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供需关系---以S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养老服务供需关系---以S市为例

陈亮颖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在当前我国国情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增长, 在老龄化程度严重的S市,伴随着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障碍,本文研究S市养老服务供需不均衡的现象,提出重视供需关系的共同发展,推进养老服务的人才培训体系,完善S市的养老服务建设及供需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养老;供给;需求

一、引言

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的推进我国的养老服务,以适应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动。老龄化在长三角地区的趋势猛烈,尤其在S市这类经济技术发展更快的大城市,我国“421”模式家庭成员的结构或生活及经济情况加大了家庭养老的难度,养老服务应运而生。

二、S市养老服务供需背景

在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S市60岁及以上人口众多,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使S市老龄化日渐严重,尤其是60-64岁的老年人口占比最大,高龄老人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高龄老人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在逐步下降,所需要的养老服务相较于其他老人更多,更考验养老服务的完备性,高龄化程度的上升提高了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在S市不仅是老龄人口增多带来的养老服务需求激增,预期寿命的增加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对养老服务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医疗科技能力,生活水平的上升人口的预计寿命逐渐变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对养老是一个新的挑战,有需求的老龄人口大大增多。并且和全国的人口平均寿命相比,S市的人口预期寿命大大超过我国的平均寿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求是当务之急。养老服务人员每月服务量有限制,养老人才队伍就算每个人都高强度的工作,也无法照顾到每一个老人需要接受到的养老服务。S市老龄人口的每月养老金平均为4779元,而具有领取城乡养老保险的老龄人口只有老龄人口的9.5%,可以获得S市低保的老龄人口只占S市老龄人口的0.4%。

三、S市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从对S市的老龄化人口需求情况和S市养老服务供给情况的背景中可以看出S市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日渐增多,但是养老服务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和人才队伍也无法全方位的满足每一个老龄人口的需求,养老服务的限度低于老龄人口的水平。我国养老匹配度不高,并且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的价格使很多老龄人口无法具备享受资格,老龄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均衡,老龄人口的经济水平受限,家庭情况又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赡养,虽然我国和当地政府制定了很多优化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但很多老龄人口由于自身能力受限无法享受到政策等等不确定因素,S市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目前很多老龄人口即使家庭有能力赡养自己,但是不能24小时伴随在老人身边,很多老龄人口选择白天前往日间照护机构,但从2020年末看,社区日间照护机构的月均服务人数仅有1.5万人,这样即使有前往的日间照护机构的需求,也不能随时进入。像长者照护之家在2020年末S市供给204家,设置床位5838张,但是不同机构所设置的收费不同,有的老龄人口有这个需求,但是经济能力受限,床位即使有空余也无法享受。

当养老机构适当下调相应价格时,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有所增加。当政府适当给予养老机构补贴福利时,或者是公共性资源的免费提供,盈利性养老机构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床位的供给也由此供应增多。并且有的高龄老人不仅对餐食有需求,身体不便移动或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需求更严格,目前很多养老服务的人员没有足够能力对其进行养护。由此看出,供需的总量是不匹配的,老龄人口的能力需求和当前S市提供的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S市的养老服务政策中,有的规定和户籍相关,一些非S市户籍的老龄人口可能无法满足S市的公共服务体验和一些养老补贴。S市区域众多,一般经济中心集中的地区所配备的健康设施,养老服务也更好,这样使地区差异更明显,更需要养老服务的老龄人口可能得不到更好的配置。地区之间的供需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养老服务受到供需影响因素比较多,影响程度也不同。分析S市存在的供需关系矛盾,结合需求曲线的定义,需求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养老服务的定价需要根据S市相应服务对应的需求人口数量而制定,养老服务价格的变动影响了S市老龄人口的需求。当前S市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单一,价格高昂限制了老龄人口的消费欲望,上文中提到的养护机构床位多,但是老人没有经济水平去消费可反应出这并不符合S市老龄人口的需求。

S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辨别当前S市老年人更需要的是什么,按照老龄人口的需求从新对养老服务进行权衡,尽量去达到老龄人口的首要需求,从供需缺口上可以看出距离当地老年人口的要求养老服务供给量是远远不足的。S市对老龄人口的具体需求了解不够充分,无法因地制宜的对老龄人口进行养老服务。养老人员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都不利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康复指导供需缺口较大,进一步导致了S市的养老供需不均衡。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S市的老龄化人口和养老服务供需总量不匹配,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形成了供需的矛盾。S市供需关系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当地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定位,对部分养老服务的定价不符合S市老龄人口的消费结构和资金能力,养老服务的补贴机制不够完善,S市的养老服务业人员满足不了老龄人口的增加,这类人员的性别年龄和学历差异大,不利于建设稳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达到供求理论中的供求平衡,要尽可能的消除养老服务和老龄人口激增的矛盾,达到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平衡点,消除差异性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使老龄人口的增长和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达到均衡状态。

1.目前应该加强培养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

在养老服务人才方面给予经济补贴,对服务业人才一视同仁,增加更多的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养老服务也需要专业技能,定时对养老服务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运用进行考察,提高整体行业水平,减轻年龄和学历差异,促进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可按绩效对工作进行评价激励,提高服务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2.重视不充分及差异性的养老服务供给。

养老服务供给是居家养老实现的必要因素。关注S市各区县的老龄人口变化,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老龄人口的统计信息,保障每一个老龄人口都能接收到社区的养老服务。按每个社区的老龄人口照比例增加床位,尽量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也不造成床位的浪费。优化服务设施,满足老人需求。社区对养老服务设施加以建设,根据老龄人口供需缺口大的部分对当前的养老服务优化适当招聘志愿者帮助养老服务的工作运营,提高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政府给予养老设施资金支持,尤其在偏远地区建设重视起来,加入企业对养老设施进行建设,创立更多的有益于老龄人口生活及活动的设施。对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定期进行调研或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当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状态,最大化的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的提高供给量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丽敏.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05):94-97+201.

[2]孔伟艳.推动“互联网+”养老服务的供需双侧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18(08):14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