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模式对临床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2

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模式对临床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唐建敏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30300

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模式对临床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390例为观察组1,与此同时选择院外带人及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82例为观察组2;另选择2021年1-12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323例为对照组1,与此同时选择院内及院外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76例为对照组2。比较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前后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院外带入及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治愈好转率,临床护士压力性损伤护理知识考核成绩差异。结果:观察组1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1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0,P<0.05)。观察组2治愈好转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2的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10,P<0.05)。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后临床护理人员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知识考核成绩明显高于管理前(t=-11.820,P<0.01)。结论: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模式,可降低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压力性损伤治疗效果,提高护士压力性损伤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

关键词】压力性损伤小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压力性损伤患者治愈好转率;护理知识考核成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12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390例为观察组1,与此同时选择院外带入及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82例为观察组2;另选择2021年1-12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323例为对照组1,与此同时选择院内及院外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76例为对照组2。纳入标准:(1)住院患者中符合高危压力性损伤评判标准:Braden评分≤12分者;(2)院外带入及院内发生的压力性损伤者。排除标准:(1)家属放弃治疗者;(2)医嘱禁止翻身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

(1)Braden评分≤12分的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护理措施:①每2小时翻身1次;②每班查看、交接皮肤;③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④对患者及家属行常规宣教。

(2)院外带入及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创面处理措施:①对创面行常规清洗消毒;②外科换药;③龙血竭、压力性损伤粉外用等。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方法基础上完善以下措施:

(1)完善压力性损伤小组架构。小组在护理部直接领导下,指定一名大科护士长具体分管。组长、副组长为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各1名,小组核心成员由5名资深护士长担任,全院各临床科室选出1名骨干护士,作为本科室压力性损伤小组联络员,共25名。

(2)明确小组及成员职责。小组负责制订及完善医院压力性损伤预防、处理及管理的相关制度、流程,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压力性损伤护理知识培训。组长、副组长负责难免压力性损伤的鉴定、难免压力性损伤的会诊及院内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监管。核心成员负责督导除自己科室外、就近楼层的5~6个科室压力性损伤监管。每周至少监管1次直至出院或治愈,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联络员负责动态监管本科室高危患者预防措施的落实及创面的处理。大科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督导本片区高危及压力性损伤患者预防和处理措施落实情况。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住院高危压力性损伤患者中发生1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患者例数和压力性损伤创面完全愈合及创面愈合30%以上的患者例数。比较观察组1和对照组1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和对照组2患者治愈好转率。痊愈:治疗后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无水肿,肉芽组织生长;好转:治疗后患者创面缩小25%~75%,具有显著较轻的水肿;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创面没有缩小或扩大,水肿也没有减轻或加重。管理前(2021年1-12月)随机抽取临床护理人员总数的20%(n=76)进行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知识考核并统计成绩,管理后(2022年1-12月)随机抽取临床护理人员总数的20%(n=84)考核并统计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1和对照组1高危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0,P<0.05)。如表1所示。

表1观察组1和对照组1高危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压力性损伤

发生率(%)

观察组1

390

6

1.5

对照组1

323

13

4.0

X2

4.210

P值

0.040

2.2观察组2和对照组2压力性损伤治愈好转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10,P<0.05)。如表2所示。

表2观察组2和对照组2院内及院外带入压力性损伤患者治愈好转率比较[n(%)]

组别

n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愈好转率(%)

观察组2

82

25

41

16

80.5

对照组2

76

20

29

27

64.5

x2

5.110

P值

0.020

2.3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知识考核成绩比较

管理后临床护理人员压力性损伤护理相关知识考核成绩明显高于管理前(t=-11.820,P<0.01)。见表3。

表3 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分,

时间

n

考核成绩

管理后

84

80.31±6.99

管理前

76

64.14±9.90

t值

-11.820

P值

<0.01

3.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指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但也可能与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有关。新指南强调了压力性损伤可能与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不仅局限于体表皮肤,也可能发生在黏膜上、黏膜内或黏膜下。黏膜(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压力性损伤主要与医疗器械有关。医务人员不应只关注体表皮肤,也应重视医疗器械引起的黏膜压力性损伤。在前往或往返于医疗机构(如救护车或在急诊室等待入院)的患者处于长时间不动的状态,可能有较高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易被略。新指南在有压力性损伤风险的特殊人群中新增“转运途中的患者”,提示应加强医务人员对转运途中的患者也可能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意识,并尽快将患者从硬板床转移到普通病床上。其他有压力性损伤风险的特殊人群包括重症、脊髓损伤、姑息治疗、肥胖、新生儿和儿童、社区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的患者及手术室患者。

参考文献

[1]陈思彤. 创面专科小组管理模式在2期压力性损伤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22.

[2]石娉婷,卢慧敏,胡小生. 压力性损伤小组管理模式对临床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08):166-169.

[3]赵秀娟. 压力性损伤护理小组在老年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名医,2021,(17):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