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学一体化融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学一体化融合研究

刘红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意义深远,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同创新。“四维度”深度融合机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维度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有效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强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帮助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促使其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思政课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学一体化融合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新观念,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各级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各级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脉根基。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政治引领和价值方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次年中办印发《价值观意见》,十九大进一步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次年写入宪法。《价值观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是新时代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思政课建设之中,覆盖全学段,当时表述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即今天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方向。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传统教育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指出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传承意见》再次强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及其核心思想理念,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教材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使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最深厚最持久最具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就是爱国主义,所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3.以思政课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爱国纲要》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置疑,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抓住青少年学生“拔节孕穗”的形塑成长期,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方案》强调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所有学段,要通过思政课这门培养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不可替代的关键课程,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活广大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基因。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启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隐藏期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位,学校思政课成了单纯的政治课。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突出强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学校思政课统一叫政治课,突出强化了课程的政治属性——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课程以社会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教育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被否定和抛弃,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完全被政治性取代。

2.改革开放以后的复苏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为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也要揭露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全国广大青少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

三代领导集体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一致认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状况关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国情教育,这其中自然就包括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新时代以来的复振期

2020年末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教材指南》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这个阶段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按照青少年成长、成熟、成才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要求每一个阶段的思政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要做好上下衔接前后照应的接续传导,这样才能把大中小学几个阶段都铺陈好。

三、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设定思政教学的递进路径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分析各学龄段学生的特点,针对各学龄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重视不同的思政内容。

  1. 小学“播种育苗”期重启蒙

如,可以从感受汉字、了解汉字、猜谜汉字、述说汉字、赏析汉字几个环节层层深入,完成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激发了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中学“拔节孕穗”期重体验

通过走近博物馆、走近民族音乐会、走近书画展等文化体验类课程,唤起中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责任感。

3.大学“成熟结果”期重思维

通过讲清楚中华文化产生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再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下探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原理及现实路径,引导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从理论战略的高度与实践的深度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学一体化的“四维度”融合路径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维一体”融合,即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维度,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实现有效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教育主体层面,打造具备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1)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打造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首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凸显意识形态的同时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色,注重将其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汲取思想精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再教育。整合优质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内容,例如举办研修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定期邀请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提供网络学习平台等,通过互动和切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深度挖掘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提升理论水平。

(2)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社团指导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对接,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理论灌输结合实践感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干部、社团指导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优势,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时代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组建工作团队,探索集体备课、分专题教育、必修选修相结合等模式,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教育过程不仅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用师者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师德感召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育客体层面,加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自觉性

学生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是理论的接收者和实践的执行者。他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要想有效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就要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自觉性。学校要以学生兴趣爱好、发展需求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博大精深内涵的认识,加强对其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全面把握,增强对其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和突出优势的理解以及了解其对个人成长和民族振兴的深远价值,引导学生提升理论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要注重开展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加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典型的宣传,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教育介体方面,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新堡垒

(1)构建多维立体化的“新媒体+教育”融合模式 。

运用新媒体平台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要因势谋动,也要守正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运用新媒体宣传、新媒体文化、新媒体服务、新媒体与线下融合四个载体,构建多维立体化的“新媒体+教育”融合模式。搭建具有学校特色,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加的活动平台,比如在官方微博、微信等设置传统文化专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将“大道理”化为“小故事”,将“大思想”融入“微活动”,将“大问题”转为“小细节”,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常态化地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维持与延展,使之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要打造综合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延续学习热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递文化正能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有效渗透、传递给学生。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模式,辅以新媒体平台,共享名家大师网络公开课、讲座视频等优质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要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带动人气聚集,线下主题实践同频共振,实现由关注到参与、由学习到提升的转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建立“知行合一”实践育人机制。

学校要建立“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机制,以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文为载体,以承载丰盈民俗传统的各类传统节日为依托,以饱含人文情怀的传统人物事迹为支撑,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参与式活动,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打造“第二课堂”实践品牌。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组织开展历史遗迹参观、乡土人情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悠久历史、感悟文化魅力、深植家国情怀。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借助仪式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邀请相关专家,为大学生做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深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让大学生觉得传统文化晦涩难懂。二是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根据当地的人文资源和文化特色,与优秀传统文化场馆或遗址进行合作,开辟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校外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底蕴,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其形成文化认同。

4.在教育环体方面,营造富有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文化氛围,全面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注重环境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载体”等校园文化建设支撑平台,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凸显文化育人功能。建设校园文明修身文化,加强以诚信建设为重点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学业道德、个人品德校园文化教育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实现文化内容创新,努力创建一个教风严谨、学风优良、校风美好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人文文化环境,积极搭建平台,举办高层次文化学术讲座、青年文化节、校园艺术节等人文教育活动,活跃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增强学生人文底蕴。突出办学特点,创作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作品,利用走廊、教室、橱窗等校园建筑布置实物造型,带给学生独特的视觉感受,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家庭和社会也要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同学校增进沟通以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大思政环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这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落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也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有思政人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携手同向同行,用优秀传统文化铺染青少年的生命底色,引导青少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浪们。

参考文献:

[1]冯萍,李亚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No.693(06):36-38+70.

[2]刘芳.方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9):50-53.

[3]李晓丹.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辽宁丝绸,2023,No.183(01):101-102.

[4]马抗美,吴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1):209-214.

[5]韩国锋.高校课程思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途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3,No.328(04):59-61.

作者简介:刘红(1975.8-),女,汉,籍贯:吉林省长春市,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本文为2021年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学一体化融合研究”(编号G214988)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