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特色人才培育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特色人才培育探析

孙成林

身份证号码21068219890602641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长信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该专业毕业生参与建筑工程设计与规划,关系社会发展和生产安全。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项能力,解决就业矛盾,教育领域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凸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对此,该文针对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引言

世纪全新技术革命工业4.0变革,带来社会产业变革、经济转型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对世界大环境的认知,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呈现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生态化及多元化趋势。传统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巨变,建筑行业正在快速向新方向转型发展,要求社会人才对其进行支撑,从而带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一轮变革。然而,随着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行业技术人员紧缺,反向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应与社会现状相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的“四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从起点进入到蓬勃发展时期,而新工科作为“四新”教育的领军者,对于新工科新形势的人才培养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从而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对时代发展的应答,对于工科自身发展的主动应答,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式方案。本课题结合新工科建设发展背景,通过对地方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阐述,结合相关时代发展背景、产业变革、行业需求等因素下的新工科人才品质特点,分析出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保障措施,为我国地方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路径提供一些借鉴,为新工科应用型高校高层教育平台人才培养转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发展及建设均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参与,故而对各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各大高校都需要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在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仍不够成熟,培养方案还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只有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改革,才能不断促进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

2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1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培养建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以往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模式,这样难以保证班级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将其内化吸收。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获得综合性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的教育理念,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观念,按照年级、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教学知识点难易程度等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与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注重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作为教学目标,多元化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按照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建筑学专业教师要按照学生日常成绩、考试成绩以及知识储备情况、课堂学习表现、学习态度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受教育需求、发展优势等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方案,开展与之能力相符的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次,应按照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制,展开分段式教学设计。如,将一、二年级划分为初级阶段,三、四年级划分为高级阶段,五年级划分为职业实践阶段,形成分段式教学模式与教学计划。初级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注重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高级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与独立设计思维,建立起完善的思维模式。职业实践阶段以社会实践为主,需要相关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体系,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与丰富知识储备提供更多机会。

2.2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

组织教师多参加教学培训,同时依托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每学期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组织观摩中青年教师教学示范课程,每周听1—2名教师课程并进行交流探讨。以“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原则,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优化整合校内科研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完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基于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随堂听课、教学检查、学生信息反馈等方式,及时掌握教学运行情况。

2.3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跨学科整体融合

新工科建筑学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课程体系应拓展教学课程内容的宽广度,增加实践教学环境课程比重,协调好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之间高效协调配置。理论知识必修课只是作为学生基础能力的铺垫,实践课程种类及比重的提升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为完整,可达到课程体系结构未来发展持续性。例如,建筑企业实习、工艺实践课程、设计院实习、校企合作活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等,不乏包括一些科研、竞赛,如BIM竞赛、搭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均结合现今行业发展前沿成果,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将通用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学习—吸收—再创造—再实践一系列过程,增加学生自我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保证应用型人才具有高效的决断力与执行力。

课程体系内学科内容要支撑培养目标指标点,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关联性和综合性。例如,建筑设计课程,其学习内容可分为设计和表现两部分,设计时则需要原理理论支持,如公建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等;开设的课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设计表达等课程则为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此外,各专业、各学院之间可组织制订协同培养方案,运用实际工程及条件环境,使学生尽早地适应行业工作需要。

结语

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高校建筑学专业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综合性实践训练不足、培养目标偏差等问题,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开展建筑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设计中了解新理念、新技术、新要求,应用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建筑技术能力,满足行业对于人才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还要不断总结经验,确立动态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变化作出快速调整,使育人活动更具针对性,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冠群,陈纲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21(11):134-138.

[2]黄庄巍.基于国家评估标准与八闽文化特征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体系建构——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