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人才发展困境与培养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学人才发展困境与培养改革研究

孙成林

身份证号码210682198906026411

摘要:进入新时代,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下,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新需求下,建筑院校联合组建“新时代我国建筑人才结构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采用“基层统一”与“顶层引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三下、三上”的研究策略,并在总结建筑学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本、硕、博三个阶段人才分层培养定位、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分类培养路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衔接等人才培养关键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与会议研讨,形成以“学制、学位、学科”为抓手的建筑学人才发展思路与方案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筑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仍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尤其是本科不断增设建筑学专业,目前的建筑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各学校建筑学层次差异性较大,市场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要求也向应用型发展,因此,要求各高校的教育方式随之转变,根据“新工科”的要求加强实践环节,推动“产学融合”,使其成为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建筑学界人才教育的巨大变革。

1建筑学人才发展困境

1.1专业设计人才发展困境

过去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依托指标化的专业教育评估体系,采用规模化办学方式,能够通过标准化的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在短期内引导大量新办建筑院校有效提升专业办学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专业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但也带来了人才能力素质同质化的问题。近年来,各建筑院校针对建筑学本科通识教育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相继对主干设计课程改革和设计人才培养加以关注,然而人才基数大、技能单一仍是数十年来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遗存问题。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放缓,大规模快速建设基本见顶,传统市场饱和、行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倒逼本科毕业生必须要“一专多能”。此外,国际建协(UIA)在《建筑教育宪章》中要求职业建筑师应具备不少于5年的大学教育背景,但没有规定学位要求。一方面,国际上的主流体系是以建筑学硕士(或相当的diploma学历认证)作为注册建筑师的教育背景,本、硕合计在校学习年限通常为5~6年;而我国施行本科(5年)、硕士(2~3年)两个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均为职业建筑师,大部分专硕毕业生重复获得两次专业学位且学习年限过长。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大量设有5年制建筑学专业而又没有通过专业评估的建筑院校,他们的毕业生不属于堪培拉协议①覆盖的范围,但可以参加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而成为国内认可的执业建筑师,这为注册建筑师的国际互认埋下了隐患。还有,我国注册建筑师考试通过率低,职业建筑师人数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毕业生无论是否获得注册建筑师资格均可无证就业,导致建筑市场从业人才质量参差不齐,高素质专业设计人才难以崭露头角。

1.2缺乏理想信念教育

对于部分施工单位来说,其日常作业条件较为艰苦,并且项目流动较为频繁。因此在后续进行追踪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二次就业的学生里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因此而选择其他就业方向。同时在对该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进行考察时发现,学校教育内容多以理论性为主,并未根据学生现实发展需求开展丰富的岗位体验活动,也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精神教育,因此导致学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较为模糊,同时没有将职业目标与个人理想绑在一起。

2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1完善师资构成

新时代建筑教育师资队伍构成应至少包括三类。其中,设计类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作实践和设计教学、研究能力;人文社科类(历史、理论、评论等)教师应具备拓展学科前沿和理论创新能力;工程技术类教师应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应根据设计、人文社科、工程技术等类型,制定教师分类选拔与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设计代表作、工程实践、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在不同类别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2.2开展校企合作机制,迎合市场需求导向

通过对地方建筑类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当前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导向,与更多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并及时了解其对建筑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在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能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为此,学校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主动与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之间展开合作,整合各方的资源优势,构建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产业链,营造更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政产学研用多主体融合、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可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早期孵化、中期培训和实训、后期支持跟踪的全生命周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引领学生展开顶岗实习的方式,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建筑职业展开探索,以此在增强学生职业认知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启发,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学校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将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建筑职业精神融入“双创教育”体系当中,以便于能够从思想观念上入手,逐渐改变师生群体对于建筑行业的认知以及看法,从而整体带动日常教学方向的升级转型,促使学生了解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如此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更好地被未来市场环境所接纳。

2.3教学模式多样化,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发挥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此为基础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布置场地设计或者建筑设计任务时,让学生自己布置任务书,从而培养学生前期策划的能力。学生针对一种建筑场地进行多版本建筑方案设计,并对场地认真观察,推演出该场地最适合的设计,并从每一版设计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加以探讨和处理,最终做出最合理、最有创造力的方案。教师在讲解时需要注意对建筑结构及构造的重视,让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同时,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设计,使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实践挂钩,解决方案在实际施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模拟演示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角色,包括建筑设计师、建筑施工方、招标单位、投标单位、评审等,代表不同投标单位的学生可以根据招标单位提出的各种要求做出设计任务书和不同的方案,通过汇报竞标争取自己的方案过审,而评标专家需要评审出最适合的方案并做出自己的理解,通过模拟整个建筑招标流程,使学生了解建筑学专业现状,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对地方建筑类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措施展开了研究。强调学校应以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双创教育内涵,并完善自身课程体系,以此促使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形成清晰目标,并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瑾,陆新华.茶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茶叶,2020,42(6):253-254.

[2]高静,张佐忠,张玉,等.民族地区动物科学专业差异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20,41(10):92-96.

[3]刘兴元,沈禹颖.“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草业科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8):160-16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