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基于问题导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初探

陈娅妮1 ,郑志韡,2 ,石照弘3 ,杨箫语4

1.2.4昆明市盘龙区教育体育局

3.云南省昆明市盲哑学校

【摘要】本文基于对A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工作对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通过分析基本情况、寻找存在问题,进一步从实践角度对措施途径进行了讨论。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县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施策主体,联动中小学和相关职能部门构成发展力量单元的集群,以精确测算、寻求问题解决为抓手,科学利用本土资源,合理借鉴外来经验,注重特色发展,是高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优质均衡,路径研究,有效机制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国西南地区某省某县(以下简称为“A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不懈努力,于2016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国家验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决策部署,A县于2019年开始正式全面启动和部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工作。[1]

一、基本情况

A县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某边疆省份的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是全省政治、文化、交通和经济等枢纽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在西南地区位于上游水平。近年来,A县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持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内涵建设的深度、强化特色发展的效度、拓展开放办学的广度、厚植民生福祉的温度,持续推动高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稳步发展。

同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进程,A县长期以来面临着本地适龄入学儿童人数逐年递增、外来随迁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的情况,为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招生入学带来了巨大压力。

二、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A县义务教育办学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但由于位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大、随迁子女逐年增多等诸多因素影响,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对优质均衡发展评估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

(一)学位供需矛盾持续严峻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自然增长和外来随迁子女的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带来持续的压力[2],并引发教育负载量加大与资源配置供给紧张等问题。

一方面,因随迁适龄儿童不断增长,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入学人数均超过了当年招生计划人数。就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硬件指标之一“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为标准推算,A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位总计缺口为14000余个,按学段划分,小学学位缺口10000余个,初中学位缺口3000余个。

另一方面,自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后,2023年迎来了小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个高峰期,适龄入学儿童人数增幅较往年显著增多,A县小学一年级招生入学面临前所未有过的学位缺口压力。

(二)量化指标达标率较低,差异系数较大

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31项指标中,A县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以及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等硬件指标存在较大缺口。同时,A县小学、初中资源配置七项指标的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均分别超过了达标要求的≤0.5和≤0.45。

(三)区域校际差异较大

伴随着新、旧城区发展速度的差别、以及在客观上形成的居民分布不均衡、城市用地不均衡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在A县的旧城区,因常住居民人口密度较大、传统学校校舍改扩建不易等因素,在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中如“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办学条件与新城区的新建学校相比差异很大。

三、主要应对策略和工作举措

(一)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动态推进

A县积极制定并落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统筹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实施方案齐抓共管,将解决缺口导向和实现目标导向相结合,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育改革、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内涵发展、严谨填报数据为抓手,教育督导部门牵头,联合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施“一校一专表,一校一方案”的动态调研[3],共同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二)加大投入,校舍资源使用增量提效

A县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所需建设费,全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依据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生均体育场馆、网络多媒体教室以及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等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核查[4],一校一策对现有校舍资源进行有效挖潜,通过校内调剂、置换、新建、改建、布局调整、控制规模等方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按要求保障必要功能室间数与面积的配备,督导部门实行动态追踪管理。

(三)拓宽渠道,教师队伍增量提质

A县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理念[5],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银龄计划、公开招聘等多渠道补充优质师资;面向全国引进优秀教育管理人才;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引领教师快速专业化成长;鼓励支持各学段名师工作室跨学科跨学段开展贯通式整合教研;鼓励博士研究生建立博士工作站,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引领广大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全员教师分层分类梯次递进式培训实效;积极搭建公开课、优质课、竞赛课、优秀论文、科研成果等教育教学交流共享平台,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深化改革,教育资源增量扩优

A区不断深化集团办学、合作办学、托管办学等多元办学模式,立足扩优、培优、引优三种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和优质学校合理布局[6]。通过城区打造“精品校”、城郊打造“优质校”、农村打造“样板校”,以及“学校成长共同体”开展校际帮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共同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五)聚焦内涵,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

一是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不断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强化学校管理,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规范日常教学管理。深化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激发教育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抓特色教育,促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努力,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内涵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办学品位[7]三是推进“双减”工作提质增效。继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督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一校一案”的有效实施。四是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为切入口,研读并开创性应用监测结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强化课程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辐射作用,减少校际差距,提升全县教育教学质量。

(六)红线预警,加速工作回路

A县从测算结果入手,深入分析各学校达标情况和变化趋势,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达标情况红线预警工作机制,对接近不达标底线和影响全县校际差异系数较大的相关学校数据,分项分类建立名单并传达至相关业务科室。及时疏通并加速解决问题的响应回路,确保义务教育均衡达标情况不滑坡。

同时,A县积极并推广学校使用《学校达标情况自测工具》,适时开展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优质均衡指标解读培训会,以便学校实时掌握各项未达标指标的缺口情况。

(七)及时复盘,问题驱动持续发力

A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复盘,认真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动态自评,将达标缺口情况和推进工作完成情况从横向和纵向多个纬度对数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对内认真寻找发展短板、挖掘制约因素,对外努力学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县区的优秀工作经验,以问题为导向梳理解决建议,以期在下一年度工作中针对相关问题及时推进解决,有的放矢落实相关整改工作[8]。并综合以上内容形成年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自评报告,并及时报送相关业务科室,同频共振共同促进A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结语

经过几年以来的不断努力,A县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一如既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继续坚持教育强区发展战略,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不断促进着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对照优质均衡发展指标,不仅存在问题和发展短板逐年得到解决、校际综合差异系数逐年持续降低,同时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相关一整套工作体制机制也得以不断健全,走出了新路子,找到了新办法,形成了全社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以更从容、更主动的姿态应对并解决优质均衡发展进程的系列问题,为早日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A县所进行的优质均衡发展实践工作路径,作为成功的有益探索,也为同类县区的教育发展积累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发展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燕,李光龙,周云蕾.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困境及路径选择[J].海南师范学院学院学报,2021(6):140-143.

[2]徐小容,朱德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与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2017,38(10):37-45.

[3]范涌峰,宋乃庆.从重点化到特色化: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的战略走向公平与效率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13.

[4]吴宏超,胡玲.义务教育如何从基本均衡跨向优质均衡——基于广东省的数据分析[J]教学与经济,2018(4).46-52,60.

[5]吴建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困难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9,35(3):75-82.

[6]刘玮.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同向度与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10.

[7]冯婉祯,吴建涛.我国县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帕累托路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6):52-54.

[8]范先佐,郭清扬,付卫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省级统筹[J].教育研究,2015(2):67-74.

注此文为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第一批规划课题“昆明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立项编号:ZG2021028)研究成果。

 


[1] 此文为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第一批规划课题“昆明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立项编号:ZG2021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