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3

“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刘建华

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摘要:绿色发展是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发展紧紧围绕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中心,在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完善能源结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鉴于气候变化,实施新的绿色政策和促进绿色增长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和应对全球竞争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战略。其中,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主导领域,也是促进绿色发展方针的主导战场。促进环境友好型制造系统是实现绿色工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主要措施是改造严重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大幅增加环境生产,减少消费,建立环境友好型工业系统,促进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新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如:新能源和新能源市场,大幅增加。

关键词:“双碳”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路径

引言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引发绿色低碳改革的浪潮。其中,制造业的发展意味着一场绿色碳革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绿色设计和绿色技术,低碳生产,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循环解决方案,以及在整个生产周期中实现最大的能源效率,最小的环境影响和成本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是绿色、低碳、生态发展的自然结合,不仅强调提高环境质量、节能和资源再利用,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均衡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势必要掀起一波绿色低碳的改革浪潮。其中,制造业发展绿色碳革命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以及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和在整个生产链周期实现成本节约,实现绿色设计和绿色技术、低碳生产、绿色工艺、绿色供应链、绿色循环解决方案。绿色低碳发展是绿色、低碳和生态发展的自然组合,不仅强调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和资源再利用,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平衡模式。

1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鉴于竞争形势和全球化流行的影响不断发生,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创新发展的海浪铺面袭来,制造企业在这场浪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只有进行数字化转型、开展技术创新,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在市场中抢占先机。党在第20次报告中“坚定地表示,经济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目标,推进工业化,加快生产燃料建设,使国家数字化,加快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迅速过渡到无害环境的办法” “更快、更节能、更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无害环境的消费习惯、促进无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意味着企业只能推动环境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并根据经验作出业务决策,使数据和创新成为提高效率和优化管理的新动力,进而实现从传统的“制造能力”向“服务能力+数字化能力+制造能力”华丽转变,最终帮助企业捕获新的市场机会。

2加快完善绿色制造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绿色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政策体系,促进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建立绿色制造体系,研究和修订法律法规,作为促进清洁生产的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能法,将绿色制造纳入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改进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和改进绿色制造覆盖区域、行业、企业、工厂和产品的评估机制,并增加评估结果在金融、信贷和支持政策中的应用。根据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将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公园和绿色供应链的标准评估体系,制定和修订节能、节水、低碳、资源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一系列标准,提高各项标准的质量水平,扩大先进适用标准的有效供给,严格执行标准。绿色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政策体系,推动制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关管理办法,研究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将绿色制造工作融入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配套政策。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区域、行业、企业、工厂、产品等多层面的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加大评价结果在财政、信贷、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应用。立足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体系,制修订一批节能、节水、低碳、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提升各类标准的质量水准,扩大先进适用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的贯彻落实。

3数字赋能绿色制造

为推动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应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一是数字技术可提高生产和行业中的环保意识。数字转型大势所趋,其中,数字工业化和工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工业变革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同时,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不仅加快生产效率,促进关键加工设备的智能处理,将数据元素集成到生产部分,还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优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化和智能提高环保生产。此外,通过将云计算、海量数据、网络、工业互联网应用、5G等下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和回收价值链的有效结合,促进整个行业的环保。二是数字化技术不断加强能源管理基础设施。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是工业界

新闻部与财政部以及能源和工业部门等部门共同开展的一个优先事项。实践证明,建立源管理中心有助于企业改善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监控,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能效,降低企业能耗。在高能效行业,将进一步扩大为更多企业建设源管理中心,以改进实时能源使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控制。

4构建循环共生新产业链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循环共生产业链的形成。一是实施高碳低产企业最终淘汰制度,优先扶持绿色、高效、可循环利用的企业。二是推广一系列可复制的绿色工厂模式,大力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具体举措可分为以下两点:在重点领域建立绿色示范工厂,“一个行业,一个政策”,制定绿色过渡计划,实现能源向低碳,原材料回收,工厂集中,生态可居住;加强园区规划,根据生态理念,要求清洁生产,产业联动,促进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水资源再利用等,建设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示范园区。第三,要建立循环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发展。基于产业园区,建立循环共生产业链网,广东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设备制造等循环产业集群领域,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高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形成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集群。第四,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搭建产业链合作创新平台,促进信息流和资源流的有效交流,构建绿色技术生态系统,支持整个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循环共生型产业链。一是实施高碳低产企业末位淘汰制,优先扶持绿色高效可循环生产的企业。二是培育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工厂模式,大力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具体举措可分为以下两点:在重点领域建立绿色示范工厂,“一业一策”制订绿色转型计划,实现能源低碳化、原料可循环、厂房集约化、生态宜居化加强园区规划,按照生态理念、清洁生产要求、产业耦合链接方式进行产业布局,促进工业废物可循环利用、水资源可循环利用等,建设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示范工业园区。三是建立循环型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循环发展。立足于产业园区,建立产业链循环共生网络,打造广东省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循环型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形成完整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四是借助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建造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信息流、资源流等高效共享,建立绿色技术生态系统,助力整个产业链条绿色低碳循环转型。

5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我国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而深入挖掘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和发展对实现整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巨大。其中,工业领域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牛鼻子”,势必要深入推行绿色制造,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根基,才能让“双碳”目标枝繁叶茂。要深刻认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关系。一方面,工业领域是我国目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水平均较高,未来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上述行业亟须通过深入推行绿色制造,全面系统地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控制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工业领域也是全社会减碳脱碳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生力量。例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风电、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均离不开工业部门,提供这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绿色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产业兴起、碳排放下降的双赢。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作用,在重点行业深入推行绿色制造,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在工业领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撑全社会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

6加强宣传协调和国际合作

加强宣传推广和沟通协调,引导建立绿色生产消费模式,形成齐心协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广泛共识和良好工作氛围,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发挥好行业组织、产业智库、第三方促进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利用和拓展现有双多边国际合作机制,加强相关交流合作,围绕绿色制造、低碳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对接,多层面充分挖掘合作契合点。秉持互利共赢原则,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制造项目合作。

7源头替代优化用能结构

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行业的主要能源产业,要实现“CO2减排”目标,就必须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优化能源产业的能源结构。第一,逐步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如;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太阳能等)消耗的比例。能源需求高的企业尽可能利用自己的设施利用太阳能、剩余能源控制、分散发电等,不断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化石等高排放能源的消耗。提高电气化程度。采用节能行业的能源替代方案,通过引入加热、干燥、蒸汽等设备,导致电气化比重逐渐增加。

结束语

落实二十大精神,逐步实现“双碳”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保护水平,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高效低碳发展。绿色制度创新不断加强,从项目准入、要素配置、能源价格、资金支持、审计和问责等一系列领域制定绿色标准,系统建立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逐步实现双碳的的目标,应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使发展建立在高效低碳的基础上。持续加强绿色制度创新,从项目准入、要素配置、能源价格、金融支持、考核问责等一系列环节制定绿色标准,系统构建支撑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统筹兼顾“绿色”“低碳”“循环”与“高效”。

参考文献

[1]王煦.我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现状及未来深入推进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21

[2]冒咏秋.新时期工业园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研究[J].质量与认证,2021

[3]罗亮亮.绿色化:生态优先绿色制造[J].当代贵州,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