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诗人况澄作品风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2
/ 2

广西诗人况澄作品风格研究

焦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1

摘要:况澄是广西桂北诗人,同时也是河南按察使,他一生著作丰富,例如《粤西胜迹诗钞》、《西社舍文遗篇》等等。尤其是《西舍诗钞》中深度保留了况澄诗歌创作的大量作品,是况澄诗人文学的最高成就表现。本文中探讨了广西桂北诗人——况澄,简单研究其诗歌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强思想性;个人情怀;家乡情结;创新;桂北诗人;况澄

况澄诗歌的主要突出特点就是对社会、政治都相当关注,在他的《仿香山讽喻诗》九首中就是如此。在九首诗歌中,况澄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表达了对当时清朝社会、政治的看法,所涉猎的内容就包括了朝廷腐败、宦官预政、诬告、吸食鸦片等等行为。其文学创作特点类似于白居易,具有一定文学创作水平。

一、批判政治、借古讽今

况澄一生文学创作都与政治对立,所以他借诗歌文学作品批判政治,描述刻画了明代宦官的专权形成过程,其表现猖狂且危害极大。例如在况澄的诗歌作品中就描述了王振、魏忠贤等人的罪行,其中对魏忠贤的罪证描写最为细致深刻。尽管说况澄书写历史,但实际上书写的却是人,这种借古讽今的文学表现手法的在他笔下相当之娴熟多变,令人拍案叫绝[1]

在这里,最负盛名的当属《仿香山讽喻诗》九首,其中每一首都揭露了一种社会现象。以《祭蛇行》为例,况澄在一开始就描述了一种留存于社会中的奇怪现象——“毒蛇群奉为神龙。”不难看出,当时社会中人们对蛇的崇拜非常独特,所以况澄希望运用诗歌文学表达讽刺,专门指责这种粗鄙陋俗,甚至进行批判。显而易见,《祭蛇行》完全取材于生活,其批判精神相当强烈且直接,震撼人心[2]

二、重思想性、弱艺术性

况澄的诗歌文学作品风格是非常注重思想性的,但是它的艺术性表现则相对偏弱。众所周知,况澄是非常注重现实主义刻画的,所以他的诗歌中生动描写内容相对甚少,议论评论较多,缺少鲜明的诗歌文学形象。而且,在他的诗歌文学作品中“先叙事、后议论”的文学表达结构模式始终不变,上文所谈到的《祭蛇行》就是典型案例。当然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例如对开封黄河决堤情况的描写也花费大量笔墨在描写决堤的场景上,同时附上严苛议论内容,讽刺批判了当时政府的无所作为。这种情感的表达相当直接甚至直白,在产生文学性表达方面则稍显不利[3]

三、表达个人情怀、情感表达控制有分寸

况澄写得一手好诗,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诗歌文学创作始终具有感染力,在表达个人情怀方面入木三分。况澄本身对于亲人、家乡非常热爱,所以该类题材文学作品也相对较多。但是,况澄诗歌文学作品的篇幅都相对简短,不过情感表达非常真挚自然,某些情感表达甚至颇为含蓄,在这一方面上其艺术性表现较强。

在《哭善儿》、《悼亡》中,况澄表现了对于失去亲人的悲痛欲绝,前一首表达丧子之悲,后一首表达亡妻之痛。对于况澄来说,无论是哪一首都相当之悲痛。但是,况澄的情感表达非常有分寸,情绪控制堪称一绝,这使得诗歌从文学艺术角度层面来讲相当具有分量,令人回味无穷。在况澄看来,他始终是一名游子,长期以来无法习惯北方的气候与饮食,所以家乡桂北才是能够寄托情怀、安放灵魂的地方。在如此家乡情怀的作用下,况澄诗歌文学的一大主题——思乡也就此形成。每每况澄思乡心病发作,他就会创作诗歌,例如《与怡卿话桂林近事兼述怀》就是如此,它表达了况澄离开家乡二十余年的思乡之情,虽然桂北已经物是人非,但是对于况澄而言它依然熟悉且陌生,每当想起故乡就百感交集,因此况澄还相继创作了《故山》八首、《桂林竹枝词》等等诗歌文学作品,其中对于风俗民情的回忆非常深切,用回乡之情来寄托况澄相思之情[4]

实际上,家乡情结是导致况澄对人生价值、生活方式进行重新评估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他的《归途偶赋》中也有体现。例如其中就写到了“飘然万里、裘马轻肥。”这一句就是对况澄当时仕途生活的真实写照,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所以人生的价值何在,人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这首诗歌中都有解释。如此看来,可以了解到况澄在真正回到家乡以后相当欣慰,因为脚下的故土相当厚实,伸手就能触摸到,这是真实的乡愁表现。综上所述,况澄的该类诗歌创新并不大,但是却情深意切,非常感人。只有况澄做到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他作为一名桂北诗人真正触及到了诗歌的灵魂[5]

总结来讲,桂北诗歌创作虽然特立独行,但是像况澄这种情真意切的诗人实属难得。况澄作为一代官宦,他的思想学识水平较高,一生中创作诗篇无数。这些都足以说明了况澄是一代文人骚客,他的诗歌文学作品研究有深度,且传播甚广。不过在苏轼文学创作过程中,也需要结合诸多文学内容创作来体现创作情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

综上,桂北诗人学者以论诗绝句补诗人声名不彰之失,又以自注之体言明所论诗人的逸事,是非常可贵的。但限于体例及桂北文献的散佚,桂北诗人的简略自注,仍只是保留了一线研究桂北诗人文学得失的希望而已。所以从况澄的诗歌文学创作过程看来,其所体现的文学创作风骨非常到位,很值得深入研究。从整体看来,这样的文学创作更细腻真实。

总结:

    况澄作为一名桂北诗人,虽然他的诗歌文学创新度不高,但是胜在感人至深。在表达思乡笃人情感方面,况澄是不遗余力的。他全情投入,深度思考了诗歌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内涵,如此看来,况澄的诗歌文学是非常值得深入研讨的,它在借鉴桂北文学、粤西文学基础上,也融入了自己的大量真情实感,值得后人所学习和传颂。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 论光盘小说的桂北地域书写[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8(4):37-41.

[2] 冯智明. 身体实践、物象隐喻与仪式过渡:桂北红瑶"送梅山"葬礼研究[J]. 宗教学研究,2021(1):146-152.

[3] 付静梅. 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形态及其内外驱动机制 ——以桂北地灵侗寨为例[J]. 广西城镇建设,2021(9):26-28.

[4] 周静. 服饰与服饰制作:作为族群集体记忆的身体实践——以广西凌云县果卜村那播屯为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3):44-52.

[5] 董迎春,覃才. 红色经典的艺术探索与价值——以《血色湘江》为例[J]. 南方文坛,2021(5):186-189.

作者简介:

焦健(1980.9- ),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