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自护能力及预后效果的影响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摘要】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自护能力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36例慢阻肺患者作为厍对象,均为2022年2月-2023年1月间疏勒县人民医院收治患者,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实行协同护理(观察组,n=18),一组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18),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评价标准,总结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优势。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AⅡSMSRS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行为、认知、环境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阻肺患者中引入协同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预后,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关键词协同护理;慢阻肺;自护能力;预后效果

慢阻肺是一种临床常见肺部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中,环境变化、不良生活习惯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病后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除对症治疗外,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也是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有效途径。研究由此角度出发,就协同护理的临床实践成效展开分析,以观察对象结慢阻肺患者36例进行分组、对照探讨,过程、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36例慢阻肺患者作为厍对象,均为2022年2月-2023年1月间疏勒县人民医院收治患者,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实行协同护理(观察组,n=18),一组实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18)。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45-75岁,平均(57.62±3.41)岁,病程1-10年,平均(4.24±1.30)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44-75岁,平均(57.56±3.44)岁,病程1-8年,平均(4.36±1.24)年;将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表明,组间差异无意义,统计学结果可比较(p>0.05)。

1.2方法

观察组应用协同护理:(1)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告知患者协同护理的意义,具体措施以及临床优势,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护理中;(2)生活护理:鼓励患者培养独立意识,尽量自己完成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项,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早睡早起;(3)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引导患者主动倾诉自身的心理问题,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4)家庭护理: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患者家属除给予患者基本的物质条件,还需要重视患者的精神支持,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学习家庭氧疗、气雾剂的使用方法,提出生活中坚持有氧运动。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药物指导以及日常心理护理。

1.3观察指标

(1)自护能力改善情况:以护理前、护理干预1个月后为时间节点,参考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ⅡSMSRS)评定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情况,量表包含行为、认知、环境3个维度,单一维度计分1-4分,评分越高,反应被测对象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越高[1]。(2)预后效果评估:护理干预1个月后,对患者肺部功能指标FEV(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及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进行测定。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spacer.gif”,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自护能力改善情况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AⅡSMSRS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行为、认知、环境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自护能力改善情况

组别

行为

认知

环境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18)

1.32±0.43

3.56±0.73

1.31±0.36

3.49±0.52

1.46±0.43

3.47±0.69

对照组(n=18)

1.35±0.35

3.08±0.59

1.33±0.39

3.15±0.47

1.50±0.40

3.03±0.56

t

0.2295

2.1696

0.1598

2.0579

0.2889

2.1006

P

0.8198

0.0371

0.8739

0.0473

0.7744

0.0432

2.2预后效果评估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中患者的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预后效果评估

组别

用力肺活量(ml)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ml)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呼气量(%)

观察组(n=18)

1.41±0.41

50.33±7.74

56.14±6.66

对照组(n=18)

1.07±0.23

42.47±6.64

40.46±5.51

t

3.0684

3.2700

7.6962

P

0.0042

0.0025

0.0000

3讨论

在临床中,慢阻肺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呼吸气流受限是其最明显临床特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将导致患者肺部伤害逐渐严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协同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张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性,联合护士的临床教育与协调,充分保证护理计划的系统性、针对性[2]。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中慢阻肺患者实施协同护理,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提升患者对于病理机制、医护内容的认知度,保障护理质量,提升护理工作的主动性,保证护理措施有效进行,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3]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者中引入协同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预后,效果显著临床可行性高。

参考文献

[1]王润娟,娄小平,史江,等.共情护理配合治疗性沟通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负担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1):111-112.

[2]梁木生,陈丽娟,曾萍,等.精细化护理对改善慢阻肺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及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作用[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3):100-102.

[3]张红娟,焦晓兰,毛晓绒,等.协同护理联合护理质控在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6):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