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王庆国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旨在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思维以及综合能力。而以境导学以境促学的问题情境创设实践路径主要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或者实际情境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学习方向,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本文将从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问题创设入手,探索相关课堂实践路径。

关键词:以境导学 以境促学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创设

     现阶段许多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趋于表面,教师只用几张图片或者视频导入课堂,认为创设了相关情境,实则形式主义。而问题情境创设旨在针对数学知识的推演过程和证明思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从而起到以境导学,以境促学的作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课堂实践路径。

一、典故结合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历史典故下的数学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数学文化形成的过程详细了解,并且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推测,从而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通过创设数学历史典故相关的问题情境,以境导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例如,在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勾股定理的历史由来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勾股定理的内核和定义:

教师阐述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

同学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毕达格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些特性。

请你观察一下数学家朋友家的地板砖,你能发现什么?

IMG_256IMG_256

教师通过讲故事和展示图片的方式,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思考。鼓励学生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计算各个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对历史典故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和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知识的由来和形成过程,从而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

二、举一反三论证,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模型结论和知识都是相互关联,互相作用的。尤其是在课本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前后关联性极强。教师在教授一课的数学知识和论证思路时,可以合理运用前几课的数学知识组合教学,通过对之前知识的运用和思考,加以自身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新知识的结论。通过举一反三论证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整体思维。

例如,在进行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对于前几课“多边形的定义”、“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等一些列相关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理清思考方向,并提出问题:在Δ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DE//BC,DE交AC于点E,ΔADE与ΔABC有什么关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得出AD=AB,AE=AC,∠A=∠A,∠ADE=∠ABC,∠ADE=∠ACB,引导学生求证得出DE=BC,从而通过E作EF//AB.ΔABC∽ΔADE,相似比为。              

通过对于以上问题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相似。

教师继续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给出问题:

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

,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n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度量,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证明途径如下:

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ΔA1DE∽ΔA1B1C1。用电子屏幕画板演示ΔABC平移至ΔA1DE的过程⇒A1D=AB,A1E=AC,DE=BC⇒ΔA1DE∽ΔABC⇒ΔABC∽ΔA1B1C1。从而归纳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通过这样举一反三求解式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和求解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和讨论交流,并且形成一定的数学求证意识和探索能力,同时通过将之前的知识结合求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通过以境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生活实际运用,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选用贴合生活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章节进行实践问题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知识课外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任务: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创设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问题。比如,统计家庭节水行动中各种方案的月用水量,并找到最优节水方式。教师给出一组家庭行动用水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尝试拟定数据收集表格如下:

节水方式

淘菜污水循环利用

洗衣用水循环使用

洗手用水循环使用

洗澡用水循环使用

月用水量

1L

7L

3L

6L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此家庭节水情况,并思考总结自己的想法,继而提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家庭中哪部分用水最多?家庭中应该注重对于哪部分水的循环使用?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帮助家庭高效利用这部分水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家庭的用水量与节水方案设计的关系,并且小组讨论思考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相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从而以境促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的模式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目前可通过数学历史问题创设,数学知识举一反三求解以及数学实践问题等方面设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思维,综合能力以及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倩倩.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J]. 中学课程辅导,2022,(32):126-128.

[2]张虎平.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0):83-85.

[3]梁景辉. 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 新课程,2022,(15):214-215.