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矛盾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矛盾及策略研究

赵金地

中共安康市委党校  725000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通过对各个领域的矛盾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永恒的时代价值和不朽的现实意义。本文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矛盾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仅遍及全球各个角落还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各个领域会面对更为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我们不但要尊重历史,汲取可贵的成功经验,更要积极面对现实,从理论内容开始思考,从传播领域开始落实,从教育途径开始提高,使话语体系更加完善,使意识形态趋于稳固,使精神诉求得到满足。

一、理论内涵领域的经院化与庸俗化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一方面,部分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发展的哲学、人民大众的哲学,它既不是一种教条式的理论,也不是书斋里的经院哲学。部分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只在书本和文字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倾向于沉浸在自身的学术小世界,他们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力量必须通过人民大众的实践才能得以有效地实现,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院化了。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服务大众的意识还不足。我党我国一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群众史观”,但是目前有部分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和工作往往脱离大众,只是为了维护学者的尊严而进行的只是面向学者的写作,从而导致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工作偏离了大众的需求,走向了经院化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初步发展阶段开始,有些人由于达不到马克思的哲学水平,就对哲学作了一种偏颇的、粗俗的诠释,这是犯了语言上的障碍,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己的语言体系解释,同样的词汇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二,苏联曾经对中国照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持续推进阶段,存在着照搬照抄苏联经验、苏联模式的现象,这种教条化的做法使得有部分已经在苏联被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也被直接引入,从而在客观上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庸俗化问题出现。

即使到了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庸俗化仍然还在。首先,在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大众进行的教育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还占着很大的比重,还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化上,并没有启发其自觉化提高,从而导致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和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其次,随着AI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经院的哲学变得庸俗,将系统的哲学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碎片化传播。然而,这种流于表面的大众化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陷入了一种“娱乐至死”的圈套里,而忽略了它本质内涵。

在推动大众化的进程中,经院化和庸俗化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作为推动大众化的工作者,我们既要摒弃经院化的方式和方法,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核心为主,辅以恰当的通俗化,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话语体系,以此来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唯有通过改革解决理论内涵领域中的经院化和通俗化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挣脱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束缚,为人类的进步和蓬勃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

二、传播模式领域的系统化与碎片化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由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高速创新和发展,人们生活作息的改变,休息时间的变得零碎,碎片化已变成当今中国传播模式的话语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尽管不同的媒体已经逐步整合成为一个完全的信息网,但这些媒体之间的整合并没有变得更为系统化,而是变得更为碎片化。随着网络的普及,提供给人们一个参与范围广、参与时间长、参与广度深的平台,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的中间者,更可以是传播的发起者。传统媒介,报纸、期刊、图书、杂志曾经是主流媒体的时代,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种信息化的背景下,传播信息的大容量、多途径、高效率,使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在网络时代,有些人只是喜欢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而选择性忽略了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而有些平台为了流量变现,利用了这部分人的心理,不顾事情缘由,只注重观众的喜好,进行断章取义的宣传,这种现象显然加剧了碎片化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着如何在实现多种传播方式的同时,充分考虑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在媒介融合和数字融合的趋势下,更好地推动大众化进程;还有如何在碎片化的状态下,使受众获取系统化的信息。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结合起来,以唯物论、辩证法、认知论和历史观为基础,构建出一个整体的思维模式系统,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这要求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并且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传播的信息需要统一。这些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很强的系统化倾向。所以,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传播领域中必然存在着系统化和碎片化之间的矛盾。

要想有效地解决系统化与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就要把握好系统化和碎片化的辩证关系:将碎片系统化传播,提高碎片的完整性;把系统碎片化传播,加强系统的传播效果。要打破传统的系统化传播理念,正确理解碎片化的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但又不能过度碎片化,以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之后脱离了“语境”,变得肤浅。要通过精准定位传播的目标群体,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喜好的同时,也不可一味地全凭喜好,要注意好系统性的传播。在传播的时候还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才能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理解,更好的掌握,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并最终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

三、学术教育领域的灌输化和自觉化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为了让普通大众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往往采取两种学术教育途径:外在的灌输化和内在的自觉化,但是往往这两者往往会有一定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化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随着受到的教育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差异越来越明显,有的人甚至会出现不愿意接受其他观点的情况。主要体现在灌输教育的和自觉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很难一致,从而产生了只想闭门造车,不愿接受教育的问题。

要想有效地解决这对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灌输化与自觉化正如唯物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在灌输为大众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必需的社会环境和必要条件,而内在自觉是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生发展动力,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影响但又彼此联系、彼此作用,缺一不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哲学大众化工作者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和民众的思想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把它们对立起来。同时,他们还要为民众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为他们创造广阔的平台,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

在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教育领域发展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了哲学的种子,只是在于有没有被正确的播种,让它们发芽、成长。而进入了大众化的新时代之后,这颗种子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有活力和生机。就像种子要有阳光和雨露才能发芽一般,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公众自觉提高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拓展新思路,采取新形式,以发挥教育的最大潜力。只有合理的灌输化与合适的自觉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立胜.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基于百年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05).

[2][6]臧峰宇,朱梅.从思想到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百年述要[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4).

赵金地  15609152672  陕西省安康市江北花园大道中段安康市委党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