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型企业银行融资难的相关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浅析中型企业银行融资难的相关问题

郑晗

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 贵州贵阳  550000

一、中型企业的融资困境

我们在根据企业规模对企业分类时,常常会提到“大中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两个群体。其中,中型企业同时存在于这两个群体中,同时与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并列。实际上,中型企业是一个区别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有鲜明特点的独立企业群体,但在上述两个概念中,中型企业的特性似乎消失了。Ayyagari等(2003)和Krueger(2009)在研究企业规模分布特点时,提出了“消失的中间段”现象:即在发展中国家,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中型企业的数量明显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近年来,国家对小微企业融资高度重视,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从“三个不低于”到“两增两控”,都在着力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在政府推动和银行自驱力的双重作用下,小微企业获贷难度明显下降。而中型企业,既未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政策红利,也难以像大型企业一样受到银行的青睐,其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未得到良好的解决。本文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尝试给出一些解决方法。

二、中型企业的重要性

首先,明确本文讨论的中型企业的范围。目前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为《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该文为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四个部委联合发文,故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将其称为“四部委口径”。根据该文件,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其划分依据包括营业收入、从业人员以及资产总额,不同的行业对划分依据的选择以及数值的具体要求均有不同。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例,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即为中型企业,而建筑业的中型企业则是营业收入为6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本文讨论的中型企业即满足该文件划分标准的中型企业。

中型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统计局标准,粗略划分估算国内中型企业约占全社会企业总量的近10%,占大中型企业的80%;从企业特征上看,民营企业是中型企业的主力军,占比九成以上;50%以上的中型企业归属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超过半数下沉县域,遍及全国所有行政区,在促民生、活实体、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基于行业特点,部分企业不需要大量的人员或经营规模就可以达到行业领先地位,具备长期核心竞争力,对增添经济活力、提高效率、提升创新能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小巨人”企业都有这样的特质特征。目前工信部通过四次评选,评出了256家单项冠军企业和90家待培育的单项冠军企业,其中大量是中型企业,它们专注于生产性供应链上的某一个产品或服务,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三、中型企业银行融资难的原因

中型企业相较于小微企业,其资金需求量大。一方面,企业难以通过个人渠道或是民间融资获得较低成本的资金。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在健全完善中,其门槛较高,而中型企业往往存在体量较小、信用评级不高的特点,导致大多数企业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融资则成为中型企业更好的融资渠道选择。尽管中型企业对银行融资存在天然依赖性,但如前文所述,其在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良好的解决,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缺少针对性的政策支撑。目前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各项融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普惠金融领域,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暂未惠及中型企业。针对小微企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模型的持续应用与完善,以线上信贷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服务范围,基本满足了其“短、频、散、急”的资金需求。处于普惠金融优惠政策覆盖限值附近的小微企业一旦成长为中型企业,就难以继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这可能会导致中型企业拆分为小型企业的套利问题。

二是中型企业特性导致其融资难。中型企业多数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其融资需求数倍于小微企业,同时又存在经营风险更高的情况。很多中型企业没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的发展更多依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往来随意性大,常会出现“公私不分”的情况。对外披露的财务数据以及经营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也较难核实,加大了外部机构对企业真实情况判断的难度。此外,由于中型企业的群体数量远远小于小微企业,且存在区域行业差异化大的特点,导致银行难以通过大数据来筛选客户。从银行的历史数据来看,中型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较高,也缺少较好的控制手段。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出于风险收益原则的考虑,更倾向于通过抵质押或提供第三方担保的方式来降低贷款发放的信用风险。于是,中型企业又将面临抵质押资产不足或难以提供合格担保的困境。

四、改善中型企业银行融资难的措施

鉴于中型企业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在经济生态中发挥中重要作用,银行服务中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更是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所在。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为中型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亟待提升改善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提高中型企业综合经营与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聚焦重点,做好客户选择。一是聚焦重点企业。关注行业成长性好的中型上市企业,包括新三板企业中的优质中型企业。关注国内优质集团(大型国企、央企)内的中型企业。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关注具有地区资源禀赋特征和产业集群的区域,包括东部的先进制造业、中西部的产业转移、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型企业。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围绕制造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清洁能源等实体经济领域,挖掘优质中型企业。关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中型企业,以及城市地铁、轻轨、水务公司等中型企业。

第二,加大创新,建立与中型企业特征相适应的产品体系。依托稳定的核链关系和交易背景帮助供应链链条中的中型企业增信,使其获得全流程在线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融资服务。结合中型企业经营周转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规律,在确保满足监管部门要求以及企业需求真实的前提下,为中型企业合理延长流动资金贷款循环周转的使用期限,减少企业到期的周转压力,以便更有效地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参考普惠金融大数据信贷产品,实现金额低于某一数值的流动资金贷款的产品线上化,贷款的申请、支用以及还款均可以在线上操作,主要流程在线可查。

第三,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结合中型企业群体的特点,制定出银行内部有别于大型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差别化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效率。此外,可以设置中型企业管理的专业团队,统筹相关工作推进的同时,也更便于对中型企业的跟踪分析,加强专业化研究。

第四,健全风控体系。充分运用银行自身的科技力量,或联合第三方科技公司,与政府共同搭建行业数字化平台,通过政、银、企三方合力,建立一个良好的行业生态。一方面,帮助地方特色产业内的中型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中型企业管理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另一方面,银行也能更直接地获得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打破银企间的信息壁垒,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做好客户选择和风险控制,并通过产品设计、产品创新,将数据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中型企业成长。此外,通过海量数据的收集,也为银行探索开展大数据为支撑的贷后管理模式提供了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志凌,不应忽视中型企业金融服务难,《征信》,2021(04),P1-6

【2】孙文凯王文靖,普惠金融扩面至中型企业的分析, 《工信财经科技》 2022(2),P45-61

作者简介:郑晗(198812)女,汉族,贵州兴义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