和严格的评估考核使一线员工对产品、设备、工艺流程等形成有效认知,大力提升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显著改善其适应生产场景的身心状态,是一线员工培训教育的重点所在。

  1. 一线员工履职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2.1一线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部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建设不够重视,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执行和反馈优化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有效配备一线员工。例如,虽然许多企业都设置了首席技师、主任技师等职位,但选聘节奏较慢,已批复的职数未被有效利用,导致本科生等潜力型员工不愿长期留在操作岗位,多数都会在3-5年之后因晋升机会不足而转岗或离职。从调研情况来看,近3成员工反映班员数量不足,近6成人员认为班员现岗位能力不匹配现岗位要求,而基层操作人员能力素质不能满足要求是导致目前安全形势不佳的主要原因。

其次,多数企业根据集团公司的定员标准设置了岗位备员,但实际执行的效果与备员制度的预期目标相距甚远。许多企业都以待岗、停岗留薪、长期病休等不在岗人员或难于正常履职的人员充数,使得关于一线倒班岗位应保持15%备员的标准要求近于有名无实。

最后,各企业的安全员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安全员多数是从生产岗位转岗而来,相对于“三大员”中的工艺员、设备员,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以及专业技能弱的问题。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专职安全员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相关占比尚不足30%。

2.2技能人才培训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线员工的岗位技能、安全意识、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等在整体上取决于相关管理,而调查中的炼化企业在技能人才培训管理方面存在多种问题。

由于各企业更强调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导致用于技能人才培训的资源投入相对薄弱,这不仅导致相关培训的班次与人数因推行四班两倒制等改革而持续下降,也使得面向一线员工实施系统培训变得很难。调研情况显示,近9成员工认为在目前长周期运行的工况条件下,仿真培训很必要,但目前有近4成岗位对应的装置并无相关仿真系统。同时,近5成专业技术人员在近3个月内参与培训授课不超过2次,且有近8成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时长不超过1小时。

培训管理的创新力度较为薄弱,导致针对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难以有效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培训在时间统筹与送达方式上的局限加剧了工学矛盾,既使得培训不能实现全面覆盖,也使得员工因为倒班或休息时间被集中培训挤占而心生抵触。另一方面,培训缺乏有效的区分度与激励强度,降低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多数员工认为班组在安全培训方面时间难统筹、人员难安排,班员参与不积极,甚至抵触,工学矛盾也导致班组长参与培训较少,有近6成班组长在过去3年内参加系统的岗位培训不超过3次,更有近3成班组长在过去3年未参与相关轮训。此外,多数员工认为企业对岗位练兵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并有近8成员工认为搭建展现能力的平台和提高物质奖励能促进更多员工跟上培训计划。

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这既表现为培训内容未能有效协调通用性与专用性需求的冲突,以及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也表现为培训形式的协同性不足,实操锻炼、应急演练和开停机锻炼等相互联系不强,并存在占比偏低和偏重形式的问题。同时,培训对于交接班管理、情绪管理与岗位协作等重视不足。调研情况显示,超过4成的员工认为专项教材偏少,超过5成的员工希望能加强培训的实用程度、增强形式多样化,近6成员工认为迫切需要增强现场动手操作,更有近9成员工认为亟待补强应急操作方面的短板。此外,有超过6成的员工认为培训效果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培训内容枯燥、实用性差,培训的方式死板单一、针对性弱。

2.3 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效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安全管理的难点,这既需要科学的安全管理计划、清楚的责任分解,也需要有效的落实。然而,此类要求往往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各类安全监管主体在实践中倾向于选择层层加码,导致基层单位迎检多、台账多、填表多,一线员工要为应对复杂而密集的检查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并承担过重的安全责任,同时还要负担各种衍生成本。例如,安监层层加码导致多种上岗资格证书需要频繁复审,取换证所需的培训时间变长,取证费用显著提高。

基层企业面临着沉重的承包商安全监管压力。由于承包商承揽的业务涉及种类多、作业环境复杂,而且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弱、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基层企业需要在承包商人员的安全培训及其作业监护上耗费大量的资源。

基层安全管理在执行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责任分解不够清晰,作业标准化与作业许可管理的落实效果欠佳,以及激励与约束的针对性弱等。这导致一线员工在履职中存在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淡化、经验主义和侥幸心理盛行、奉献精神不足、学习进取动力弱等问题。调查显示,近8成专业技术人员认为操作人员对待培训不积极,认为学得好不好一个样;近7成认为职工在培训上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超8成认为员工学技术麻木厌倦。此外,多数企业都未能严格依据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来报告、统计分析包括未遂事件的安全生产信息。

3.改进建议

针对当前一线员工岗位履职能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础,进一步优化一线员工队伍结构。首先,应该在基层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同时,应该明确划分相应的统管与落实责任,并加强考核。其次,应该坚持精简、高效与开放的原则,提升优秀人才的配置比例,并提高内部员工的流动性和招聘引进的灵活性。最后,应该加强技能人才评价和成长通道建设,如通过建立健全选拔标准将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优秀员工选聘为安全员与班组长,并大力推行有效的班组管理模式与安全技能提升专项培训。

二是完善安全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首先是加强技能培训软硬件建设,具体措施包括:有针对性地定制开发交接班、巡检、常见违章、隐患排查、特殊作业等仿真产品,为炼化装置同步配备适用的仿真系统,大力培育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分区域建设实训基地,强化培训教材的修订工作,加大系统内培训资源共建共享的统筹整合力度。其次是通过强化培训管理的创新与落实力度提升培训效果。除严格把关培训实效的评估与考核之外,需要有效制定培训计划,以将相关知识与技能贯穿于各类培训的全过程,并树立工学一体化的培训思想,努力将技能培训和实操锻炼融入岗位履职。

三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编制科学的标准化作业方式,并使责任得到有效的分解落实,以保证风险共担和协作有效。其次,应该做好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安全监管人员需要勤跑作业现场,并根据例行检查与随机抽查的结果责成及时的整改。再次是通过作业许可管理等制度扎实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对于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易燃易爆作业和动火作业等,应该严格执行作业许可管理等制度。最后是要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根据企业的实际有效配备应急物质、装备和人员,以提升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