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摘要】目的:探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收治的46例颈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观察组使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反应、2次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干预可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态,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降低不良情绪反应、2次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徒手颅骨固定法;颈托制动;颈椎损伤;急救

颈椎脊髓损伤是指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的脊髓损伤,在损害颈椎节段发生的感觉、运动、肌张力异常、病理反射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病理改变[1]。外伤所致的颈椎损伤是目前急诊常见的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对其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影响[2]。目前院前急救是急性外伤性颈椎损伤临床救治的重要环节。有研究[3]发现。在院前急救中使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生命的体征稳定和避免转运中的二次损伤。进而提高抢救效果和改善患者的预后[4]。本研究选取本院接诊的46例颈椎损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就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作以下深入的探讨,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2月收治的46例颈椎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10~66岁,平均年龄 (37.6±10.4) 岁;颈椎骨折6例,颈椎脱位8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11~67岁,平均年龄 (37.6±11.2) 岁;颈椎骨折4例,颈椎脱位7例,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颈椎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转运前,护理人员拖住患者头部,进行常规固定,头部和躯体保持一线,然后抬上担架。观察组使用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具体如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询问患者的颈部疼痛情况,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捏昏迷患者的四肢,检查其肌肉情况,同时,使用纱布对包裹食指,将患者的口腔以及鼻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牙关紧闭患者,需要掰开口腔,清除分泌物,结束之后,护理人员将患者的下颌托起,对患者的气道进行观察,将患者的舌头推向左边,将进行气管导管茶馆治疗,介入呼吸机,同时,通过静脉肘注射,建立静脉通道,调节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如果患者出现烦躁,则需要给患者服用地西泮,服用剂量为10mg,然后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减轻细胞水中情况。救助者A首先用胸锁将伤员固定在地上,伤者仰卧位,跪于伤者头肩位置,一手肘及前臂紧贴伤者胸骨之上,手掌固定伤者面颊,另一手肘稳定后,手掌固定伤者前额,不可遮盖伤者口鼻。救助者B双膝跪在伤者头顶位置,并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上或地上),双掌放在伤者头两侧,拇指轻按额,食指和中指固定其面颊,无名指及小指放在耳下,进行头锁固定,操作时不可盖住耳朵,救助者A用食指指在胸骨正中,以便救助者B调整颈部位置。救助者A检查伤员颈部有无损伤,确认无损伤后根据颈部大小选择合适的颈托。将颈托的柔软的一面朝内并沿颈部自然弯曲,调节颈托,使其适合颈部,然后使用尼龙粘扣连接。翻转伤员,上脊柱板时,救助者A胸锁,救助者B换头肩锁,术者双膝跪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稳定自己双手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一手如斜方肌挤压法般锁紧其斜方肌,另一手则像头锁般固定伤者头部,手掌及前臂须用力将头部固定;救助者A抓住伤员肩、髋部,救助者C抓住伤员腰、膝部,由救助者B发令,3人同时翻转伤员,放置脊柱板,并使患者躺平。将患者进行上下调整,采用双肩锁,救助者A位于伤者头顶部,与伤者身体成一直线,先固定双手肘(放在大腿或地上),双手在伤者颈部两侧,拇指和四指分开伸展至斜方肌,掌心向上,手指指向脚部,锁紧斜方肌,双手前臂紧贴伤者头部使其固定。将坐着的患者躺卧在脊椎板上,采用胸背锁固定法,位于伤者身体一侧,一手肘部及前臂放在伤者胸骨之上,拇指及食指分别固定于面颊上,另一手臂放在背部脊柱上,手指锁紧枕骨上,双手调整好位置后同时用力,将患者缓缓躺下。

1.3评价指标 (l)急救成功率。即给予颈椎损伤患者有效的急救措施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症状得到改善,继而实行住院或专科治疗,手术等。(2)2次损伤。即两组患者在被送往院内的途中或在急救过程中有无发生2次损伤,病情加重等情况。(3)不良情绪反应。急救期间,护士密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情况,包括焦虑、恐惧、烦躁等。焦虑,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沮丧,眉目紧皱,嘴角下垂等;恐惧患者表现为心跳加速、眼睛张大、肢体紧绷,精神极度紧张、大吼等;烦躁,面部表情不安,易怒,精神不集中、辱骂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5.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用(%)表示,采用c2检验;计量资料用spacer.gif±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的比较 在观察组中,急救成功的患者有22例,成功率达到95.65%;在对照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有18例,成功率达到78.26%。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2.2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反应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有1例患者情绪不良,发生率4.35%,对照组有6例患者情绪不良,发生率为26.87%,两组不良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2.3两组患者2次损伤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有2例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因情绪不稳定不愿配合抢救、现场环境情况复杂等原因发生2次损伤,发生率为8.70%。对照组有5例患者因在人院前未使用铲式担架、颈部固定器等原因导致2次损伤,发生率为21.74%。两组患者2次损伤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1观察组与对照组评价指标比较 [n(%)]

组别

例数

急救成功率

不良情绪反应

2次损伤

观察组

23

22(95.65)

1(4.35)

2(8.70)

对照组

23

18(78.26)

6(26.87)

5(21.74)

c2


7.407

10.940

5.516

P


0.006

0.001

0.019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外伤性颈椎损伤患者到达医院前的医疗急救和快速转运的一个救治环节,由于多数患者伤情较为严重且复杂,在此过程中保持机体的生命体征平稳和避免转运过程中的二次伤害可有利于为送院后的救治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进而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5-6]

研究表明,颈托是一种临床上常用辅助治疗颈椎病的器械,具有制动和保护颈椎的作用,可有效稳定机体的颈椎部位。对此,本研究于院前急救中通过给予患者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干预,发现观察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反应、2次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徒手颅 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态。这可能是由于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气管插管通气、建立静脉通道给药、常规保持颈部平稳状态下固定等操作,虽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受伤的颈椎,但转运过程中易因晃、颠簸、震动、倾斜等加重病情,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部分患者易因呕吐、 躁动等伤后不良反应导致颈椎运动幅度过大而导致颈髓二次损伤,进而增加后续救治难度和效果,甚至导致救治后瘫痪的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发生。而于本研究颈托制动联合徒手颅骨固定法干预过程中,前者可能通过颈托的颈椎固定和保护作用,可有效稳定和制动患者损伤部位,同时在中立位上将头部偏向一侧,可有效防止患者呕吐而忽视颈部保护,有利于避免从楼梯搬运至急救车或下车时所引起的头部晃、颠簸、震动、躁动等情况,避免上述情况引起患者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同时后者可能通过夹紧双肩、 掌跟部于颈托两侧夹紧和双手拇指置于颈后、托举样进行头、颈、肩部固定等操作,可有效加强对患者头、颈、肩部的固定和稳定,进一步保持受伤颈部的平稳,进而保护颈椎而避免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多种因素所致的颈髓二次损伤,使患者可尽可能地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为送院后的救治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进而降低患者救治后瘫痪、院内死亡发生的风险。此外,本研究所用到的颈托、固定方法等均简单、经济、实用,易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或经简单培训教导后均可有效掌握,提示其易于在院前急救中实施。

综上所述,徒手颅骨固定法联合颈托制动干预可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态,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降低不良情绪反应、2次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怀金,邓梁,邓彬.CT与MRI在颈椎损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01):7-8.

[2]周宏玉,丁小萍.多功能便携式颈椎外固定器的设计及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12):90-92.

[3]肖啟.颈托制动在颈椎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3):101-103+107.

[4]席金涛,康辉,魏坦军,等.导航辅助下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J].华南国防医学杂

[5]刘碧俊,唐婷婷,张太虎,等.颈托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系统医学,2022,7(12):84-87.

[6]周乾坤,牛国旗,刘路坦,等.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03):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