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游戏理念下的个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安吉游戏理念下的个案研究

张春玲

威海高新教育幼儿园     邮编:264200

一、研究背景

(一)"安吉游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关注游戏教育,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加入到游戏教育的行列,但是,如何使"安吉游戏"这一理念在我国幼儿园得到推广,仍然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安吉游戏"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安吉游戏"要求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教育爱心和耐心;既要有爱心、细心、责任心,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可是由于我国幼儿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原因,使得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安吉游戏"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2."安吉游戏"在实践中遇到困难。

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安吉游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调查发现,一些幼儿园的"安吉游戏"活动流于形式,开展得不够深入;也有一些幼儿园虽然开展了"安吉游戏",但其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对“安吉游戏”开展的重要意义

安吉游戏所倡导的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是一种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丰富资源,使幼儿在自主、自发、自由的活动中,充分体验游戏乐趣,培养幼儿探索、发现、创造等多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户外游戏环境创设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是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合适的户外场地和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幼儿就不可能自由、自主地开展各类游戏活动。比如: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功能的材料,但由于场地有限,很多幼儿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选择和探索,很难体验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乐趣。2.户外游戏环境创设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通过游戏对外界事物、现象产生兴趣,使其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同时能帮助幼儿逐步形成积极乐观、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游戏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摆弄材料”“摆弄玩具”变为现在的“探索学习”。新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传统游戏观已经不能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和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新的儿童观、儿童发展观和课程观。

安吉游戏是一种新型游戏活动组织方式,它是以幼儿为中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在安吉游戏理念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应,让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和环境来获得发展。同时,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衡量幼儿,要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机会和自由探索空间,尊重并支持幼儿的个性发展。另外,教师要多观察、多反思,将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及幼儿行为进行梳理、归类并记录下来,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分析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发展自主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同时学习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交往技能。”安吉游戏是“游戏中的游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自发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安吉游戏”理念把幼儿当成人来看待,充分尊重和信任幼儿,让孩子们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充分自主地活动、探索和尝试,尊重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声音。真正做到了“儿童为本”。

(一)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在安吉游戏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会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在游戏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游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二)有利于教师游戏能力的提高

在安吉游戏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能把游戏中的很多细节记录下来,并及时反思。让游戏活动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三)有助于促进家园共育

安吉游戏能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与老师一起探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行为表现,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

四、概念界定

(一)“安吉游戏”理念

安吉游戏是指由美国学者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和杰弗里·梅森(Jeffrey Maso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强调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以“尊重儿童天性、崇尚自由精神”为基本理念,以“在游戏中学习”为核心,强调了游戏环境、游戏材料、教师角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安吉游戏提倡利用自然和资源,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自然、真实、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尊重儿童天性。安吉游戏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2.崇尚自由精神。安吉游戏强调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老师只是幼儿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教师。

3.尊重个体差异。安吉游戏提倡在游戏中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游戏,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提供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4.关注生命价值。安吉游戏主张关注幼儿生命价值,让幼儿在真实、自由、平等的游戏活动中,获得自身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发展自尊和自信,从而实现生命价值。

基于以上理念,安吉游戏被看作是“以幼儿为中心的”“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和“自然生长教育”。

(二)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物质材料,为幼儿创设各种游戏条件,使其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认知、情感、动作等能力,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中,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选择适宜幼儿操作、探索、表达的游戏材料。

本文主要选取幼儿园中户外区域游戏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包括:户外活动区(包括户外集体活动场地和室外游戏场地);自然自然区;主题墙(包括各主题墙、班级墙饰、走廊等);自然角和材料架;大型玩具(包含户外大型玩具)等。

五、“安吉游戏”理念的个案研究——以户外环境创设为例

(一)物质环境创设

1.游戏空间和场地

从幼儿园的整体建筑设计来看,户外游戏场地的设计是一种“自然游戏化”的设计。它打破了传统室内游戏场地的结构限制,将户外游戏场地设计成一个让幼儿能够充分自由进行户外游戏活动的“自然化”空间。在“自然化”空间中,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自主地进行户外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在园时间中的自由活动。

户外游戏场地是一个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游戏场所。在这个场地上,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并设置了自然形成的“沙池”、“秋千”等器械。在这些器械上,幼儿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游戏活动,充分发挥了幼儿自主游戏的特点。同时,这个场地也是一个让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户外游戏场地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沙池。幼儿园在场地中设置了“沙池”,供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在这个区域里,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材料,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但是在这个区域中,幼儿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由于孩子们多为第一次接触沙子,因此对沙子、水和玩具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同时,孩子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危险”问题: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沙子和水能不能玩?

2.游戏材料

户外游戏的材料投放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游戏材料投放具有选择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活动需求投放,以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

(1)根据区域划分投放不同区域的游戏材料。

例如,在小班主要投放了器械类和建构类材料,器械类包括:大海捞针、独木桥、钻火圈、双杠等;建构类材料包括:小房子、搭建城堡等。

(2)根据游戏目标投放相应的游戏材料。

例如,在大班主要投放了角色扮演类材料,如:娃娃家、医院、餐厅等;在小班则投放了游戏器械类材料,如:小火车、双杠等;在中班主要投放了攀爬类材料,如:单杠、秋千等。

这些游戏材料投放的目的在于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解决问题,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发展。

另外,在材料投放上,还充分考虑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安全性等因素,例如,大班的“医院”器械,在材料设计时采用了“一物多用”的方式:在器械中设置了剪刀、布、注射器等常用物品;在器械旁设计了桌子、凳子、椅子等常用家具;器械上方则设计了“小床”,让幼儿能够通过单杠攀爬、单杠旋转、秋千荡起等多种方式进行锻炼;在器械旁设计了“玩具展示台”,让幼儿能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摆出来供其他小朋友观赏。

3.游戏时间

在“安吉游戏”理念中,幼儿在户外游戏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而不是仅仅将教师所规定的游戏时间内完成任务。根据此理念,在户外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弹性的时间长度,并让幼儿自己选择是否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仅起到指导与补充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的情况以及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合理指导,以保证幼儿在户外游戏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

首先是规定了户外游戏时间的长度。一般来说一天24小时内户外游戏时间为30分钟。其次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幼儿户外游戏时间。针对有需要帮助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户外游戏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够获得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例如在对大班孩子进行户外游戏时,教师可以适当延长户外游戏时间,让孩子能够自主探索更多的材料。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在户外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对材料进行消耗、对同伴之间的矛盾进行解决、在户外游戏中没有进行自主探索等问题,合理指导幼儿选择自主探索的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们不同年龄段所存在的特点,适当延长户外游戏时间,以保证孩子能够在更长时间内自由、自主地进行探索。

(二)心理环境创设

1.游戏氛围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户外游戏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要了解哪些区域是安全的,哪些区域是不安全的,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

第二,关注幼儿在户外游戏过程中的游戏表现。教师在布置户外游戏环境时,需要做到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且给幼儿提供更多自由表达与交流的机会。

第三,对环境进行美化。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让幼儿感受到更多美的元素。在布置环境时需要将幼儿参与进来,比如在布置背景墙时可以用手绘的方式来呈现画面。

2.人际关系

安吉游戏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在创设户外游戏环境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在安吉游戏中,大自然不仅是幼儿们游戏的环境,也是幼儿们学习的环境。幼儿通过观察、触摸、聆听等多种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观。

比如:在《森林运动会》这个主题中,教师将幼儿带到了森林公园进行户外活动,通过观察动物们是如何搬运食物、怎样互相帮助、如何进行比赛等活动,幼儿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讨论

(一)领悟“安吉游戏”理念精髓是首要任务

“安吉游戏”是基于幼儿的立场,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幼儿的情感与态度,尊重与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游戏模式。“安吉游戏”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尊重和保护幼儿游戏的权利和自由;是一种新型教育技术,倡导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等方式,有效开展观察与研究。

“安吉游戏”倡导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安吉游戏”不仅关注游戏本身,还关注游戏过程和学习过程。“安吉游戏”认为:游戏不是以教为中心,而是以学为中心;不是以老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

(二)在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中践行“安吉游戏”理念

幼儿游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幼儿的成长,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幼儿园要关注幼儿游戏中的环境创设,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在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机会。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可分为:室外游戏区、生活区、美工区等。在户外活动区域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发展身心。

其次,在户外活动区环境创设时应以幼儿为中心、以游戏为中心,以自然为中心。在户外游戏环境创设时,教师要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和布局等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户外活动区”中,教师投放的是木质积木,材料以自然中常见的树枝、树皮、竹子等为主,不需过多的加工就能搭建出各种形状的建筑;在“户外生活区”中,教师投放的材料是木条、塑料瓶等,幼儿可以用这些材料搭建出自己想要的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建筑。

最后,在户外游戏环境创设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安吉游戏”强调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户外活动环境创设时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如教师可根据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经验的了解情况,或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其提供一些适合于他们当前发展水平且能促进其发展的游戏材料。

七、结语

通过对安吉游戏的观察、了解和分析,我发现在安吉游戏理念下的幼儿园的课程是基于幼儿真实生活情境的课程,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以幼儿自主、自发、自愿为基本原则。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儿童自主自发学习的过程,是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这种引导者不应该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或活动,而应该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基于安吉游戏理念的幼儿园游戏活动探究[J].成才之路,2023(06):109-112.

[2]苏洁.遇见“安吉”,开启真游戏[J].教育家,2023(08):44-45.

[3]李引红,刘翠芳.行走在“安吉游戏”推广实践的路上——运城市芮城县实验区推广“安吉游戏”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教育(幼教),2023(01):36-37.

[4]白雪银.安吉游戏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01):127-129.

[5]汤安琪. 安吉游戏背景下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模式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