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血常规检验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刘婷婷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遂宁  629000

在医院的各项检查中,血常规是一项基础且在患者诊疗之前经常需要做的检测之一,血常规是衡量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对患者后续的治疗起着基础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严谨进行质量控制前后的检查操作,否则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本文探究了血常规质量控制前中后过程的正确操作步骤,也分析了如何更高效率的提高血常规测量结果准确性的策略,对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出了合理的操作方法。

血常规检验是对人体外周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项目,血液主要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大类组成,而血常规检验主要是对人体外周血液中的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例进行检测与分析。其中,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可以以这项检验所检测的血液中血细胞的各项数据作为基础,用以辅助判断患者可能患有的相关疾病,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但在实际检测分析的过程中,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人员、仪器,材料,方法以及环境等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不能完全反映患者最真实的疾病状态,以至于不能很好得为患者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不真实的结果甚至可能对患者诊断和后续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当前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医院的治疗水平都在提高,血常规作为检查的基础,其结果会直接影响着患者后续的病情治疗,所以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也更要求医务人员在血常规的检测过程中对检验的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一、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步骤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

1.检验单的申请:研究申请表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部门,床号,诊断,病例编号),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史,特殊病理变化,与常规血液检查相关的既往史等,以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可以检查。

2.患者的准备:患者在采血前应积极避免其生理因素,在紧急情况下最好在指定时间检查。一般来说,患者的活动、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采样时间、吸烟、药物和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测试结果。这可能导致在常规血液检查期间与患者血液中不同水平的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等相关的不同结果。

3.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样品是保证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的先决条件,其主要要求是确保血液样品中血细胞形态的完整性。

4.标本的采集:标本采集参考《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采血前要认真比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是否匹配,以免发生张冠李戴导致检测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的情况。在采血时,医务人员要对正在输液的病人进行重视,尽可能避免输液对采血结果的影响。

5.标本的运输和保存:采血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检查,以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由于样本在储存过程中,血细胞的代谢活动、微生物的分解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样本的质量,例如,不能及时送检,可以在4-8摄氏度的低温下储存,但不超过4小时。

(二)分析中质量控制

  1. 检验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后,熟知血细胞分析仪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且每次检测都要严格遵守仪器的操作标准,并需定期对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让仪器一直维持较好的状态。每天进行常规标本检测前需要进行室内质控检测,对仪器的状态进行评价,保证仪器的重复性。进行室内质控前需查看质控品是否在有效期;里面没有外观的异常变化。从冰箱中取出后,设置为室温,在测试前轻轻混合。并需定期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其对于临床检验的质量保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设备的校准在执行血常规测试结果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定期维护测量仪器外,还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在校准设备之前,必须彻底清洁管道,去除管道中残留的血液、吸附的蛋白质和纤维,然后定型试剂为空,背景必须符合要求。根据ICSH的要求,采血后血细胞的分析结果必须直接或间接溯源至参考方法,具体的校准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与仪器配套的校准品,二是用新鲜血标本来校准,建议尽量使用仪器配套的校准品。
  3. 测定时间对标本的影响:取样后,其呈现的持续时间将影响样本的质量。研究表明,静脉血样,EDTA抗凝剂,可以在取样后8小时内(室温下)获得最佳检测结果。白细胞的分类可以稳定6~8小时,但粒细胞的形态在2小时后发生变化,因此进行显微镜分类的人应尽快将血片分开。EDTA抗凝剂的外周血应在至少15分钟后测量,因为一些样本在此期间暂时聚集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错误减少,不仅影响其他血小板指标的准确性,而且容易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果立即采血,样本中血小板和白细胞的体积分布可能异常,经过一定时间后测量可获得具有正态分布的直方图。预稀释样品通常应在样品制备后 10 分钟内测量。如果将细胞稳定剂添加到稀释剂中,则预稀释的样品不应保存超过4小时。

(三)分析后质量控制

查看所有项目是否进行室内质量控制且是否达标,如果相关的项目均达到标准,那么这天的血常规报告就可以正常发出;若当天的室内质量控制项目没有达标,那么血常规报告应暂时保留,由负责人员进行错误分析,并且对室内的质量控制进行重做,达标后,经高年资医(技)师结合临床给予的信息综合分析审核后方可发出报告。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遗漏的项目,或结果存在矛盾、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进行复查。若检测结果出现了危急值,则应立即通知临床医生,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原因,若与临床不符,应再次进行复查。

二、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控制策略

(一)加强对临床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血常规的检验准确性,首先要提高临床采血人员的水平。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采血过程,并遵守采血的标准来对病人进行采集,从自身方面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采血过程中必须要亲眼见到血液流出,在采集完成后迅速将针头拔出,并180度晃动试管8-10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融合。但力度一定要控制,力度过大很可能出现溶血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核对无误后要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查,防止时间过长影响血液内细胞数值的变化,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发生。

(二)选择合适的采血时间

前文提到过,患者自身的生理因素,比如活动情况、饮食情况和采血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对检测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最高准确性,我们建议患者选取固定的时间进行血液采集,从而减少检测的误差。另外,尽量避免在剧烈运动后进行血常规检测,至少缓和半个小时后才可以进行检测,才能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

(三)加强对仪器的保养

仪器的技术是影响血常规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人员应定期对血细胞的分析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在使用血液分析仪校准的过程中,要使用与其配套的仪器及设备进行校准,并且严格遵守其使用标准,从而减少误差。

结束语:

总而言之,血常规检测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检测,是分析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检测结果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正是因为它的普遍性,导致其工作的环境较复杂,人员的接触也很多,因此它的影响因素也随之增加。一旦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严重情况下很有可能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血常规检测的质量控制是重中之重,要做好对临床操作人员的技术培养、合理控制采血的前中后步骤,才能更好地保证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