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动态演进视角的旧城工业生活区更新研究——以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3

基于城市动态演进视角的旧城工业生活区更新研究——以郑

州国棉三厂生活区为例

范译恒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摘要——工业生活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并且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快,工业生活区所在的地段的历史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生活区的生活质量却没有和其价值相匹配,房屋闲置,环境恶劣,缺乏公共交往空间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对工业生活区的更新也逐渐成为了热点的话题。传统的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缺少人文关怀,对城市的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以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为例,基于城市动态演进的视角,在整体性、继承性、阶段性的原则之下,对此厂区的建筑、公共空间、道路交通进行更新的设计,目的在于促进生活区的和谐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郑州国棉三厂;工业生活区;动态演进;城市更新设计

1  引言

我国在建国初期出现了工业建设的热潮,郑州在这个建设热潮之下,凭借着丰富的原料供应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开始了纺织工业的建设。依照毛主席的指示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所以,与工业相匹配的生活区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就是这个时期所建立的一个典型的生活区。到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经历了经济制度和住房制度的一系列改革,三厂生活区中的空间格局也进行着动态的更新和演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城市问题[1]

三厂生活区作为工业的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近些年来,对工业生活区的演变和更新也逐渐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为例,分析其空间布局在建成之初到现在的动态演进过程。并且在城市动态演进的视角下对生活区进行相应的更新设计,为此生活区在以后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建议,这是本次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区域概况

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以下简称三厂生活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地区,是在建国时期(1954年)建造郑州第三棉纺织厂(以下简称三厂)的同时,所建造的职工住宅区。

1955年建设之初,在苏联援建的大背景之下,三厂生活区建设了373层的住宅楼,平面采取围合式的布局类型,建筑形式融合和中苏特色,由青砖、红瓦、坡屋顶以及坡屋顶上的烟囱组成,具有十分强的时代特征[2]。在下文进行更新设计中对此类建筑尽力的给于保留

1955~1990属于发展阶段。期间在生活区内部配置了相应的公共服务的建筑类型,如医务室幼儿园等,居住区内的环境十分的舒适和便利。但随着三厂的发展,职工的数量在不断的加剧,原有的住宅数量不能满足职工的住房要求,为了解决住房的问题,在生活区内先后建立了数栋住宅楼,以此满足满足生活区内员工的住房问题。于此同时,郑棉三厂,六厂相继在三厂生活区内占地进行建设,加剧了住房的压力。

1990~2020属于衰退阶段。期间随着住房制度的不断深化,地产开发商也加入到了生活区的发展建设中,在生活区内建造了大量的高层住宅。与此同时,住户自发加建的现象也逐渐严重,于是大量的公共空间被占据,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走向了衰退[3]

城市动态演进视角的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更新设计

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的动态发展演进是一个是综合多因素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三厂生活区从建设、发展到衰退的历史认识,对三厂生活区的更新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章选取生活区内价值较高的苏式建筑的使用年限1955~2045年作为生活区的一个更新的周期,对2020~2045年这一时间段进行更新设计。更新设计的宗旨是提升生活区的品质,实现生活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此更新设计可以为生活区在以后的更新演变提供建议。

3.1 更新目标

3.11 形象的改善

现在时代竞争激烈,社区的形象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现今的三厂生活区内的建筑都较为破旧,环境也较为恶劣,整体是一个较为衰败的形象,对城市的其它人群的吸引力也是较差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同过更新的设计,目的在于提高生活区的自身形象,创造出丰富的公共空间,增强生活区的吸引力和暴光度。

3.12 功能的优化

三厂生活区的建筑密度较大,但是功能较为单一,以居住功能为主,辅助以一些公共服务的功能如小学、幼儿园、医院等等。但是这些公共建筑在功能的内容和建筑的规模面积上都与现代居住区所要求的内容和规模相差较大。同时,由于在建设之初的过程中缺少对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所以在生活区中缺少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整个生活区的空间品质由此下降。这些内容的欠缺,给居民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因此,在更新的过程中,加强对生活区内功能的完善也是更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3.13 高历史价值建筑的保留与再利用

三厂生活区是建国初期兴建起来的,刚开始兴建的是苏式的住宅建筑,到现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在期间旧城生活区的动态演进过程中,一直被保留下来,见证了旧城生活区的兴衰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在更新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苏式的住宅建筑尽可能的给予保留,然后进行保护和再利用。

3.2 更新原则

通过对三厂生活区动态演进的分析可以对三厂生活区的更新设计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得出生活区的演变具体整体性、继承性、阶段性。基于这些原则,对于生活区的更新设计应当遵循这些规律,建立可持续的发展的生活区布局[4]

3.2.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城市形态中的一部分,三厂生活区更新后的形态应该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2)生活区内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类型,道路系统和景观绿化在一起使得生活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在对生活区的更新设计中应将建筑、道路系统和景观绿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3)要对整体风貌进行统一设计。例如更新过程中,对苏式建筑类型进行保留。对于新建的建筑类型,即要有自己新的特点,也要与保留的建筑的风格保持一致,凸出整体性的原则。

3.2.2 继承性原则

对建国以来生活区的空间形态演进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区的要素形态包括道路、建筑基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来生活区的形态是在最初的形态基础上进行演变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所以基于此规律,对生活区的更新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应该在遵循原有空间形态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更新设计。更新设计应该遵循更新与延续相结合,改造与保留、修复相结合,最终使得生活区的原有风貌与现代的风貌共存,和谐共生,实现交融发展。最终即保证生活区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又延续了原有生活区的文脉传统。

3.2.3 阶段性原则

城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城市的微观组成部分,生活区内的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自我完善。传统的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对传统的城市形态空间格局,历史文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基于以上,对于三厂生活区的更新设计应该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以,对于三厂生活区的更新设计应该分阶段的进行,处理好阶段设计中不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调整,逐渐的完成对三厂生活区的更新。

3.4 更新设计

根据建国以来生活区的动态演进特征,以及对现存建筑的价值评估来确定了更新设计的道路系统,构建起生活区的基本框架。更新设计在整体性、继承性、阶段性原则的指导下,对生活区内的建筑、道路系统进行更新设计,并且营造出更多的公共空间,目的在于提升生活区的整体形象的同时,完善生活区的功能,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5]

3.4.1 总体功能的划分

根据国棉三厂生活区现有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未来生活区的设想,可以讲三厂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居住功能和公共功能。其中居住功能又可以细分为:青年住宅、新建住宅和养老住宅;可以将公共建筑分为教育功能和其它功能。

3.4.2 整体规划布局

更新设计中,生活区的总体布局采取的是一核两轴的整体布局。一核指的是在生活区的中心形成环路,在环路的内部置入一些公共活动的场地,公共绿化,公共设施如商业的功能,使得此区域成为生活区的核心部分。两轴指的是保留生活区内原有的道路三厂前街-绿化街与向荣街,并且通过绿化、公共空间的营造方式,加强道路的轴线作用,增强规划的布局的秩序感。同时,三厂生活区内部一部分被六厂部分的住宅所占,所以在更新设计过程中,这部分不包涵在内。

3.4.3 建筑单体的更新设计

建筑是生活区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建筑的更新设计对于提升生活区的形象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建筑更新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保留的建筑和新建的建筑。

(1)对保留建筑的更新设计

现存生活区的苏式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更新设计中,部分苏式建筑由于占有中间核心区域被拆除之外,都尽可能的给予保留。且由于苏轼建筑层高不高,就再利用为养老住宅进行保留。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不改变,维持原有的高度。
  2. 建筑立面:现存苏式建筑的外墙面为白涂料粉刷,在最初的建造中外墙面为青砖,所以在更新的过程中,在墙面外部的白色涂料进行清楚,恢复墙砖的墙面。
  3. 建筑屋顶:在屋顶铺设红瓦,保持生活区内苏式建筑的屋顶风格统一。
  4. 加建部分: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的范围较小,为了使老年人活动方便,在苏式建筑的一圈加建室外平台,供老年人活动。并且在苏式建筑围合的中间部分加建养老服务设施,供老年人使用,并且将室外连廊连接到养老服务设施,加强了老年人居住场所和服务设施的联系。

2)对新建建筑的更新设计

新建建筑的功能主要为青年住宅、新建住宅、教育类公共建筑。更新的具体内容如下:

  1. 建筑的布局:生活区中最重要的建筑是红屋顶的苏式建筑,它的建筑布局是庭院式的布局。所以新建的建筑布局应该与苏式建筑的布局相一致,最终使得整个生活区的建筑布局相统一。
  2. 建筑的高度以及体量:在苏式建筑群之间加建的养老服务设施高度应该做到严格的控制,不应该超过原有苏方建筑的高度。以避免新建的建筑体量过大,对原有的街坊围合的布局造成破坏。
  3. 建筑的立面:生活区内的建筑的有旧有新,所以它们的立面可以采用不同的风格,但是更新的设计应该在立面上利用相同的元素建立起这些建筑的联系。在立面的颜色选取上,应该与生活区内所保留的建筑的颜色有所呼应,避免使用过多突兀的颜色对生活区原有的风貌有所破坏。

在更新设计中新增建筑的平面布局应与厂区内的苏式建筑平面布局相一致,苏式建筑的平面布局为街坊式的内院布局形式,所以新增的建筑通过建筑的布局以及对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成相似的院落空间。同时底层的公共服务或者商业部分和公共绿地部分采用的是曲线的形式,以此增加生活区的趣味性,增大公共活动的空间。在生活区的东侧设置小学和幼儿园,作为生活区内的教育场所,将操场放在核心区内,在学生放学后可以作为生活区内居民公共活动的场所,提升生活区内居民的生活品质。

3)生活区的内更新是循序渐进的

更新设计中,以前文所述的渐进性原则为指导。所以厂区内的更新是循序渐进的,最初的更新设计是对生活区内部破旧、废弃的建筑及构筑物进行拆除,并且针对性的苏式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之后再根据生活区所需功能的迫切程度灵活的对生活区进行更新。

4)道路的更新设计

在更新设计中,生活区的道路系统基本上延续了原有的道路系统的布局。原有南北向的三厂前街绿化街将生活区的平面格局一分为二,使得大量的机动车穿越生活区的中部,造成了生活区巨大的环境压力,为了缓解这种交通压力,在南北街中部的东侧新增一条局部的道路,使得车行道路在中部形成环路,其它的道路格局基本上保持不变)。

其次对生活区的道路性质进行界定,可以总体分为车行道和人行道。主要的车行道路位于生活区的中部,形成一个环路,以此缓解生活区中的车行压力,其它的道路根据使用要求依次定性为次级车行道路和人行道路。

3.4.4 生活区公共空间的更新

公共空间是生活区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生活区整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前的生活区建筑密度过大,致使公共活动空间不够,所以在最新的更新设计中,要加强对公共空间的营造。

公共空间布置的原则是尽可能的使得每个街区地块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根据不同使用人群的特点,在青年住宅中将一层的裙房的屋顶作为年轻人的公众活动场地。由苏式建筑改造的养老社区主要活动对象为老年人,考虑到老年人的活动不方便,且以静态为主,所以搭建平台,连通各个苏式建筑以及位于苏式建筑群中间的老年人服务设施,以此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6]

4  结语

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从建国兴建以来到现在,见证了郑州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历史、社会、经济等价值。本文基于城市动态演进视角,在分析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在兴建以来到现在的空间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在整体性、继承性、阶段性的原则之下,对此厂区的建筑、公共空间、道路交通进行更新的设计,目的在于促进生活区的和谐有序的发展。是对城市动态演进规律下工业生活区更新的一种实践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春堂. 郑州第三棉纺织厂房地志1953-1990[M]. 郑州: 郑棉三厂志编纂委员会,19944.

[2] 葛海霞. 工业类历史建筑--郑州国棉三厂生活区的再生利用构想[J]. 城市建筑,2016(21)204.

[3] 郑州国棉三厂志编辑室. 郑棉三厂志1954-1985[M]. 郑州:郑棉三厂志编纂委员会. 19851.

[4] 陆萌. 广州状元坊街区城市形态基础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5] 马宁. 郑州市建国初期工业区住区居住现状及价值初探——以郑州国棉三厂住区为例[J]. 科技经济导刊,2017(10)196.

[6] 贾晓昱. 山西老工业住区环境更新改造策略——以太钢旧工业住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5.

[7] 庄洁琼. 西安纺织城老工业住区老年人设施问题及规划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