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7
/ 2

双新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

苏守康, ,边洪强

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

2021年,由国家主导的“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化的改革举措,包括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教学方式、新评价和新高考(中考)等几个方面。自此,新一轮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启动。这是对基础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回应。基础教育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体系建设,以核心素养为标准的内涵发展,以师生成长为核心的人本发展,以文化、特色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将共同而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余杭区重点打造的现代化新建高中,我们肩负着光荣又沉重的使命,那就是育现代君子、办卓越高中。尤其在双新背景下,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更需要科学的育人理念、先进的课程理解和优秀的师资队伍。我们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立了学校发展的如下三个目标:

第一、形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如琢如磨,情怀育人、素养固本,探索学校特色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模型,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校本模式。

第二、建构品质化的课程体系,统整课程资源。统筹考虑课程与学校建设其他要素的关系,充分挖掘不同课程具备学习价值,系统思考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展开结构化建设。

第三、建设名优教师群体队伍。注重教学、教研、教培一体化,重点提升教师实施高质量课程时的执行力和反思力。

一、生本理念诠释了双新对教师的要求

“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变革,而且内在地包含了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的优化,更意味着学生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基于完备且高品质的课程体系,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需要站在学习者的立场去架构和实施。一方面,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通过探索和展开多元化的教学,创设丰富的课堂形态,加强对学生的分类培养,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归根到底是思维的发展力,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成长,经由启发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支持学生在经验基础上生成相应的思维力,营造有利于思维成长的课堂生态。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效的教学是师生合作共进、教学相长的过程。

双新背景下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高水平的课程及其诠释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尽管“三新”引导了“考什么”“教什么”和“怎么教”,但对教育来说,由于面对的是人,更重要的是“谁来教”。在新的时期,教师所需的知能储备更加复合多元,应注重教学、教研、教培一体化,夯实教师对“三新”的理解和相应的业务能力,重点提升教师实施高质量课程时的执行力与反思力。

二、教师的阶梯化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我们拥有全国各地引进的名特优教师和出自名校的高学历新教师,其中青年教师队伍庞大,占比超过70%。据此提出“一体、两系、四玉”的教师培育发展规划。一体指学习共同体,两系是“一三五七新教师养成系和引进教师再突破”,四玉指基于良渚玉器文化的玉系列教师培养进阶工程——璞玉工程、琢玉工程、润玉工程和成玉工程。

(一)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

建校伊始,我们就规划了“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组建名优教师“教学研究所”、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工作室”、新锐教师组成的四个专题工作坊——悦读沙龙、课堂设计、学科技能、创新设计、师徒结对青蓝组合,在良径教育研究院和九位特级导师的筹划、指导下量身定制发展方案,量化教科研任务与考核目标,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共促互助。坚持教学、科研、教培一体化,重点提升教师实施高质量课程时的执行力和反思力,活动有主题、课堂有特色、教学有成果,教师的学科理解力和课程执行力大大提升,教师们都有自己切实的三年、五年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目标,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充满希望。不仅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升,教育教学也取得突出的成绩,在解题能力比赛、基本功大赛、优质课比赛中一大批各科教师名列前茅。

(二)两系规划是学校特色的重大举措

新教师养成系,突出一三五七阶段,分别是一年熟练、三年骨干、五年优秀、七年名师。一年重在研究课标教材考试,站稳讲台;三年实现校内学段学科解题能力增强、教科研水平提升,能与学生良性互动;五年实现一个教学循环,教学效果突出,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学资源初建设,在论文发表、获奖,小课题研究中崭露头角;七年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实现自己的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中市区突出,成为区骨干、区名师、市学带。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教学成果丰硕,成长经历可复制、可示范、可传递,称为学校教师发展的旗帜。

引进教师再突破系,首先指教师本人的水平和称号进阶,沿着“市新秀→省新秀、市优课→省优课、市学带名师→省名师→特级、正高”的路径高速良性发展。同时,能在校内引领,积极承担教学导师、教备组长、教研组长任务,在校本学案、作业,阶段测试卷、校本课程开发中率先垂范,作为核心力量领导完成学科建设;还在校内突出,教学效益、工作作风、教学研究都能做好年轻教师的榜样。

(二)玉系列育师工程是学校文化的表达

学校崇尚君子教育。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为校训,以“明德性、广格致、尚自强、会融通、崇创新”的“现代君子”为育人目标,以“修君子之德、养君子之才、行君子之道、成君子之风”为办学主张,构筑了君子教育的校园文化和君子课堂的精神支柱。君子如玉,教师培育就是璞玉、琢玉、润玉到成玉的经历和路径。

  1. 新入职教师璞玉工程

对于促进新教师加速成长的璞玉工程,我们采用提前一学期入职的新教师跟岗实习培训和入职一年的新教师岗位适应培训,教学导师和班主任导师一对多、多对一指导帮扶,学校提供平台助力新教师们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暑假里,我们教师继续执行学习计划,学习共同体共读一本书、同磨一堂课,基于反思撰写教育叙事、课例研究、读书笔记,新教师更有“6+6”课时(7月、8月)提前备课及线上视频说课和线下集备说课。

2.1-5年教龄的琢玉工程

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可塑性强,见效快。我们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琢玉工程”,聚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围绕教材分析、考试评价、教学设计,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磨课等方面进行研修。

3.引进青年优秀教师润玉工程

对于学校引进与调入的5-10年教龄教师,我们实施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润玉工程”,主题为“师德修养提升、教学设计艺术、课堂观察与学情数据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学科素养提升、命题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等”。周期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完成一份较高质量的试卷命题、一份较高质量的课题设计方案,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交一份指导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佐证材料。

4.成玉工程

面向10年以上教龄、具有市区级称号教师,我们实施名特优教师孵化培训的“成玉工程”,培训主题为“立德树人专题、教学主张提炼、教学评价与测量,青年教师培养、学科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融合策略、课题研究与学术表达”等。

三、校本教研,是教师培养的保障和催化剂

深入、广泛开展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以单元教学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课堂评价等实际问题为抓手,确立研究方向,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利用学海平板有效使用,推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围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三个重点,持续深入研究“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新教学,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结合学科发展实际,提炼大课题,开展深研究。组织首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工作开展,明确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细则,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梯队成长。推进拓展课程和各科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契合双新精神,促进三全育人。

深化集体教研,进行新背景下关于高中新课堂的思考与建构,坚持不懈的抓好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切实做到真教研、深教研、精教研。引导教研组针对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校本化重点和难点问题,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破解,将目标-问题-评价的研究相互贯通,进行校本化的实效解答。深度化开展读书活动,以“双新”研究和提升学科专业理解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深度阅读、关联阅读、对比阅读、实效阅读;深度化开展课例研究,引导教师学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例分析,总结校本化的课例研究成果和经验。推进微课、平板等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科研工作的各类活动评价形成可持续的体系,教师们的教学规范、教学思想与学校文化高度融合。教师、教备组、教研组、年级组、各学习共同体能个性化、定制化地确定发展目标、任务,教务处、教科室能依据不同教师及团体的发展现状,组织相应的发展资源、活动,激励教师将有意义、有自觉的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获得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自觉与行动自觉。教学科研以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教学成果转化为抓手进行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升,引领他们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奋进;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为抓手进行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升,引导他们向教学骨干奋进。继续强化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发展机构、高校之间的沟通协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承办教育部、省市教育研究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研修、培训、交流活动,让全体教师在校内就能亲历丰富的学术活动、享受高端的研修资源,培养出自己的学科专家,有能力在各级平台上展示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基于教育教学的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初见成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升格发展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