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混合式项目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混合式项目教学探索

于婕

大连艺术学院

摘要:“大思政”的时代格局下,既要实现语言知识自主习得、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相统一,又要保证语言教学效果又能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本文论述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式,既以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又凸显了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了有效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混合式项目教学

2016 年 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授课理念也将由开设几门思政课程逐步发展为全面课程思政。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受众最广的公共基础课,通过不断实践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思政的主要平台之一,其人文性特点使语言教学可以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发掘人文内涵,弘扬人文价值,树立文化自信,既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又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一、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施行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及当代艺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经常性地施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守护艺术专业学生的美好心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其教学覆盖的学生数量多、涉及专业广、授课周期长(一般为 2年)。对于与英语交集甚少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英语课堂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他们接触西方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甚至是唯一途径。基于这样的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在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植入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中国文化、阅读经典书籍、观看优秀纪录片,使其通过官方媒体、权威教材等渠道积累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而为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基础[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一隐性

思政教育过程润物细无声,能够帮助学生把青春正能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守护艺术专业学生的美好心灵,从而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创造中国价值、发挥中国力量[3]。

(二)有利于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扩大,中西方交流与融合也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在此时代背景下,若不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任由缺乏判断力的高校学生受到各种新兴流媒体、自媒体的影响,其危害是巨大的。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学习主要聚焦于艺术专业提升方面,对于艺术领域之外的学习内容涉猎有限,这很容易导致其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知之甚少,从而使思想认知出现偏差。而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施行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要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这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其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精神定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会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并带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与中华文化内容相关的英文表达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

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丰富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所有这些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因此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通过教材挖掘西方文化精髓,让学生了解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西方伟大人物对人类的贡献,给学生讲解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法治文明等内容,同时又能把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教学,便可帮助学生在中西优秀文化对比中提升人文素养、扩充专业储备、开阔知识视野,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思想,补人文知识方面的短缺,使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艺术专业水平高,而且思想素质优,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真真正正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二、基于“教、学、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混合式项目教学模式构建

(一)概念与特点

“课程思政”并非思政课,它主要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进行有机结合,以发挥课程树德育人的功能。混合式教学主要指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打破空间和地域壁垒,实现

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线上 + 线下的方式开展语言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将语言学习、研究技能和语言技能融于真实的项目活动之中,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学习者自主对知识进行内化、重组和构建的目的。混合式教学具有教学方式灵活、学习材料丰富、学习方式多样、课程形态丰富等特点;项目式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完成“产品”为导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让学习者达成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二)混合式项目学习的理论内涵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高度契合

混合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都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要创设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通过自主的学习行为发

生,积累学习经验,利用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对知识进行自发的重组和建构,最终达到突破创新的目的,这和“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混合式项目教学能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小组活动,培养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和锐意创新的能力,为我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达到了“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要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强调教师对学习策略、学习手段的指导,强调自我决定学习内容。无论是线上自主学习还是线下教师组织展开的项目实践活动都满足了“三全育人”中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要求。因此,混合式项目教学的理论内涵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是高度契合的。

三、基于“学、教、做”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混合式项目教学实施步骤

(一)“学”——课堂外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活动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学”主要指学生展开线上自主学习,它发生在项目构建期。该模块要求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单元的思政主题,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含有思政目标的项目活动,设立涵盖语言、技能和思政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然后搭建脚手架,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真实的,具有价值观导向的语言输入环境;再设计线上学习任务,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该模块的行为发生主体是学生,要求学生要自主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例如学生要完成教师发布的听力音频或阅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任务,完成相关语言点的练习题等。为了融合思政元素,教师在进行资源库建设的时候,需对网络上的素材进行筛选和甄别,保留对学生传统文化精神传承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益的国内外音频、视频、文章、新闻等语言输入材料,并根据单元主题和项目任务对材料进行分类,再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发放学习材料,供学生学习。这样就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规定材料的同时,能够进行自主思考,用辩证的角度看待文化差异,培养文化自信,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课堂内实施项目学习活动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教”主要指教师实施课堂(线下)项目教学,它发生在项目启动期。该模块要求教师以项目产品为导向,设计一系列有难度梯度的项目任务,学生则利用自主学习时使用的素材,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以达到夯实语言点、操练语言技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塑造价值观的目的。例如,可以开展学生分角色扮演记叙文体裁的课文内容、小组间进行语言点造句竞赛、小组内部讨论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小组研讨会或座谈会、议论文体裁的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这些课堂活动都服务于整个项目主线,难度层层递进,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上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活动保证了语言学习和操练的进一步内化,为项目产品的产出打下了语言基础。在实施课堂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可以使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兼容并蓄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乃至国际问题,为价值观塑造,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思想基础。

(三)“做”——课堂外进行项目实践和产出

混合式项目教学的“做”主要指项目实践,即学生自主开展课内或者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它发生在项目实施期。该模块要求学生以完成单元项目产品为目标,通过项目实践活动,如实地社会调研、志愿者活动、开展辩论赛、发放宣传单等方式,进行带有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的实践活动。该模块指向语言输出和实践,以完成产品的质量作为最后的项目检验指标。在完成产品的过程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故而“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可发挥出显性的功效。例如,在以“The Science of Kindness”为主题的教学单元里,设计的项目成果为“好人好事分享会”。为了达成最后的项目产品——好人好事分享会,首先学生要在线上通过素材库自学关于国内外“kindness”的内涵定义、事例、重要性相关的语言表达;其次,要在课堂上通过研讨、小组活动、操练等方式内化语言点,明确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中的“kindness(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且高度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友善”是治愈社会冷漠的良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再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达

成产品,将课堂上讨论的“为何善”“何为善”和“如何善”等一系列理念付诸实践,开始实施好人好事志愿者活动;最后完成“好人好事分享会”的最终项目展示成果。该单元项目思政成果是:学生认同并内化了“要时刻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共同为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

力量”的价值观。通过志愿者活动和好人好事分享会,达到了显性的价值观作用于学生行为的思政功效。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特征与这一目标完全契合。就艺术专业来讲,要让大学英语课堂由单纯的英语技能塑造转向对学生品格塑造和价值引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应着眼现行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切入点,通过优化、升级教学法,有机结合英语教学要点和思政内容;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性格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好英语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

[1] 张烁 .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

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王安琪,隗雪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初探[J].教育科研,2020

(7):48-50.

[3] 吴佩芬.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三大基础要件[J].求

知,2019(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