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成衣品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成衣品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赵漫飞 

浙江农林大学

摘要:面对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国潮”品牌兴起,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品牌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成衣品牌设计课程也将与时俱进,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探索,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在提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拥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崛起和二十大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在不断推进。同时,面对当代“国潮”品牌成为服饰品牌市场主流的现状,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将肩负起非同寻常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教师也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与时俱进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除了具有专业知识能力也要拥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我国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不断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装行业的发展,但是从当前实际看,高校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很难满足市场对于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成衣品牌设计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应用要求较强,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无法结合实际进行动手操作,在未来会难以满足服装行业发展的需求,难以与企业和市场需求接轨。所以,成衣品牌设计课程也应该更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套适应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的课程思路,优化原有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与企业相结合来开拓课程的教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眼界,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是多元的,及思考力,行动力,合作力,学习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培养,而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成衣品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完成人才培养的优化和升级,带领学生们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变革。

    首先,理论教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求传统文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探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里解读中国服装文化与成衣业的发展;学习中国千年传统服饰汉服的廓形、结构与现代成衣品牌的联系;中国传统色彩、图案与成衣色彩的设计的运用与创新。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内容里学习当代新国风品牌,研究东方文化崛起背景下的当代年轻一代“国潮”品牌的文化传承;“巴黎时装周”中国民族品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创新;当代华裔设计师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品牌高级定制设计师们所传达的中国文化与精神等。让学生们立足传统和着眼当代,懂得传承和创新发扬,用时空对话的方式对成衣品牌有全新的认识,体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发展之间的联系。课程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讲当代优秀品牌企业家的发展故事学习不屈不挠的开拓、创新精神和求实、敬业的事业心;通过对学生关注的新兴民族品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对激烈的世界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新生代品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采用互动+项目化实践教学,用文化主题式项目的方式带动学生、教师、企业三方互动。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品研发项目,邀请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和企业,例如汉服品牌、旗袍定制品牌、国潮品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等人士将市场调研、服饰制作、设计评估三大块内容贯穿。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协作小组,在分工明确、责任细化的前提下开展。进行市场调研工作时,要求学生们通过市场考察、企业走访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了解文化与服装风格结合设计的整体风向标,观察销售状态以及发展趋势;服饰制作时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传统服饰工艺,运用成衣制版知识协作完成系列服装的制作。设计评估是成衣品牌课的作业提交新方式,它与传统设计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作业是以品牌完整形象真实模拟立体呈现的,通过模拟服装品牌快闪店模式,聚焦系列挂杆,以买手店形象的陈列方式将成衣以场景式展现,制作好的服装实物结合主题系列挂杆和服装大片进行成果分享,组员之间还可以真实体验试衣、换衣、搭配、组CP,体验感和互动性让课程活起来,区别于传统平面设计图稿作业的死板。评估时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评价与评估,同学之间在竞争中成长,课程实践在项目化中强化了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评估方式避免了教师单一评价的主观和片面性,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相关人员和多名专业课教师参与考评,再结合学生小组互评、自评的多元化方式,摒弃了“重教师、轻学生”的陈旧评价机制;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内容和小组成员任务细分评价,区别以往笼统的总分制,这样就能够客观的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建立交互式“课程社区”,利用微信群建立课程社区,即时、实效的分享网络资源,学生作为“媒体人”在社区的互动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交互式转变;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分享型转变。学生角色的转换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课程中,将虚拟现实与传统的设计类课程有效结合,利用“Cloth3D“软件绘制服装结构图,运用数据库面料或者自主设计的面料进行模拟缝合,能够快速得到服装成衣穿着的实物效果。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立服装设计教学资源库,学生从立体教材和课程视频中做好课前预习;建立素材区、学生作品展示区等,形成线上交流互动,运用MOOC慕课、超星学习通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内容。

课程在讲授成衣品牌设计理论及方法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归纳整理中国文化与精神的传达方式,以及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特点,同时将当代成衣品牌知识和成衣设计方法相结合,设计具有实穿价值的成衣系列。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方法,对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能力培养;让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行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独立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素质,进而提升专业工作的把控能力,实现个人发展。通过贯穿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求实敬业的精神和责任感,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

成衣品牌设计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要求学生在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了解服装的商品属性,分析成衣设计的必要条件和构成要素,能针对部分消费群进行市场产品的开发,特别是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服装品牌企业的要求,为以后进入企业进行成衣产品开发打下基础。成衣品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当代国潮、国风品牌的研究,掌握新时代成衣的设计特点,能够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策划和产品开发,通过对中国服饰品牌,国际服饰,流行元素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进行服装的系列设计,运用廓形、色彩、结构设计的综合知识选择正确加工方式,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体现出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生态理念。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挖掘成衣品牌设计的课程特色成衣品牌设计课程内容以综合性设计训练为主,需要学生将之前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及训练,不仅对后续的毕业设计起到“练兵”的作用,也为毕业后走入企业进行模拟演习。所以它和前期的专业设计课程有所不同,需要挖掘课程特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市场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等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成衣设计课程同样也要符合时代性和国际趋势,成衣是以市场为导向,消费者为核心的服装产品,时代的变迁直接会带来市场需求和消费形态的变化。成衣设计课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当前国内服装市场国潮风兴起,由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带动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掌握民族与服装流行的脉动,文化与服装产业的融合方式,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形成的时代语言,课程内容才能与时代同步,为社会输出具有紧跟时代步伐的设计人才。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师自身能力也同样重要,通过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参与相应的讲座活动或者培训课程,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结合教学的创新性要求提升自己的水平。通过改善自己的理念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领域知识。通过产、学、研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沟通模式,紧随行业发展速度,拓展知识体系,使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了解和学习新软件,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学人才。

当全球进入疫情后时代,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都在深入发展,高等院校的课程也应该积极应对变化和挑战。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变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也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再加上民族文化复兴,与文化相关的产业不断发展让教师重新对教育理念、模式提出新挑战,相应的成衣品牌设计课程需要与新时代发展相匹配、与时俱进更新课程知识、提升实操技术,培养具有新时代需求、自主研发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高校教师需要肩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贯彻执行中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奠基。

参考文献

[1] 张文彦.探析中国本土潮牌的发展趋势[J].西部皮革,2020,42(02):61.

[2] 木斯,雷青.国潮时代的兴起[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6):48-51.

[3]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

[4]李胜男,戴鸿.服装设计中的“中国风”与“新中式”[J].工业设计,2019(02):120-121.

[5]辛维金,林宣洁.美学思维与新中式服装触感设计初探[J].艺术教育,2019(0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